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洗是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为书画“换新颜”的重要手段。古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里,积累了丰富的清洗经验和技艺。清洗技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从最初的水洗、植物清洗、化学清洗到近年来的激光清洗技术、微生物清洗技术、书画清洗机等科学技术的引进,乃至现在清洗与脱酸概念有了重叠。清洗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推进。但无论每个阶段如何推进和变化,都是在水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不开水的作用,其他方法的出现和应用都是对传统水洗的继承,因此,在古旧书画清洗脱酸过程中研究水的使用和作用对字画保护至关重要。
关键词: 水;书画清洗;脱酸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怎样消除书画清洗中的不利因素,力图革新并发现更多清洗书画的有效方法,让更多的技术也走进书画修复。
一、前人对书画清洗的贡献与弊端
(一)古旧书画清洗溯源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关于字画清洗的记载是唐代窦泉的《述书赋》,此外,张彦远、米芾、周嘉胄、周二学等都对书画清洗做过不同程度的论述和总结。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画清洗时有这样的论述,“古画必有积年尘埃,需用皂荚清水数宿渍之,平案擀去其尘垢,画复鲜明,色亦不落。”其中提到了用皂荚去宿渍的方法,同样在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中也有提到用枇杷核、皂角浸水去除污浊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如霉气重,积污深,则用枇杷核锤浸滚水,冷定洗之,即污浊尽去,或皂角亦可。用则急将清水淋解枇杷、皂角之余气。否则,反为画害,慎之!洗后将新纸印去水气,令速干为善。”确实,皂角等植物中所含有的皂甙、鞣质等天然有效成分使其成为了非常出色的植物表面活性剂,相对于化学清洗剂,使用皂角洗涤对清洗物表面无任何腐蚀。同时周嘉胄在《装潢志》中对书画的清洗技艺作了总结性论述,较张彦远和米芾更为深刻和全面,具体内容如下:“书画付装,必须审视气色。如色气沉如烟蒸尘积,须流淋令净。然综淋伤水亦妨神彩,如稍明净,仍之为妙。”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早在明代时,古人早已认识到,在对书画清洗时要掌握好清洗的度,如果书画污脏,需要淋洗,淋洗至稍见明净即可,不能洗至完全干净。其原因在于用水淋洗会伤及书画质地,也有损书画的神韵及色彩,不需洗则不洗,洗则不能重洗,稍见明净便妙。
(二)前人研究古旧书画清洗的不足与问题
古旧书画在长期保存展示的过程中,随着保管与运输的环境的改变会受到不同污染源的污染,比如油渍、蝇粪、霉斑、墨渍等,也会因为不同的使用方法发生断裂、絮化、折痕、酸化等。面对不同性状的病害,如果采用同样的去污手段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去污效果。更有甚者,因为采用了错误的清洗方法可能会导致污染面积扩大,污染程度加深。例如在处理洒落在画面上的墨点时,单纯采用清水清洗,可能会导致未干的墨渍洇开,从而使污染面积扩大。再例如絮化严重的纸张不适宜用水来清洗。张彦远和周嘉胄在他们的著述中都赞成用皂角水来清洗书画,他们均未对清洗的浓度与水温作出量化,换言之,如法炮制的话操作的随意性很大,所导致的后果也不可预知。当然,古人在对重装书画时清洗的记述不尽详实是由于受到同时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的局限,包括受到思想观念的限制,因此还有太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三)书画清洗与脱酸
