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石夫对“西部音乐”的历史贡献

2020-02-05 06:18郭懿
音乐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作曲家民歌新疆

湖南历来有“湘潭是生长音乐的地方”的说法,因为湘潭有湘剧、花鼓戏,还有当地人喜闻乐见的青山桥唢呐、山歌和民谣。音乐家吕骥、黎锦晖、黎锦光、黄友葵、刘振球都先后诞生于此。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上世纪在“西部音乐”中勤奋耕耘的作曲家——石夫。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起来的第一批作曲家,石夫(原名郭石夫,1929-2007)亲历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57载发展历程(1950-2007)。他曾明确表示:“我是50年代用民族音乐培养出来的作曲家”[1],也常戏称“我就是民间歌手,我一出口就是民歌。”[2]对于了解石夫的人而言,他嘴里的“民族”“民间”更多的是指“西部”的“民族”“民间”。

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却在音乐创作中延续了西部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并因西部音乐的采集、挖掘、保护而成名于中国音乐界。他都经历了什么?有什么过人之处?这是笔者意图搞清的问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卞祖善、戴鹏海、祖振生等有关石夫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解答了笔者一半的疑问,另一半则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立图在上述前辈的文论基础上去考证、补遗石夫在“西部音乐”视域中的贡献余音。

一、“西部”的“民歌手”

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后,王震将军决定为新疆招揽人才,派部下齐连山在湖南长沙组建招聘团,号召有志青年参加西部建设。刚从长沙市华中艺校毕业、工作没多久的石夫,听闻此讯,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奔赴新疆。石夫的这种态度和决心,得益于在校期间任课老师对进步歌曲、西部民歌的积极传授[3]。

同年9月抵乌鲁木齐后,石夫被分派在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工作。因时任文艺科副科长的王洛宾回乡省亲,科班出身的石夫被当时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马寒冰部长委以重任,成为科里音乐方面独挡一面的新人。

工作之余,石夫被新疆无处不在的民歌、都塔尔琴声、康巴尔汗的舞蹈感染,有了学习、记录新疆民间音乐的冲动和欲望。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当地战士、翻译、向导的热情帮助下,石夫逐渐克服新疆少数民族复杂的语言、节奏、“中立音”记谱等客观障碍,在摸爬滚打中开启了长达七年的新疆音乐之旅。

在采风时,石夫随身永远只带两样东西——手风琴、记谱本,与当地民间艺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艺人反复唱、石夫反复记、修改后用手风琴拉给艺人听。前文提到的客观障碍,既是困扰石夫工作的“麻烦”,也成为磨炼作曲家“耳朵”和记谱速度的利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被新疆当地人赞为记谱“好手”“快手”的石夫,还几经周折,花费一个多月时间记录下 “肉孜弹拨” [4]会演奏的全部木卡姆曲谱[5]。这种带有先见之明、抢救民间原生态的行为使得石夫成为建国后最早收集、记录木卡姆的作曲家之一。

1953年,新疆军区文化部成立隶属于文化科的创作组,石夫担任音乐编辑、创作员[6]。同年,石夫创作的歌曲《千百万双手开发边疆》[7]《生产大军多荣耀》[8]问世,在新疆军区备受欢迎、流传甚广。此举激励作曲家“几乎天天都练习写曲”[9]。在之后几年的新疆民间音乐采风工作中,石夫的足迹遍及喀什、阿克苏、伊犁、尼来克、阿罗斯泰等地区,并与老艺人肉孜阿訇、歌手吐鲁遊汗·肉孜汗、艾那也提、玛利亚、那也满、卡克泰等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10]。毫无疑问,正是石夫这种全面浸入式的西部采风工作,成为汉族作曲家地域性创作思维转变及形成的关键。

偶然西行,兴趣、理想、使命;天时、地利、人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交织、铺垫,促使石夫在长期的民歌采集中逐渐积累起个人独属的音乐素材宝库,并在日后的音乐创作中融会贯通。这似乎又成为他被新疆当地人尊称为“新疆作曲家”、建构自己个人“音乐人事”历史场域的历史必然。

