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战疫”安徽在行动

2020-02-04 07:23徐伟川
收藏与投资 2020年6期
关键词:战疫

徐伟川

摘要: 2020年寒冬,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突如其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战“疫”中,安徽省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防疫部署,坚持领导干部靠前督导,党员同志扎根一线,以上率下,充分发挥全省文物部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天长市文物管理所王晓东同志为代表的安徽文物工作者们,向险而行,主动作为,他们服务为民的信念与恪尽职守的身影,成为疫情防控一线上最闪亮的坐标。

关键词:安徽省文物系统 ;下沉社区;牺牲一线;全面复工;文物安全

冲锋在前,奋战社区抗疫一线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也是最前沿。对此,安徽文物系统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工作下沉基层,迅速从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抽调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奔赴社区战疫一线,与社区工作者携手并肩,共同承担社区的居民服务和防控值守任务。在社区防疫一线,我们的党员干部快速转换身份,从“指挥员”变成“作战员”,及时到岗到位,服从社区安排,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巡查值守、疫情防控宣传、进出人员登记、车辆信息排查、协助居民购买、运送社区物资等。他们竭尽全力,任劳任怨,与社区工作者汇聚成联防联控的强劲合力,为有效遏制我省疫情扩散蔓延作出了突出贡献。

庚子春天,用生命践行誓言

2020年2月28日,安徽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晓东在疫情防控点整理社区出入登记信息时突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年仅51岁的生命未能等到花开“疫”散,就被永远定格在这个春天。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2月,王晓东一边在单位值班,一边主动请缨,自觉下沉基层,起早贪黑地值守在疫情防控点,用生命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逆行出征,寒冬守护平安

每次值班,社区防控点红色帐篷下的王晓东忙得像个陀螺不停转。疫情期间,王晓东负责值守的是天长市红十字医院南侧卡点口,卡点所在社区老旧,没有物业管理部门,里面住着百余户居民,再加上对面就是医院,平时人员流动复杂,疫情风险较高,工作量也较大。他每天除了测量出入居民体温、做好非社区人员登记、排查来往车辆信息外,不忙时还主动帮助社区贴海报,放音频,宣传防疫,尽己之力争取社区居民的理解,缓解他们焦虑、恐慌的情绪……一起搭档值班的同事说,再琐碎的活分到他手里,都能做得细而不乱,有板有眼。

值守期间,热心肠的王晓东但凡看到他人有困难,总会主动上前。有老太太出行不愿戴口罩,他一边不厌其烦地劝说老人要加强防护意识,一边拿出自己的备用口罩送给老人戴上,再三叮嘱她出行一定要注意卫生安全;社区门口有人汽车轮胎坏了,一时找不到人维修,他从自己车上找出工具帮忙换胎,最后弄得两手油污、满头大汗;天长突降大雪那晚,值勤卡口的棚子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绳子也被刮断,眼看就要散架,是王晓东和另一位同志迎风冒雪,拿绳子重新加固好棚柱。待整理好后,王晓东才发现手上不知什么时候被割破了口子,流出的鲜血染红手套,满身的积雪融化成水,随着气温越来越低,他冷得靠跺脚哈气取暖,因为还未到下班时间,他说自己不能离开防疫值守点。

负重前行,命殒防疫一线

2月28日清晨,天还未亮,王晓东就已到达疫情防控点。7点03分,安徽省文物系统的微信工作群里出现了他戴着口罩,身穿志愿者红马甲,在社区卡点按时到岗履职的签到照片。这是他值守防疫一线的第20天,也是生命定格前最后的留念。8时左右,王晓东突然感到肩背剧痛,值守的同事见他脸色苍白,劝他赶紧去医院,他却说:“执勤要紧,我再忍一会儿。”然而没能忍到下班,他就晕倒在地。中午12时45分,在天长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年仅51岁的王晓东因过度劳累,突发心源性猝死,连一句遗言都未来得及向家人交代,就永远离开。