书画文物的脱酸是在现代材料学基础上被逐渐提出的,目前纸质文物的脱酸已成为文保修复单位在对纸质文物修复保护中的重要一环。这是书画装裱修复历经千年所不曾被记录研究的。纸张是书画文物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装裱修复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现代研究已经证明,酸是加速纸张脆化变质最主要的原因。纸张最重要的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作为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种较稳定的物质,在一般条件下不易发生水解和氧化。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在酸性环境下发生水解。酸是纤维素水解的催化剂,也就是说,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很容易发生水解。纤维素水解后,整体的聚合度降低生成水解纤维素,导致纸张发黄变脆;当纤维素水解后纸张就会严重脆化、这也就预示着我们,书画及其他纸质文物如果存在脆化、变黄等病害时,脱酸就变得迫在眉睫。当纤维素完全水解即生成葡萄糖,那么纸张生命也就会不复存在。
在现在书画文物的修复工作中,易于操作的脱酸方法是和清洗相结合的,就是水洗。水溶液的脱酸原理基于水对酸性离子的溶解和带离,经水洗脱酸后的纸张脆化变黄的性状会明显改善。
二、书画清洗脱酸的水质
(一)书画清洗及脱酸的水源污染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脚步的不断加快,现代工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生活污水乱排乱放,以及与污水排放不协调的落后的污水处理能力导致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的恶果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正是由于书画装裱与修复不能离开水的作用,水污染对书画装裱的危害日益突出。水质的好坏即水的成分将直接影响到纸质文物本身及其附带的写印色料、粘合剂等稳定性,还会影响到保护操作的安全性和效果。在书画装裱与修复中,水既是媒介也是重要工具,一般保存条件下水对文物保存环境起加湿作用,已托裱纸张的回潮以及揭背过程与纸质文物直接与水接触关系密切,另外纸张与水接触的还包括纸、绫、绢辅料染色及配置溶液等过程。如果装裱用水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质,经过腐败酸化或者含有大量的酸根离子,那么水就会呈现酸性,使用这样的水对书画纸张的保护是很不利的。
水的酸碱性对纸张附加物如颜料等的影响更大,会使书画文物发生脱色、褪色甚至变色问题。影响纸质文物附带材质,如锦、绫、绢、天地杆及其他材料的老化和腐蚀速度。金属锈蚀等老化产物会在纸质纤维和染料的老化过程中充当催化剂的角色,加速文物材质的进一步劣化。水中含有的钙镁离子或其他矿物质杂质,可能会在与纸张接触后部分遗留在纸上,形成白斑,带入新的污染,纸的进一步劣化埋下隐患。若是水流透过纸张和绢物流出,织物就会像滤网一样将一些金属离子遗留在织物上。这种状况在书画文物的清洗过程中会大概率出现。除此之外,在纺织品(绢、绫、锦)文物湿洗过程中,硬水中的钙镁等金属离子会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清洗能力,还会加大清洗结束后漂洗处理的难度。在各地区水资源条件不一情况下,在水质工作条件较差的条件下,至少应该保证书画文物水洗的第一次浸泡和尾處理漂洗用水为高质量的水;在采用酶进行文物清洗处理时,劣质水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会抑制或阻止酶的活性;劣质水中含有的复杂成分,可能会与文物表面某些附带材质或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进一步破坏;含有较多自然腐烂分解物、细菌、微生物及藻类污染物的水,在用于对纸、绢本书画、绩、锦镶料等文物的保护后,可能会给书画文物、文物保存环境或所用材料设备带来微生物污染,尤其以霉菌危害最为常见。所以采用现代工艺(如膜渗透法、离子交换法、直接蒸馏法)生产的软水更加适合书画文物的装裱修复用水。当然,去离子水和蒸馏水纯度高,离子含量极低,具有很强的溶解吸纳更多离子的趋势和能力,因而在纺织品(绢、续、锦)文物保护尤其是湿洗过程中,可能会溶解掉除文物污染物之外的纤维老化产物,对部分结合不牢固的染色和附带材质造成影响,文物表面复杂的污染物也有可能在去离子水的作用下相互发生反应,造成破坏。相比较来看,种种含有杂质的水若未经处理,就用于书画装裱,那么无疑是对书画作品的二次污染,这是万不可取的。
总结下来,在对书画文物揭裱进行修复保护时,水无论是参与清洗或者浸泡,还是调制粘接剂,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与介质,因为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是最重要的溶剂。既能软化浆糊,又能去除因年代久远而停留在书画表面的尘埃及污迹。处理书画文物时,没有完全无害的水,只是需要我们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加以权衡选择。自然界存在的未经处理的水,常含有各种微生物、金属元素、有机物和可溶性无机盐等,如湖水、河水、井水等,盲目使用对保护珍贵古旧书画文物非常不利。我们日常使用的自来水是经过处理的,只能用于清洗普通书画,对于清洗具有较高价值的古旧书画,应该更加严苛慎重。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是目前针对珍贵书画文物的修复上比较好的用水选择。
