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写作是可教的人人成为“写手”并非痴人说梦

2020-02-05 06:17
美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陈思美文作文

陈思

成长:病句引来父亲击节赞赏

《美文》:成长于作家之家,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家人对你的兴趣引导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也想知道母亲舒婷对于你的教育有何独特之处。

陈思:关于家庭影响,其实我母亲的散文里有很多了。

如果要我自己来说,影响来自双亲两个方面。父亲陈仲义是诗歌理论家,记得楼梯间、地下室都是藏书。对文学理论的兴趣,也许他的影响更大。

我们家属于散养,饭桌上平等交流、民主讨论。另外,特别注意在某些关节点的激赏教育。记得小学的时候说过一个句子,大概是出门时,我对着天空说了一句:“今天的天空很展览。”因为不会说“湛蓝”,就误用了“展览”,毫无疑问是个病句。不过记得父亲在旁边大呼小叫、击节赞叹,从此就产生了写作的盲目自信。齐泽克说过类似的例子。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盲目”自信,恰当形成盲目自信,渐渐地,心态会影响行动,从而让自信变得不再“盲目”。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当然,这都是受教育者的事后复盘,一厢情愿贴金,也不知道正主兒认不认了。

《美文》:从北师大到北大、哈佛,你怎么定义你学习的不同阶段?

陈思:北师大学风严谨、朴素,当时班主任是陈雪虎教授,将我引入文艺理论这条道路。研究生阶段导师王一川先生是我一想到就会肃然起敬、涌起情绪的人。

北大自由开放,是释放天性的舞台。博导曹文轩老师门下非常自由,百花齐放。

哈佛大学则像开拓眼界和挑战极限。王德威先生是出了名的谦谦君子,每份作业必亲手圈点,我至今珍藏他的红笔手批评语。每周600-900页英文文献,外加4篇小作业,每天睡眠时间平均5小时,全靠咖啡续命。

现在回想起来,我个人倾向于不断寻找新的经验、开拓新的视野。后来到甘肃挂职,重新接触基层和中国现实,也是我相当珍视的学习经历。

机缘:做曹文轩助教,萌发创意写作灵感

《美文》:你的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是安徒生奖得主,他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陈思:曹老师的影响有多方面。他是一名作家,始终坚持对从创作出发思考问题。这对于做学术来说,有特别好的纠偏作用。

同时,曹老师在北大有一门课叫“小说的艺术”。那门课受欢迎程度是空前的。我曾是那门课的助教。多年以后,我努力寻找一套关于青少年创意写作的系统解法,另一部分灵感,或许也来自于那个课堂吧。

另外,曹文轩老师的儿童文学。我这里强调两点:“体面”“微妙”。他努力给笔下每个人都保留“体面”。同时,他的写作技术又是精致入微的,要保证人物的“体面”,又不失之于浅薄,就必须“微妙”地把多层意思包裹起来。要做到“微妙”,就需要一定的写作技法。无论是“体面”还是“微妙”,都是我希望孩子们学到的、读到的、并在自己写作、生活中努力做到的。

转型:纯文学的“危机感”,让我把目光瞄准了青少年

《美文》:作为中国社科院的青年学者,你的作品《现实的多重皱褶》曾获“二十一世纪之星”文学奖大学,你是怎么从学术研究中产生创意写作教学兴趣的?

陈思:确实应该谈谈自己是怎么突然对创意写作产生兴趣的。

此前我的涉猎较广,个人出版了两部专著、一部译著。“历史感”是这些年我个人学术工作当中努力追求的东西。“历史感”是处理文学、历史、社会问题时必须具备的参照系。但“历史感”的获得各有路径,有的人适合于广泛阅读文献,有的人则更适合接入当代现实、文学文化实践而获得对当代历史的同情与理解。

在“历史感”的诉求之外,则是“危机感”。这些年,做文学批评,感觉最近几十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存在较大的问题。“纯文学”实际越走越窄,逐渐失去读者和市场。或许是出于纯文学的“危机感”,让我把目光瞄准了中国文学的未来,中国的下一代。

综合以上两点,要介入当代文化实践,为什么不是青少年的创意写作教学呢?

当代高校已经展开对“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教学的探索。我也相信写作本身是可教的。普通人通过系统训练,能够提升虚构和非虚构写作能力。带着这样的信念,我开始了对青少年创意写作教学的探索,并在今年参与发起了“未来青少年文学文化公益计划”,试图把创意写作及背后更宏阔的语文学习、文学教育观念分享给更多需要的孩子们。

理念:创意写作要成立,必须承认一个前提:写作可教

《美文》:在大语文体系中你和太太联合创立了思晨写作产品,你是那个“思”,而“晨”则是你的妻子黄晨,你们之间如何区隔生活与工作,你们如何看待共同的事业?

陈思:黄晨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的本硕,也是当代文学专业毕业。我俩的家只有39平米——七个书架三面包围一张大办公桌,此外只剩一张床,不需要厨房和客厅。幸好我们擅长把工作变得有趣,比如自己研读莎士比亚,就为孩子们录制音频节目(《莎翁经典》),角色扮演、戏精上身。这么看来,学术、教学与生活这三者扭结得很好,似乎也不太需要刻意区隔了。

《美文》:创意写作当下无论在学生作文,还是在成人写作上,在国内都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初期,广阔空间大有作为,你是如何定义新派作文的经验传授的,创意写作的创造力主要从哪里体现?