王晓东同志是全国第一位牺牲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文物工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但党员亦是凡人,也有平淡琐碎的辛酸和无奈。面对身患重病的妻子和与病魔抗争多年的父亲,他倾尽积蓄,也无法挽救他们的相继离开。生活虽坎坷,但他从未向命运妥协,反而咬紧牙关,独自抚养年幼的女儿,将其教育成才;只身照料年迈的母亲,让老人安度晚年;干起工作,同样是不辞辛劳,兢兢业业:他参加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善健全了天长文物“四有”工作;他深入全市大中型建设工地,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使不少古墓葬免遭破坏——由他抢救保护下来的30余片木牍被国家文物局最终定名为“天长西汉木牍”,已成为文博研究领域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天长市全市16处文物保护单位竖立标志牌,是他和工人挨个点上跑,现场指挥施工,有的保护点车进不去,他就同工人一道人抬肩担;在西月城遗址的保护研究中,他曾在西城河的治理工地上跑了整整一个夏天,西月城遗址从最早发现,到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再到组织协调考古发掘,全是他在积极奔走,整个人黑瘦了一大圈。就在去世的前两天,他还在整理西月城遗址展览涉及的考古报告、现场发掘和出土文物照片等资料文献,没想到布展在即,他卻永远离开。

含泪送别,深切缅怀

2020年3月1日是王晓东出殡的日子,按防疫工作要求,未举行任何仪式,却有上百名群众冒雨自发地来到他家附近,要送他最后一程。凌晨4时,灵车缓缓移动,雨水打湿挽联,人们随灵车步行200米,含泪为他送别。作为全国第一位牺牲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文物工作者,王晓东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对此高度重视,厅党组成员第一时间赶赴天长看望慰问其亲属,并号召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的党员干部向王晓东同志学习。

学习英雄,全面复工不停歇

在王晓东的事迹感召下,全省文物系统党员干部对口社区,下沉基层,宣传抗疫,认真值守,帮扶居民,积极捐款,无偿献血,为抗疫出力尽责。

为豐富群众居家防控期间的文化生活,鼓舞人民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勇气,博物馆纪念馆闭馆不闭展,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并紧急扩增一批在线展览内容,通过新媒体和虚拟现实表现手段,邀请观众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或网站进入虚拟展馆,畅享博物馆奇妙之旅,感受博大精深的江淮文化,让城乡居民在家足不出户也能享受美好的文化生活。

在国家文物局下发“有序推动文博单位开放复工”的通知后,安徽省各级文物单位全面推进开放复工——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肥西三官庙房址迁移保护等野外考古发掘、文物维修工程率先启动,顺利完成肥西三官庙遗址二里头时期房址的安全搬迁,按最小干预原则,在保证其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基础上,展开保护性修复和展示还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严抓疫情防控,接入文旅绿码,面向公众推行网络实名预约和分时限流参观,精准抗疫,有效降低人群聚集风险;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抗疫期间的实物见证,举办图片和实物展览;与此同时,安徽省文物局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内博物馆策展专题线上培训班,系统内近千名干部职工参与其中,线上交流互动热烈,专业知识受益匪浅。

重拳出击,打击文物犯罪

文物追索,从来都是进行时,不会因疫情而停下脚步。疫情期间,安徽被盗32年的国家一级文物——商代兽面纹铜鬲,终于回归故乡,重新珍藏于安徽博物院。这是我国被盗文物信息平台建立后,第一个被成功追索到的文物,彰显了安徽打击文物走私犯罪、确保文物安全的力量与决心。

疫情期间,由于户外工作人员稀少,野外考古场所防范力度减弱,导致犯罪分子趁虚而入,在安徽省内连续发生多起盗掘古墓、走私文物案件,已严重危害文物安全。对此,安徽省文物局联合安徽省公安厅重拳出击,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工作的通知》,要求省内各级公安机关和文物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共享信息,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文物单位存在的安全隐患,认真梳理近年未破的文物悬案,查漏补缺,寻找突破点,全力追缴被盗文物,切实增强安徽省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的合力。

结语

2020年,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人说“文旅行业凛冬已至”。可对文物工作者来说,从下沉基层防疫到线上公共服务拓展,再到跨系统联合打击和防范文物安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每个文物工作者,都在坚守初心,都在努力尝试,都在寻求破局。这个六月繁花似锦,愿丹桂飘香之时,祖国山河无恙,文物工作硕果累累。

猜你喜欢
战疫
郑剑:争做战疫“急先锋”
科技战疫!“AI黑科技”纷纷登场
庚子元夕口占
夏思思
20男医生演义
战疫
小画笔挥洒“战疫”情
荆楚战疫之歌
携手“战疫” 福建省小学生“战疫”主题美术作品选登
插图书法《全民战疫 中国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