(二)化学清洗方法带来的损伤
书画修复在过程中在清洗书画时常常会遇到难以去除的红霉、绿霉和黑霉,在面对这些十分影响画面美感的污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选择使用一些化学漂白方式对其进行处理。现有的资料研究表明,在常用的一些化学漂白剂中(KMnO4,H2O2,NaClO)KMnO4清洗纸张的效果最为明显,在色斑的漂白上效果显而易见,但研究表明经高锰酸钾漂白过后的纸张木质素和纤维素都同时降低了,也同时让纤维素的聚合度明显降低。换言之,KMnO4 虽然能有效减少有害污渍,但也损害了正常纤维素,总体而言对纸张影响最大,损害了纸张。
H2O2和NaClO在一线书画文物清洗中清洗效果一般,对于大多数的颜色污染,效果没有KMnO4明显,但H2O2和NaClO对纸张的影响较小。而H2O2和NaClO相比较NaClO的清洗效果要比H2O2稍好。
化学药品参与的清洗漂白,给书画文物保护带来的最大问题还在于药物残留。以高锰酸钾(KMnO4)的漂白为例,高锰酸钾(KMnO4)一定是配合酸来使用的,一般常见的是草酸(C2H2O4),通常草酸以二水合物(H2C2O4·2H2O)的形式存在。草酸(C2H2O4)作为有机酸中的强酸,它与高锰酸钾(KMnO4)配合使用的原理是,草酸根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与氧化剂作用易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它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KMnO4)溶液褪色,并将其还原成2价锰离子。草酸(C2H2O4)的参与给纸张带来的了极高的酸化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通过反复的泡洗来漂去草酸(C2H2O4)成分。再通过酸碱性的检测评估泡洗溶液中的草酸(C2H2O4)残余量。虽然此方法已经相对科学严谨,但使用风险与效果成正比,所以对于珍贵文物不建议使用。
三、书画清洗脱酸中的水温
(一)高温水清洗的利与弊
裱画师常常喜欢用热水(80℃左右)来清洗书画。热水的最大作用是让纸与纸中间的老浆糊迅速软化溶解,便于画心后面褙纸与托纸的揭除,同时热水分子活动性强,它的去污力也较强。往往遇到较为难揭的画作时裱画师时常使用高温水(>80℃左右)来浸泡,对于缺乏经验的人来说,使用热水特别是加入了带有酸碱性质的化学药品的热水来清洗纸本书画,若不谨慎便会导致宣纸过度泛白,严重水解了纸张中的纤维素,一般情况下在同等酸度条件下,温度越高,酸对催化纸张水解能力越强,当水解到一定程度,纸张会发生严重的絮化情况,纸质腐烂而丧失必要的拉力,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处理好古旧书画在清洗与浸泡中的水温问题,一方面要使清洗后的画面效果符合一定的标准,另一方面又要利于保护,选择的水温最好是在40~50℃,如果在不苛求清洗效果的情况下,单纯是为了使浆糊层发生软化,则应当尽可能选用室温水来浸泡画作,而且时间也必须有所控制。因为,时间过长会发生一些副作用,如画面发滑、发霉,甚至在对绢本画作进行处理时,过高的温度、过长的时间都很有可能会产生洗去印章的危险。
(二)不同纸质对清洗水温的要求
长久以来,中国文人作画书写的材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竹木龟甲类到后来丝织品材料,再到一直延续至今的纸张书写材料,中国文人的智慧与才能不断得到开发,乃至后来在纸张书写材料中又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纸张,比如洒金宣、蜡笺纸、花草宣等。我们在从事书画修复的过程中,当遇到一些特殊纸张的时候应该冷静处理,特殊对待,比如洒金宣一类纸质书画,由于洒金宣在制作过程中金箔碎屑是微微黏在纸张表面的,其结合得并不是非常牢固,所以面对洒金宣一类的纸张,千万不能用水来清洗和浸泡,不然,宣纸与金箔将分离,后果不堪设想。再有像蜡笺纸一类的纸张,其表面是微微施了一层薄蜡的,我们都知道蜡的熔点在57~63℃,如果我们在清洗此类纸张书画作品时使用了温度超过蜡熔点的水,那么很有可能发生纸张的蜡熔化墨迹洇开的现象,不但达不到清洗效果,反而有可能严重破坏作品。
四、书画清洗中冲淋方式的改变
(一)书画清洗中最常用冲淋方式的利弊
