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星 王勇
当问起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的公司时,人们可能常常想到的是在硅谷的那些科技巨头,大概很少有人会联想到家族企业。的确,作为一种古老的公司形式,家族企业常常被看作是企业界保守派的代表,认为他们往往专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变化缓慢,不愿意创新。但是Duran等学者2016年的研究发现却颠覆了这样的认知,通过对来自42个国家的上百个公司进行荟萃分析,他们发现在最近的20多年中,许多家族企业都拥有着卓越的创新成果,甚至在一些情况下相比于他们的同侪,是更加高效、进取的创新者。这和人们印象中那些因循守旧,不愿改变的家族企业形象格格不入。
这是为什么呢?是人们的印象错了吗?
其实人们的印象并没有错,但是却不完整。研究者们发现,家族企业的创新往往存在着“能力与意愿悖论”。具体来讲,相比于行业、规模相似的非家族企业,尽管家族企业参与创新的自主权和能力较高,但他们大多创新的意愿并不高,在创新的投资上往往表现得比较谨慎和忧虑,存在着创新投入少的普遍现象。
能力VS意愿悖论
家族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家族企业的领导权往往掌握在少数所有者的手中,无需参与激烈的内部斗争或者说服管理层,因此在做创新决策时,往往能够由家族企业的领导者一人拍板,使创新活动能够迅速实施。而在创新的實施过程中,家族企业权力的集中能够弱化同侪之间不必要的纷争,减少资源的内耗,使创新的过程更加高效。其次,创新的成果往往并不能够快速显现,可能需要长时间持续的资源投入。家族企业的领导者任期时间较长,相比于一般的非家族企业,他们的决策可能更加具有长期视角。与此同时,长时间的经营使得家族企业更容易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发展出长期的信任关系。当家族企业进行创新时,他们可以交换市场信息,提供新产品的反馈,营销支持等,使得家族企业的创新更加顺利和高效。最后,家族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包括专业技能、管理经验、经营理念、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等,这些隐性知识难以复制,是企业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本。
尽管家族企业往往具备创新的能力,但是他们常常不愿意进行创新,因为各种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会影响家族企业的创新意愿。创新,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工具,是企业生存和繁荣的关键驱动力。但与此同时,创新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当家族企业做投资决策时,可能会避开具有高风险的投资,因为这些投资会危害公司的长期生存。另外,由于担心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家族企业一直试图最小化外部融资,因此常常面临着资本的约束。而创新往往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资源的投入,一般的家族企业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具有不确定性的创新项目中。此外,家族企业中常常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特点。为了保持家族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家族企业通常将家族成员安排在关键的职位上,并且不愿意将权力下放给非家族管理者。这就损害了非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不满情绪。长此以往,使得家族企业中创新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吸纳、留住创新人才,严重影响了家族企业创新的意愿。
“事半功倍”的家族企业
那么家族企业真的缺乏创新吗?如果家族企业缺乏创新,可为什么不少家族企业能够成为行业内创新的佼佼者呢?其实,对创新的投入少并不意味着家族企业缺乏创新。事实上,虽然家族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相对来说较少,但是当家族企业一旦决定进行创新,他们往往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实现相比于非家族企业更高效率的创新。Duran等(2016)的研究指出,家族企业的创新具有投入少、产出多的特点。他们认为,与规模相似的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确实在创新的投入上较低,但与此同时,家族企业在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的转化过程中拥有更高的效率。虽然受到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但一些家族企业通过灵活地利用自身资源和家族企业的特点,实现了以较少的创新投入获得较高的创新产出。
Clarks公司是英国标志性的家族企业,和其他英国的家族企业一样,他们有着传承时间长、比较保守的特点,但他们在制鞋方面的创新却独树一帜。Clarks公司由企业家兄弟Cyrus和James Clark于1825年创立,经历了七代的传承,Clarks公司却依然风采不减,以在制鞋方面的创新享誉全球。Clarks公司的创新是建立在其长期以来对技术的积累和重视上的。作为一家家族企业,尽管Clarks每年对于创新的投资有限,但公司自成立之初就有着对新技术的追求,始终处在制鞋技术的最前沿。1862年Clarks制造了自己的Crispin缝纫机,1880年开始采用团队系统工厂,1890年使用蒸汽动力进行生产,1950年使用计算机系统控制和记录整个业务的库存。近十年来,Clarks选择英国3D打印机制造商RPS为其内部立体光刻技术提供服务和支持。与传统方法相比,利用3D打印机技术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创造出更加复杂的设计,从而帮助公司塑造未来的鞋类开发和创新,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响应市场。如今,Clarks已成为制鞋业技术创新的领导者之一,同两百年前成立之初一样,积极探寻着创新之路。
Herrs是美国一家专门从事薯片和零食生产销售的家族企业,最初是Jim Herr在1946年收购的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小型薯片公司。通过一代代的创新与传承,Herrs由一家小型的生产作坊成长为全球知名的薯片品牌,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相比于行业巨头Lay等大型公司,Herrs每年在创新中的投入是极为有限的。但尽管如此,Herrs却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探索创新的产品和包装,不断改进烹饪的方法,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口味和需求。如今,他们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2.5亿美元,每年能够推出5到10种新产品,并且扩展375条生产线,其产品涵盖了包括薯片、玉米饼、爆米花、饼干、坚果等一系列小吃。Herrs能在创新中取得杰出的成就,正是利用他们灵活小巧的特点,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创新的策略。从烧烤口味到Old Bay Seasoning口味,Herrs总是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给消费者带来新的产品体验。与此同时,利用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重合的特点,他们能够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快速地做出决策,从而快速地将新的产品推向市场。Herrs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对产品的创新,他们还积极地对营销方式进行了创新。他们所开发的小吃工厂游览项目被《今日美国》评为最值得参加的视频之旅,每年吸引了超过110,000名游客。