陈思:如我刚才所说,创意写作要成立,必须承认一个前提:写作可教。写作包含一系列技术,普通人通过科学的训练,能够达到相当的水平。成年人的创意写作,更多通过研讨、名家经验分享、作者工作坊的形式来进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创意写作的开展就更基础一些,要覆盖一般作文教学的任务,但又超越传统的作文教学。

我们的理念首先是技法学习。先以20世纪西方文论的视野,观照“写作”本身,将写作拆分成“细节、布局、表达”三条主线,以系统性、科学性组织教学体系,分难度、分年级,进阶学习。这一点不同于一般市面上的作文。过去的作文,因为知识背景的限制,往往偏于平面拼盘体系,以主题来分,不能精确提炼技法、更无法对应年级设计相应知识点,这样的学生总感觉知识重复、原地踏步。

其次是跟着大师来学写作。写作固然是一系列技术,但单纯学习技术,就成了模板套用,最终就沦为套路作文。所以,每次写作,必须对名著、名画、名片进行解读分析,从源头上看看作家是如何使用这项技术的,之后再进行提纯,才能保持技法的灵活度、新鲜度和历史性,保留了二度修改、突破、变通的空间。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还能反过来以写促读。有孩子说上了我们的写作课的副产品之一就是从此无法单纯地看电影和看书,现在看电影看书,技法会自然浮现眼前,不再像以前那般容易沉迷了。这或许是这套理念的意外之喜吧。

方法: “入迷式阅读”与“间离式阅读”

《美文》:你觉得,写作如何与阅读结合,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写出“让人惊喜的作文”?

陈思:必须读写结合。阅读时,带着“作者意识”,“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写”“作者为什么不那么写”,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调动阅读时的有效记忆。

原来,我们特别强调学生读书的两种状态。第一种叫“入迷式阅读”,读得高兴、读得热闹、代入感很强,这很好,对于低龄孩子很重要,但这是基础。第二种叫“间离式阅读”。这个批判性距离,可能是对作家立场的审视,可能是对故事内容的审视,当然也可以是对写作手法的审视。进入“间离式阅读”阶段,就能够培养“作者意识”,不仅对于阅读很有帮助,对写作也同样有帮助。

激赏:语文学霸,无疑都是喜欢语文的

《美文》:如今你经常在全国各地宣讲、调研,你怎么看同学们在写作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同时,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如何有机结合?

陈思:一般学生的写作问题,首先是心理问题,是对写作有恐惧感和厌倦感。之后,才谈得到写作本身的问题,比如缺乏方法和缺乏内容。先去解决心理问题(恐惧和厌倦),写作的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我上面提到的激赏教育,会是一个利器。

课外语文是课内语文的有益补充。不过,课外语文学习时间很短,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课内语文长时间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兴趣”。语文课是校内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所以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高。那么,我们课外语文学习就要让语文变得“有趣”。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让他喜欢这门课、爱上这门课。语文学霸,无疑都是喜欢语文的,并由兴趣而学好语文的。语文,也就应该这样来教——我们通过广博激趣的讲授,让孩子對语文产生兴趣,最终翻转整个学科的学习效率。

大局:恢复正确的母语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最值得瞩目之处

《美文》:在新高考与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语文从语到文,难度在逐步增大,你怎么看这一改变?

陈思:看高考,要看更大的大局。任何一个大国崛起,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等硬实力之外,势必伴随着软实力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高考与课改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属性,是大势所趋,是理所应当。

从专业的角度,过去,语文教学曾经有一个弯路,叫“重语轻文”现象,语文学习形同学习外语,先从字词句段开始,组词造句、段落大意。这样的语文,是没有文化、没有灵魂的。窦昕先生的大语文理念强调知人论世、下山教育,正是为了弥补语文重语而轻文的不足。如今,终于等到了校内语文重视文化的一天,恢复正确的母语学习方式,无疑是新课改最值得瞩目的地方。

《美文》:《美文》从创刊以来就提倡大散文写作,你们当年首先提出了大语文概念,在你看来,两者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

陈思:“大”都是相对于“小”而言的。

当年贾平凹先生所提到的“大”,大体上是针对散文越发狭窄的趣味,越发甜腻、偏狭、匠气、个人化的“小气”而言,强调面向时代和社会,任何言之有物的文字都是“大散文”。

长期以来,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因为种种历史条件的限制,把语文仅仅变成“汉语”,丧失了背后的“文学”与“文化”。所以,窦昕先生提出大语文,要还语文以文学文化,恢复语文本然的面目,把语文做大,变成“大语文”。

无论是大散文还是大语文,两者当中都包含了对“文”的重视,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执念;同时二者都肩负着对时代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各自的方式共同实践着“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目的,共同实现“未来青少年文学文化公益计划”的“跨界协同,培育文化新人”的宏大愿景。

(采访:谢勇强)

猜你喜欢
陈思美文作文
相似与差异
美文欣赏
陈思:南京长江大桥上的“生命守望者”
动漫美文
记得与记不得
动漫美文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