传统的书画淋洗往往是指在大案上将画作平铺,将排笔蘸取温水淋于画面上,再将毛巾卷成条状在画面上滚动吸取水分和挤出污水,此法自古沿用至今,发展至今天出现了冲泡洗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将画作置于一个带有底部坡度(坡度一般在1o~12o)的平底水槽内,水流从高处向低处冲下,带走浮尘与污水,有时会在水池内蓄水浸泡画作。这两种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其操作的所有流程都在人为可控范围之内,对于精微的清洗可把控性大。但是这种传统的冲淋方式在清洗的过程中也存在掌控不好水流大小,损害画心的问题,而且这两种方式在清洗完毕,最后提取画作时都有用毛巾滚动吸干水分的过程,在潮湿状态纸张纤维松动的情况下直接接触画面对于画面的损害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在遵循传统方法的过程中努力發现不足寻找出路,获得新的启示。
(二)书画清洗新的启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清洗方式与清洗科技在各行各业中被逐渐运用。有很多的技术能被书画清洗所应用,如超声波清洗和负压清洗。传统清洗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脱落的污渍时,常常用毛刷去轻轻掸拭,但毛刷掸拭的外力往往会使被泡透的纸张破裂,我们可以借鉴超声波清洗技术解决这种问题,利用超声波的能量使得水分子发生剧烈运动,利用小范围的摩擦污渍带走污渍,这种清洗方式不会有外物接触画面,且清洗温和对画作的损伤小。同样为了解决冲淋方式下要用毛巾吸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负压清洗的方法,即在书画作品的后面制造负压,此时吸收了充足水分的纸张在负压的吸力下其中的污渍和水分会被吸出,达到抽走水分和污渍的作用。这种清洗方式要求使用的水足够纯净。在面对织物为载体的书画作品时这种清洗方式效果更为明显。
五、结束语
书画修复是一门古老而又延绵不断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在修复实践中我们遇见了太多的问题与困难,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书画修复的技艺传承至今,相信在未来将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许存地
1991年12月生 ,男 ,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助理讲师,主要从事书画装裱修复教学及技术研究,从事书画文物修复工作多年,修复了众多重要馆藏书画文物。
参考文献
[1]冯鹏生.中国书画装裱概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明)周嘉胄.装潢志[M].尚莲霞,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张洪涛.《装潢志》—中国书画装裱与修复之宝典[J].华章,2011(14):60.
[5]赵清,舒为群,李国平,等.纯净水、净化水、凉开水、自来水的水质分析及其卫生学意义[J].重庆环境科学,2001,23(5):46-48,52.
[6]鲁湘荣.对书画藏品修复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奖赏与收藏,荣宝斋,2004(1):200-203.
[7]姚琳.關于造纸干热加速老化方法的研究[J].中国造纸,1987(2):33-39.
[8]张继华.几种特种纤维的热水老化及性能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04(2):15-21.
[9]徐文娟.漂白对宣纸性能影响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2):22-27.
[10]黄琼.浅谈装裱技术与文物保护[J].江西历史文物,1987(2):158-162.
[11]刘恩迪,尚力,徐建华.书画清洗技术的革新—多功能洗画机的研发与应用[C].北京: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12]马海鹏.书画修复中的除污与去渍[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3):86-91.
[13]吴春龙.水对中国书画装裱修复的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2):81-84.
[14]瞿耀良.文化用纸耐久性的研究温度对纸老化的影响[J].档案学研究,1987(1):57-60.
[15]孟朝阳.纸张纤维老化的生物检测方法[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09(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