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雕作品对工笔人物画线条的启示

2020-02-04 07:23付吟轩
收藏与投资 2020年6期
关键词:线条

摘要: 黄杨木雕作品与工笔人物画都在我国艺术领域有着重要成就,本文通过黄杨人像木雕作品对工笔人物画在线条上的借鉴与启示进行分析和说明,通过对线条的运用和以线造型特点的分析,从而得出黄杨人像木雕与工笔人物画之间的线条造型审美之间所存在的共通性,并且揭示这种相似性所想传达的某种特有的審美取向以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黄杨木雕;工笔人物;线条

一、黄杨人像木雕及作品分析

(一) 关于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是浙江地区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主要产于浙江省乐清市。因为雕刻木材是黄杨木材而得名,但是黄杨木生长非常缓慢,故古人云:千年难长黄杨木。浙江的民间雕刻家们发现它的质地坚韧光洁,有非常好的纹理并且十分细密,颜色整体嫩黄,如象牙一般,置放时间久后会颜色变深,给人古朴感觉的,硬度适中,是雕刻小型圆雕的上佳材料。黄杨木颜色呈乳黄,作品上漆初显姜黄色,后变橙黄, 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逐渐变成红棕色,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更是珍贵。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是黄杨木雕的发源地,温州的黄杨木雕创始于 宋 、元 ,流行于明 、 清 。在解放后黄杨木雕也迎来了春天,重新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国家也大力扶持该项目,成立了关于黄杨木雕的研究小组。党和政府扩大当地的艺术雕刻工厂,老艺人的回归和新艺人的加入也使得队伍壮大。

黄杨木雕的萌芽、兴起、发展直至后期审美和雕刻方式的转变,细枝末节中也都可以寻觅到中国画发展共通的地方。黄杨木雕和中国画都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由于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黄杨木雕作品中线条的雕刻精益求精。面对中国画中需要大量线条来表现造型和美感的工笔人物画,人们也是在不断思考新的线条表达方式和技巧,而黄杨木雕中的人像木雕作品可以给予工笔人物画线条的运用更多启示。

(二)吴尧辉黄杨木雕作品《竞》

以吴尧辉大师为例,当代黄杨人像木雕作品整体呈现“生动”感,结合黄杨的特殊木质优点,更大程度地去表现技法。吴尧辉大师的作品中笔者最欣赏的就是《竞》,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生动感,精妙之处在于是运用线条,化静为动。仿佛穿越至唐朝,观赏皇家贵族的马球活动。该作品选用上乘黄杨木雕刻,结合镂雕、透雕、拼雕等传统技法秉承以线塑形,结合用刀写意的雕刻手法,呈现出一组骑术精湛、英姿飒爽的女子马球队。整幅作品疏密有度,奔放有序,俯仰有致,张合得体,每个人物服饰褶皱的雕刻线条都围绕着形体特点去表达,富有动感,使一件静止的工艺品产生一种动态感,仿佛运动中有阵风吹着她们的衣摆,体现了线条在木雕中的作用[1]。所以线条让本身静止的艺术品活了起来,充满生命力,让整个艺术品更富有张力,具有了厚重感。

二、作品通过线条来表现生动的气韵

南朝谢赫在著作《六法论》中提出了六个法则,第一法则也是法则中最重要的,就是气韵生动,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最讲究的还是整个画面的神韵,不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特别注重画面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精神,工笔人物画中对于线条的勾勒十分讲究力道与气韵的完美结合,前人在绘画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词语来形容力道,常常使用“藏而不露”“力透纸背”等形容词来形容用笔的力度。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行笔的过程中,画家需要依靠惯性一气呵成,线条在画面中穿插有序,连接自然而且没有气息的停顿,这样整个画面才可以做到气息通畅、形神兼备。

而在黄杨人像木雕作品中,要表现出工笔画的工整细致和体现出气韵生动,线条更是极其重要的因素,用三角凿刻出的线条犹如中锋用笔,均匀流畅,适合用于表现工笔画风格的作品,用刀时按照线条的曲、直、粗、细随时调整刀具的方向和角度,使线条饱满而富有弹性。完美流畅的线条不仅可以给人以视觉征服的感受,还能为整个工艺品的整体效果锦上添花。整件木雕工艺品中的线条千变万化,用雕刻手法突出曲直、刚柔、虚实等的强烈对比,形成人像木雕独有的特点。线条的变化使整件木雕作品转折起伏、动静结合以及虚实相生。线条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美感,既有适当夸张的感觉,又不脱离实际。

所以线条是整件工艺品质感与量感表现的重要元素之一,线在工笔人物画和黄杨人像木雕中都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艺术家在不同的感情作用下也创造出了各种用笔,强调了线条的重要性,线条不但可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整个物体的内在结构,而且可以表达超出技法以外的东西,比如画家的内心情感等等。