不同于Herrs利用其灵活小巧的特性和对市场的敏锐度进行创新,Borgers凭借着家族企业的长期视角,放眼全球市场,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成为了行业内创新的佼佼者。Borgers是德国中小企业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进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销售。德国的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他们主要由家族控制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企业雇佣了德国79%的就业人口,贡献了超过55%的经济附加值,但是规模不大,相对低调,不为大众所熟知,被誉为“隐形的冠军”。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Borgers专注于细分市场,将业务放眼全球。同时,他们精心规划设计长远战略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始终坚持提升创新能力,开发出了如Propylat、LowMass、Triflex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汽车吸音纤维材料零部件品牌。与此同时,150年来的长期经营给Borgers带来了稳定而又广泛的关系网络。在处理与员工、供应商关系方面,他们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同时根植于当地社区,以信任为基础创造了一系列宝贵的资源。Borgers同全球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从最初汽车的构想到批量生产,Borgers都参与其中。这为公司的创新打下基础,使得Borgers能够以最短的时间为每辆车创建智能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余仁生(Eu Yan Sang)是一家从事跨国中医药材和中成药制作与零售的家族企业,由创始人余广培于1879年在马来西亚成立,业务遍及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和台湾。作为传统的中医药行业,余仁生却并没有“吃老本”,而是积极地将传统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相融合,利用家族内部传承的默会知识,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在2000年初期,公司就开始采用科学方法来验证中药成分的质量和功效,建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香港第一家获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中药公司。此后,余仁生又自主研发了方便型药丸、胶囊、散剂等,成为行业内的领跑者。2009年,余仁生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新加坡第一个中医药实验室,促进中医药的创新研究。
相比于国外传承数百年的家族企业,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时间较短,但也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家族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不断创新,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方太集团是中国本土厨电领域内的一颗明珠,作为家族企业,方太集团以其独特的创新而闻名,其创新模式甚至被称为“方太创新”。截至2019年7月,方太已拥有近300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数量超400项。从2001年的 “欧式外观中国芯”塔型吸油烟机,到2008年的嵌入式成套化厨电,再到2015年的三合一水槽式洗碗机,方太没有照搬西方的技术,而是针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进行自主创新,一次次推动了中国厨房的消费革命,使其成为中国厨电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在企业成立的24年间,董事长茅忠群坚持“不上市、不贴牌、不打价格战”,放弃低端市场份额,专注于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与此同时,方太还建立了中长期激励体制:身股制,为企业的创新留住人才。这种家族企业的长期视角,帮助方太集团在创新的跑道上越走越远。
面临的挑战
根据毕马威《2018年全球家族企业调研-中国报告》,有77%的内地家族企业认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为保持领先地位的创新需求,家族企业只有求“变”、创新,才能够生存、发展已成为共识。但如何破解“能力与意愿悖论”,以有限的资源和创新投入,实现较大的创新产出,却是企业界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和挑战。
Clarks、Herrs、Borgers、余仁生和方太等许多家族企业给家族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当前对于家族企业创新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家族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仍然是一個“黑箱”,对于家族企业如何实现“投入少,产出多”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家族企业,他们长期扮演着中国制造的角色,对创新的重视不够,而且很多家族企业苦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无法投资于创新项目,不得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如何帮助他们增强创新的动能,提高创新效率,加深对家族企业创新内部机制的理解,指导家族企业创新,帮助家族企业释放创新潜能,探寻中国家族企业创新的内部机制,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的创新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需要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努力。
作者普天星为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