从崇古到考古(六)

2020-02-06 01:47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青铜器器物乾隆

除了士大夫阶层收藏研究古器物,宋朝皇室也大量仿制古器物,且参考《周礼》等文献用于皇家祭祀与祭孔活动,虽然和西周时期用法出入很大,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器物使用与组合体系,可谓中国先秦礼制的一次复兴。

此时的人们研究古器物还是基于文献、金文和器型的对比,缺乏对地层及系统的认识,导致不少古器物定名出现错误。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达到那样的高度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文物从这一时期起,成为收藏品,也成为了财富的载体,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牟利的对象,于是出现了仿古伪古并存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到的赝品,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从此文物造假延绵不绝。直到今天,文物也没能摆脱作为财富载体和收藏品的命运。

宋仿古青铜盉

宋仿古鸟盖角

中国历代仿古,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此时期,除了仿古,还有在古物基础上的再创作,因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宫仿古器物,比如仿良渚龙首纹镯的开合环,仿交龙纹青铜壶样式的玉壶等。以景泰蓝仿青铜器的器物也是在这一时期达到全盛,可谓精彩纷呈。

从宋代起,文物意识萌发,人们开始研究、收藏和仿制文物。但这些还是仅仅局限于社会上层,主要还是为复礼服务。所有者还会依据自己的需要对文物进行改制或者改为其他用途,比如乾隆命人将汉代的玉剑璏做成三镶玉如意。

清晚期因为西学东渐,在中国金石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以西方透视为基础的全形拓。在摄影术流行以前,这无疑对中国的古器物研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许多今日已亡佚的青铜器,因为有拓片记录,使得我们今天还能继续研究。

宋仿古韘形佩

乾隆仿古开合环

乾隆仿古毂纹璧

20世纪初,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1926年,李济主持的山西省西阴村遗址考古,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1928年,因为殷墟发现甲骨文,确定商王朝的存在,由当时的民国政府主导,董作宾、梁思永及李济等人主持了第一次殷墟考古发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考古,从而揭开了中国考古的大幕,时至今日达到了空前繁荣,并且开始由专家考古向公众考古的方向转变,开始了文化资源的全民共享。

“博物”一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当时是通晓众物、博学的含义,与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没有关系,和今日“博物”“博物馆”的含义相去甚远。中国历代收藏,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乾隆的收藏涵盖了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以及西洋钟表等类别,奠定了今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家底。然而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和乾隆的收藏都是作为私产性质,不是公众资源,也不对公众开放展示,并没有博物馆的概念。

“博物馆”一词纯是原装进口货,起源于古希腊,逐渐发展为今日博物馆的概念。1753年,大英博物馆成立,1759 年对公众开放,这是现代意义上第一家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家博物馆是1905 年由张謇在南通创立的南通博物苑。1933年,蔡元培等人倡建的中央博物院,暨今天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中国第一家仿照欧美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大型博物馆。2017 年,全国共有博物馆4721家,馆藏文物3938.32万件套,接待观众97172 万人次,各种文博类节目也在各电视台风行,文博事业蓬勃发展。

仿西周晚期青铜壶的玉壶

用玉剑璏制作的三镶玉如意

回顾整个中国古器物的出土及认知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先秦还是集中于玉器,汉到五代,对于青铜器也有关注,但都是对器物本身具有的礼制或者财富的含义,与文物观念无关。宋代因为兴起金石学,开始具备对于文物的收藏和研究,文物观念形成,但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没有展示与宣教的博物馆意识。在文物具有市场流通价值以后,伪古也开始出现,文物还是局限于社会上层。

随着西学东渐,发源于欧洲的现代考古学及博物馆传入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文物观念,完成了从崇古到考古的转变。

和平、发展、互惠、共赢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应该赋予新的含义。在祀,文化复兴;在戎,经济与科技发展。

今天,在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的主导下,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下,文物考古正在成为全民共享资源,博物馆的繁荣发展,历代留下来的文物精华,普惠全民,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无论从经济、科技,还是文化上讲,我们正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这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积淀,也是外来文明的积极推动。

猜你喜欢
青铜器器物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