二、“西部音乐”的求索者

石夫在新疆六年中,先后记录、整理了近2000首新疆民歌,发表了约400首歌曲(包括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儿童歌曲及民歌改编作品)[11]。仅1957年出版的《维吾尔民歌》[12]《哈萨克民歌》[13]两本民歌集中,就收录少数民族民歌、舞曲共计152首,这还是石夫选择译配的结果[14]。其中,在汉族地区流传甚广的民歌改编作品有:《阿瓦日古丽》《都达尔与玛利亚》《云雀啊云雀》《金色的草原》《唱新娘》《丰收舞曲》等,而《娃哈哈》《牧马之歌》《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雪莲花》《母亲留下的歌》《帕米尔之歌》《弹起我的冬不拉》《赛里木湖起了风浪》《苹果花开的时候》等,则是石夫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新疆风格歌曲。上述多首作品,在不同时期,分别被老、中、青三代歌唱家以不同演唱形式、风格录制发行。毫不夸张地说,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是唱着石夫的“新疆歌曲”(包括改编及创作歌曲)长大的。石夫的“新疆歌曲”在物质条件较差、传媒技术不发达、人民群众业余生活不甚丰富的困难时期,通过广播、电台等媒介形式,滋养了新疆、乃至全国听众的内心世界。

在采集民歌、改编和创作歌曲之余,石夫还钻研西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早在新疆工作的几年间,石夫就撰写了《哈萨克人民亲密的朋友“冬不拉”》[15]《漫谈塔塔尔民歌》[16]《谈维吾尔民间乐队的齐奏》[17]《塔吉克人的歌曲》[18]《从新疆民歌的记谱谈起》[19]《一点听后感——关于新疆民歌的改编》[20]《优美、辽阔的哈萨克民歌》[21]等文章,手稿积攒有一尺厚。之后几十年,相继撰写并发表了《论维吾尔民间歌舞组曲<賽乃姆>》《谈星海的小提琴曲<红麦子>》[22]《浅谈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23]《论哈萨克民族音乐的旋律和调式特征》[24]《浅谈<花儿>音乐》[25]《维吾尔民歌<掀起了你的盖头来>》[26]《王洛宾先生与新疆民歌》[27]《论<维吾尔多郎木卡姆>的音乐特色》[28]等。这些文论,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最早的一批成果之一,对“考察新疆音乐史、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史(包括与丝绸之路的文化关系)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9]。

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大量的理论研究实则实现了从实践采风到理论提升、理论建构再指导实践创作的良性循环。这种互动,不是任何一个作曲家都能坚持做到的。有史料显示,促成石夫产生大量理论成果的原因有二:

1.客观上,20世纪50年代新疆与前苏联特殊的地缘关系,使新疆当地的“中苏友协”、新华书店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前苏联出版发行的书籍、乐谱、唱片、画册等资料,它们成为石夫自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扩大自己音乐文化视域得天独厚的丰富物质文化资源保障[30]。

2.主观上,因在记谱、改编民歌方面的突出成绩,1956年石夫以“新疆代表”身份参加由文化部和中国音协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与会期间受到当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筹委会副主任吕骥的专门接见。吕骥对石夫在收集新疆少数民族歌曲、研究民族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与支持,并建议、鼓励石夫在音乐技术理论方面进一步深造[31]。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供养、支持,使得石夫在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主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在入学的第二年(1958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派出,与学院万桐书、简其华、黄继堃等教师再次赴疆,参加由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为期一年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32]。之后,石夫发表了《维吾尔族文学艺术调查》[33]《柯尔克孜族文学艺术调查》[34],正式开启了自己西部音乐创作、西部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两条腿走路”的学以致用的工作模式。

也正因为此,他在大学期间的部分习作足以堪称精品。

三、“西部音樂”的化身

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师从萧淑娴、杜鸣心教授的石夫,对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技法、风格进行了全面的学习研究,并与几乎同龄的杜鸣心频繁进行“教学相长”的创作讨论[35]。此外,他还深受赵沨院长重视,应邀为在校学生讲授“新疆民歌”。这是作曲家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又一次理论化输出及巩固。

