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强 丁乐
近年来,宁波认真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基本构建起了具有宁波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也形成了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宁波模式”,有效促进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是有效抓手。近年来,宁波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失地农民的“养老贷”产品,使农村弱势老年群体享受到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开发“多权一房”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为缺少抵质押物的农民提供普惠金融支持;开发“匠人贷”“人才积分贷”“蓝领通”等小额信用贷款产品,为产业工人提供金融支持。这些创新型金融产品不断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让更多个人、群体获得金融服务,从而提升了普惠金融成效。
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是有效途径。宁波通过金融建档立卡、构建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城乡金融基础设施等,大大促进了金融供需的有效对接。比如,宁波通过推广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标准化建设和社区银行网点建设,实现了助农金融服务点100%覆盖金融空白村、便利化服务覆盖城镇重点人群;通过引导吸纳各类金融主体参与,为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移动金融产品供给提供技术平台,助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100米”。
政府银企共同发展是最大合力。普惠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和银企共同发力。近年来,宁波各级政府牵头推进基础性平台型项目建设。比如,上线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自2018年底上线以来,已采集入库17个政府部门和公用企事业单位、64家金融机构的9.9亿条信息,覆盖各类市场主体250余万个(截至2020年7月末),成为覆盖小微企业、建档农户、创业创新主体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普惠金融离不开银行这一主体,银行发挥好雁阵的带头作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就能够不断完善。工行、建行、农行、光大银行等市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为小微金融业务设置了独立的信贷计划、独立的信贷管理体系和单独的资金平衡与运营机制,核定专项资金计划,纳入全行资产负债业务规划统一管理。
今年8月出台的《宁波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宁波将实现融资服务、数字支付、风险防控和金融知识教育四个全覆盖。这实质是要通过改革探索形成一整套包含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系统性数字普惠金融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有效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范本可以参考,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探索前行,进而在多重目标下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宁波可通过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以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拓展获客渠道资源,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个性化服务并显著提升智能风控水平,同时也要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数字普惠金融的行为监管、审慎监管体系,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公平准入、公平竞争的制度安排,规范数字普惠金融行业的准入标准,健全风险提示和披露机制。宁波也要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监督参与主体守法、合规、有序地开展业务,引导金融在回归本源、扩大优质金融服务供给的同时坚持普惠初心,切实避免以算法模型导致“嫌贫爱富”“重大轻小”等算法歧视问题。宁波还要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来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重点关注老年人、低收入、低学历、农民等群体,正视他們因为金融知识和数字知识欠缺、对于数字化金融服务一知半解,容易陷入金融诈骗、信息泄露风险的痛点,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工具,对他们加强金融风险意识、财产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提升服务群体的金融素养和数字素养,等等。
(作者单位:宁波市社科院)
责任编辑:姚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