线型语言可以表达作品的神韵,有时候作品的线条程式化并不是指作品呆板、无趣,而是指线条在绘画或者雕塑工艺中语言形式的统一性与装饰性。

前面提到的在黄杨人像木雕中吴尧辉创作的《竞》亦是如此,六位翩翩起舞的女骑,虽然穿着统一,但她们体现出来的神韵却各不相同。再者来看《千手观世音菩萨》这件作品,这件木雕作品是我们熟知的千手观音,作者采用了木雕的形式来表现,使观赏者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整件作品大部分采用了圆雕和镂刻的手法。在笔者对木雕的理解里,佛教的菩萨是人间万象的一个理想的状态。它与传统的人物创作有极大的不同,木雕创作雕塑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先掌握人体结构,更要善于抓住佛像人物要表达的内在精神,再根据整体产生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用细微的变化来表现它的艺术精神面貌,而这些细微的变化就来源于线条的千变万化,而线型语言的程式让《千手观音菩萨》画面统一,每只手都有自己的韵味。从以前发展至今,木雕线条随着时代的发展及需求,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粗线条到细线条各种变化。不管是工笔人物画中的高古游丝描还是铁线描等,或是木雕中的曲直粗细,都是前人在不断实验研究、钻研中得来的,它不是凭空出现,也不是人们想象而来的[2]。不论是人像木雕或是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就是为辅助整幅画面服务的,线条让每件作品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富有独特的神韵。

三、黄杨人像木雕中“以线造型”手法带给工笔人物画的启示

中国不论在绘画或者雕塑等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都极其看中作品中线条的表现和运用是否巧妙周到,创作一件艺术品时,作者往往是通过对象肉眼可見的外在形象主观把握,将客观对象的形态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为此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感的一种方式,使“以线造型”的手法成为了一种既可以表现出物体本身的形象又能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形式。

而在黄杨人像木雕里,在创作立体的木雕作品时,线条在作品中的存在虽然看似一种简单的元素符号,就是因为线条拥有简单明了的特点,才能使观赏者在欣赏人像木雕时有一种视觉上的不一样的审美享受,一件好的木雕艺术品在创作过程之中,作者只有通过对线条的表达运用,才可以通过线条稍微忽略对事物本身的临摹刻画,而是更多地去关注作者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利于突出雕塑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及精神[4]。在创作过程中只有恰当地运用线条这个普通的元素,才可以使观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甚至是人与木雕作品之间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共识。

随着工笔人物画中“曹衣带水,吴带当风”的流传和出现,人像木雕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使用有规律、有节奏的线条来增加整件作品的美感,由阴刻、阳刻来表现想表达的造型效果,由于线条的排列、组合表现节奏规律,从而使结构造型丰富多彩,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虽然在人像木雕与中国工笔人物绘画之中,“以线造型”的手法各不相同,但线条在两者中运用手法的巧妙性和共性是不可忽略的[4]。无论是人像木雕中的“线体结合”,还是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描,都将“以线造型”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到位。

《山静居论画》中说过:“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绘画本没有既定的方法可言,事物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事物动静变化多端,体现无限的气质,以一定的笔意模仿、发挥,就能将形神表达得妙趣横生[5]。线条在作品中的运用往往可以成为创作者思想活动的延续,在实际创作中,线条在作品中复杂多变,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作品,更能提高造型能力及线条本身的表现力。

所以,无论是从人像木雕作品还是工笔人物绘画作品上看,线条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范围都是非常广泛而有效的,通过闽侯木雕的走访,人像木雕因为借鉴了工笔人物画的线条,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度,成为了一件件艺术精品。“以线造型”表达了艺术家们的内在情感,并且达到的艺术效果都十分显著,虽然人像木雕跟工笔人物绘画的内容或者创作形式都会跟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但是“以线造型”的造型表现形式始终都在被采纳和运用,都是由于“以线造型”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使得它无法在艺术造型发展的岁月长河中被忽视[4]。无论人像木雕与工笔人物绘画,线条作为一种艺术里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在木雕或是工笔画之中的运用,并不会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特别大的差别。

四、结论

任何成功的作品都不是僵死的、用无变化的形体而堆砌出来的。而在黄杨人像木雕工艺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同样地汲取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艺术的美学营养,学习了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手法,对提升人像木雕创作的审美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艺术作品只有继承了前人的精华,才能谈得上创新,工笔人物绘画同人像木雕工艺相结合,可以达到画面虚实相对、立体感强的效果。分析研究人像木雕工艺的线条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线条借鉴及共性,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人像木雕,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工笔人物画创作,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更有助于艺术家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葛芃.浅析中国古代木雕工艺的发展与形式[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3.

[2]赵茹君.浅谈木雕中的仕女形象[J].中国集体经济,2014(5):63-65.

[3]杨李.浅谈罗寒蕾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表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7.

[4]朱珩.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以线造型的互通性研究[J].雕塑,2017(3):52-53.

[5]皮晓霞.中国古代“活法”说的美学意蕴[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付吟轩

1996年3月生,河南郑州人, 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猜你喜欢
线条
No.9线条
线条的魅力
空中翱翔
华丽垂坠
精致线条
线条历险记
线条国趣事
欣赏线条之美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