1957年,石夫钢琴处女作《喀什葛尔舞曲》,获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二等奖。在之后近五十年创作中,钢琴创作贯穿石夫音乐创作始终。仅新疆风格的钢琴小品,就有《塔吉克鼓舞》(1959)、《夜曲》(1959)、《塔里木人》(1961)、《小乐手》(1969)、《冰山之歌》(1979)、《鹰笛之舞》(1980)、《D弦上的歌》(1981)、《纱巾舞曲》(1982)等十首。纵观,可看出石夫观察入微,将少数民族生活的点、面都纳入笔下;纵听,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民歌、舞蹈元素随处可见;纵舞,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中丰富的手鼓伴奏音型,切分、附点、三连音等特性节奏被作曲家深度挖掘、拓展、变形和再创造;纵品,少数民族纯真、质朴、热情的性格气质不但毫无保留地在作品中得以释放,更重要的是,乐音的撼动人心体现出石夫已然将西部音乐与自己的个人情感高度融合。1987年,《第二新疆组曲》[36]荣获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比赛中型作品三等奖;1989年,《第三新疆组曲》[37]获得第三届星海杯儿童钢琴比赛新作品二等奖(第一乐章)和三等奖(第二、三乐章)[38];《第一新疆组曲》经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被收录在《中国大师级钢琴名品精选——牧童短笛》[39]中。上述组曲中的几首小品一直是国际钢琴比赛、国内钢琴考级中的必选曲目,这实际是音乐的二度、三度创作、中国钢琴作品的主流推广平台对石夫西部钢琴音乐创作的高度认可。

1963年,石夫毕业后被分配至西安音乐学院工作,从此,石夫的音乐创作开始走向纵深。在之后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无论是对作品体裁的选择,还是对西部民间音乐素材的使用,石夫都逐步挣脱“新疆时期”对民间音调的改编、改写模式,在创作思路、技法、风格、媒介等方面作了大幅度拓宽和探索,尤其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综合、提炼和再创造,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是他在音乐圈子里被尊称为“新疆音乐行家”[40]的根本原因。

纵观石夫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音乐创作,钢琴独奏《陕北民歌变奏曲》(1961)、《踢踏舞曲》(1984)、《娃哈哈变奏曲》(1994)、《冬不拉》(2001)、《我们的祖国是花园》(2002年,交响诗《帕米尔之歌》(1963),歌剧《阿依古丽》(与乌斯满江合作,1966)、《谷兰丹姆》(1983),舞剧《文成公主》(1979),小提琴独奏《我心中的歌》(1982),管弦乐素描《天山风情之一》(1982)、《天山风情之二》(1983),交响组曲《恰哈尔尕》[41](1992)等,都是他在不同时期、用不同体裁对“西部音乐”探索的延伸和继续。其中,《木卡姆交响组曲》是石夫受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之托,专门为木卡姆创作的,立图在保留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演奏基础上,为木卡姆的传播、推广探索出一种新的演奏方式——交响乐。

在石夫数不胜数的西部音乐实践中,20世纪60年代短暂的陕西行也让人津津乐道。期间,他先后将《沙家浜》《海港》《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现代京剧移植成为秦腔现代戏,亲自指挥陕西省戏曲剧院公演数百场之多,风靡全西北[42]。这种作曲兼指挥的“双料”工作,在中国当代作曲家里面,似乎也只有后来的谭盾、盛宗亮、黄安伦等几位作曲家有所涉猎,而石夫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先行迈出了这一步。

2007年11月24日,在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的支持下,“石夫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由指挥家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演出曲目设计精巧,交响组曲《恰哈尔尕》和交响诗《帕米尔之歌》分别占据头尾,与作曲家的终身追求与成就遥相呼应;位列中间的音诗《墨韵——大序》(古琴与乐队)、《第四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思》则诉说了“小我”在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感悟、思索。对于一个几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整场音乐会不但体现出石夫对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坚守,更展现出他不自我复制、勇于探索、大胆求新的顽强精神——对音列、序列、十二音、调性、无调性等新技法的探索。在乐队音色选择和音量平衡方面,则显示出作曲家创作大型作品的丰富经验,以及作为一位曾经的军旅作曲家、“新疆音乐行家”所具备的“行业”特质——对旋律的驾驭能力[43]。

2007年11月29日上午8时50分,石夫因极度劳累在北京友谊医院匆匆过世。而仅仅在四天前的“石夫交响音乐研讨会”上,一批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前辈、同行才刚对其人、其作作了中肯点评:

“高山顶上一顽石、百花园里勤耕夫”(朱践耳)

“他在民族民间这方面的笔功,别人无可取代”(金湘)

“著作等身”(徐振民)

“传统音乐带有封闭性,如何把封闭的东西打开加以合适地发展,是一个大技巧,是石夫一直思索的东西,顯示出他对传统音乐真正深入骨髓的认识和理解”(戴嘉枋)

“作为我们这一辈,他是唯一一个朴实、谦虚、勤奋的多产作曲家……在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间很好的结合,需要不断地探索,石夫在这方面完成了任务”(汪毓和)

“教学相长……”(杜鸣心)

这些迟来的声音是对石夫57载创作生涯最高的褒奖。

沉积只是暂时,作曲家石夫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历史长河中则常青。

基金项目:

中央音乐学院科研资助计划“驻团作曲家石夫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舞剧音乐创作”(15QN05)

注释:

[1]引自卞祖善:《音如流水 源源不竭——石夫音乐创作四十年述评》,载《音乐研究》1991年2期,第11页。

[2]郭懿:《彭雨非访谈录》。

[3]当时音乐家陆华柏、刘式欣在华中艺校工作。

[4]伊犁地区著名的老一辈木卡姆艺人,16岁时已因其高超的演奏技艺而被尊称为“肉孜弹布尔”(音译,与行文中“肉孜弹拨”同意,即“弹布尔演奏家肉孜”)。1917-1934年,肉孜弹布尔在民间从事表演木卡姆和其他民间音乐活动,1934年应聘任伊犁地区新成立的文艺演出团体乐队队长,1957年病逝。——参考:周吉:《维吾尔木卡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石夫20世纪80年代在加拿大期间,还为怀念此人创作《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献给肉孜弹拨》。

[5]廖兆暄:《天山思故人——忆石夫》(作者给彭雨非的来信)。廖兆暄:石夫新疆战友、旅美作家。

[6]高志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音乐创作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届硕士论文,第28页。

[7]《千百万双手开发边疆》目前一直被认为是石夫在1951年发表、成名的处女作,但据石夫夫人彭雨非提供的资料以及笔者搜集到的资料,联系石夫进疆的时间、经历考证,笔者推断该作品的创作时间应该在1953年前后。石夫于1951年有作品问世,如《欢唱七一》《建设忙》《新疆人民翻身曲》等,作品刊载于《新疆部队文艺》《新疆部队歌声》两个当时的部队内部刊物中。

[8]《生产大军多荣耀》完成于1953年,石夫与创作组战友、词作者、也是他的老搭档麓枫(廖兆暄)一起深入二十二兵团屯垦的农垦农场农八师二十三团体验四个月生活创作完成,发表于1953年6月的《生产战线》《歌曲》杂志。

[9]卞祖善:《音如流水 源源不竭——石夫音乐创作四十年述评》,载《音乐研究》1991年2期,第11页。

[10]本段中提及的地区及民间艺人姓名来自石夫、勉行《写在前面》,参考: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编、石夫、勉行搜集整理《维吾尔民歌》,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编、石夫、勉行搜集整理、卡克泰口译:《哈萨克民歌》,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1]卞祖善、戴鹏海、王宝龙等人撰写的文章中均有所提及,石夫夫人彭雨非也如是说。石夫当时的手稿均有留存,待笔者做进一步调查,方可明确具体的采集民歌数量。

[12]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编,石夫、勉行搜集整理:《维吾尔民歌》,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

[13]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编,石夫、勉行搜集整理、卡克泰口译:《哈萨克民歌》,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

[14]在《维吾尔民歌》《哈萨克民歌》的“写在前面”中,作者都谈到编入册子的作品为选择性译配的,选择的标准主要是民间歌曲、舞曲在当地的流传广度。收录的维吾尔民歌主要流传在喀什、伊犁、阿克苏等地区;哈萨克民歌则主要流传在伊犁、尼来克、阿罗斯泰等地区。参考上文注释。

[15]“本文是在1951年5月深入生活到新疆伊犁、尼勒克等地收集哈萨克民歌,采访冬不拉乐手阿细姆和伊犁文工团,1953年9月在乌鲁木齐采访柯仁先生后的学习笔记。1959年综合整理于北京。”——摘自石夫手稿。

[16]石夫手稿,完成于1954年5月,伊犁。

[17]石夫手稿,完成于1956年10月,玛纳斯。

[18]石夫手稿,完成于1970年8月,塔什库尔干。

[19]石夫:《从新疆民歌的记谱谈起》,载《人民音乐》1956年第1期,第41-43页。

[20] 石夫:《一点听后感——关于新疆民歌的改编》,载《人民音乐》1956年9期,第35-36页。

[21]石夫:《优美、辽阔的哈萨克民歌》,载《群众音乐》1956年11期(具体页码不详)。

[22]石夫:《谈星海的小提琴曲<红麦子>》,载《中国音乐》1982年3期,第1页。

[23]石夫:《浅谈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1期,第39-44页。

[24] 石夫:《论哈萨克民歌的旋律和调式特征》,载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音乐论丛》第三辑,第93-11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25]石夫:《浅谈<花儿>音乐》,载《宁夏歌声》1982年第1期(具体页码不详)。

[26]石夫:《维吾尔民歌<掀起了你的盖头来>》,《中国音乐》1982年1期,第2页。

[27]石夫:《王洛宾先生和新疆民歌》,《人民音乐》1994年9期,第9页。

[28]石夫:《论<维吾尔多郎木卡姆>的音乐特色》,载《音乐研究》1999年第3期,第92-96页.

[29]卞祖善:《音如流水 源源不竭——石夫音乐创作四十年述评》,载《音乐研究》1991年2期,第12页。

[30]郭懿:《彭雨非访谈录》。

[31] 廖兆暄:《天山思故人——忆石夫》(作者给彭雨非的来信)。

[32]该部分内容参考《编辑说明》(1962年10月),载《1958年少数民族文艺调查资料汇编》(上册,内部资料),第1-2页,民族文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印。

[33]郭石夫、简其华、黄继堃:《维吾尔族文学艺术调查》,载《1958年少数民族文艺调查资料汇编》(上册,内部资料),第133-171页,民族文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印。

[34] 郭石夫:《柯尔克孜族文学艺术调查》,载《1958年少数民族文艺调查资料汇编》(上册,内部资料),第198-224页,民族文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印。

[35]“石夫作品研讨会”( 2007年11月25日)上,杜鸣心老师说他和石夫之间是“教学相长”,因为老师给石夫改正作品的同時,也通过学生的作品学习到许多未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民间音调。

[36]由《塔里木人》(1969年)、《D弦上的歌》(1981年)、《夜曲》(1959年)、《鹰笛之舞》(1980年)四首作品构成。

[37]由《纱巾舞曲》(1982年)《小乐手》(1969年)《欢乐的场面》(1982年)三首作品构成。

[38]卞祖善:《音如流水 源源不竭——石夫音乐创作四十年述评》,载《音乐研究》1991年2期,第12页。

[39]《第一新疆组曲》笔者查到的有两个版本,版本一:包括(《塔里木人》《喀什葛尔舞曲》《夜曲》《塔吉克鼓舞》四首作品,由曹世光演奏,时长16:18分,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ISRC CN-A01-02-0115-0/A.J6录音:张小安;版本二:包括《冰山之歌》《喀什葛尔舞曲》《塔吉克鼓舞》三首。据石夫夫人彭雨非证明,石夫更认可版本二的曲目。同时,目前可以查到的石夫钢琴作品研究成果也都在版本二的基础上进行案头分析,主要作者有:周颖、刘媛媛、朱蕾等人,其文都可在中国知网进行查询。

[40]卞祖善:《音如流水 源源不竭——石夫音乐创作四十年述评》,载《音乐研究》1991年2期,第12页。

[41]石夫本人在该作品的手稿封面写着:《木卡姆交响组曲》(选自《恰尔尕木卡姆间奏曲》)

[42] 卞祖善:《音如流水 源源不竭——石夫音乐创作四十年述评》,载《音乐研究》1991年2期,第12页。

[43]这主要体现在作曲家为弦乐器的歌唱性写作上。

猜你喜欢
作曲家民歌新疆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长大可当作曲家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穿花衣 唱民歌
猫咪成长史
新疆多怪
作曲家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