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短语

2020-02-04 07:46张阿泉
神剑 2020年6期
关键词:尔雅心语芳华

张阿泉

前些年,常有机会与巴公共同参与青城书人的宴聚,席间好友赠书题字,得享一夕相晤畅谈之趣,十分快慰。近几年,巴公似乎愈习惯于“宅守”,大家也就随之失去了很多相互“亲聆謦欬”的机会。好在巴公的思考不停、激情不减,灵感与妙悟如山泉般流淌,主打的短语手札仍定期在《北方新报》的相关专栏里晒出来,算是用另一种“笔谈”方式持续发散着他“思想的芬芳”。

生于1941年的巴公,虽已进入枫丹晚年,但观察其活跃涌动的写作态势,并无迟暮的一派颓废,显示出的反倒是越来越湛醇明澈的“芳华”。我所说的“芳华”,当然是指巴公的精神年龄。近一二十年来他潜心读书思考,尤其惯以短语方式对复杂人生进行多维度的辨析拷问,这使他的精神年龄始终保持在“芳华”阶段,其陆续出版问世的十多本成色扎实的短语集就是明证。而且,这种业已形成个人风格的“巴式短语”,属于一种“生长的短语”,即随着生命年轮的递增而日渐透彻明晰,真可谓把“寸光阴”都淘成了“寸金”,一寸有一寸的开掘,一寸有一寸的生发,一寸有一寸的长进,这是最令人叹服的。

如今展摊在读者眼前的书稿《尔雅心语》,乃“芳华”巴公的叉一本新的短语采获,经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审王世喜兄悉心打理,呈现出一贯的短语气质、连贯的睿智风格。小书制式依旧,仍粗线条,分为自然意象、人生况味、心灵境界、修养妙悟、道德审视、哲理思辨、精神家园七辑,视角貌似分门别类,内涵实则混合交叉,难以分清界线。本质上,无论巴公在谈论什么,都是在谈人,都是对人生真味与意义的感知与追寻,这也是他钟爱短语写作的“核心诉求”。

在前几次为巴公短语集所写的小序中,我已对“巴式短语”的美学特征做过深入解读,这里不再赘述。最近翻读了一本也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在1982年出版的藏书《蒙古族谚语》,发现蒙古族格言与其他民族格言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表达风格更具有草原色彩而已(譬如“宁按自己的自由喝冷水,别按人家的意志喝奶油”,类似于汉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一次鹰,胜于当一辈子乌鸦”,类似于汉语的“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好马从驹时异群,好汉从幼时异众”,类似于汉语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想来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其原因约略有二:一是对同一个问题,真理只有一个,只是表述微有区别;二是人同此心,各民族之间感情相近、思理相通,构思与表现手法便多有巧合与偶合。自从巴公侧重短语写作以来,已先后蚕吐出数千条谚语式短语,用前面说的理念来审视,可发现其中同样有不少“似曾相识”“形异神似”的条目,这既因“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也因“真理总是老生常谈”。人性与科技不一样,科技时时在更替刷新,而人性的变化缓慢迟钝,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几无改进提升,故而久远年代的先哲解剖人生奥秘的经典著作(如古罗马时期的《沉思录》、古希腊时期的《爱经》)拿到今天来看仍深具现实意义。通览新结集于《尔雅心语》所收的这数百条短语,并无稀奇古怪的角度、振聋发聩的力度、万人空巷的热度,逐句品来,仍是一些已探讨琢磨过许多遍的旧物事、老人情、平常心,而作为已然成熟的“思想者”,巴公恰恰是在“难以下镐”的俗套话题领域完成了自己“智慧金矿的开掘”。

在《尔雅心语》中,巴公的短语似乎呈现出更为亲切诚挚的“笔谈”口吻,像好友间的絮语,没有训诫,只有倾心而谈;同时,又更加善于从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耳熟能详的角度巧妙发力,用最平实的白话,高难度捕捉一丝一缕“意外”的禅悟与心得,做出一个漂亮的思想“前滚翻”或“后滚翻”。我现从每一辑中“取一瓢饮”,试举七例:一,“爱大自然,不仅要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更要师从自然,这才是真正的道法和敬畏”(这句话提醒人们光享受旅行是不够的,还要虚心向自然学习);二,“书画,讲究‘留白,这是一种艺术境界。人生,其实一样,也要懂得和学会‘留白,诸如话不说满,事不做过”(这句话通俗易懂,富含人生机趣,很多人知道却做不到);三,“孤独种种,各有不同:当孤独是一种习性时,即会孤僻;当孤独是一种品性时,则会慎独”(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于“习性”与“品性”的“近义词辨析”,辨析出了两者间细微却巨大的美学差异);四,“只有面对镜子,才会正视自己;只有擦亮镜子,才会看清自己”(这句话强调的不是“镜子”,而是“面对”和“擦亮”这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动作);五,“诚实,镜子是我们的榜样:对丑的,回报以丑,决不掩饰;对美的,回敬以美,决不扭曲”(这句话继续以“镜子”为喻体,强调的确实是“镜子”,它的“诚实”远超爱撒谎爱吹牛的人类);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诗人朱熹的名句,经解读,它让我们领悟到两个成语,一是‘水到渠成,一是‘源远流长”(这句话殊为灵动机智,对朱熹名句进行升级版点评后,妙悟自在其中矣);七,“一般匠人只会说:朽木不可雕 ;而真正的艺术家,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句变“朽”为“不朽”的审美开示,意思非常接近日本“以陋为美”的佗寂美学和“以枯为美”的枯山水美学)。

《尔雅心语》虽是一本简淡小书,却并不是一本容易读通透的书,它与之前的其他短语小书一样,融汇着作者近八十年的人生经验,当然也需读者能以丰厚阅历来对书中的“干货”进行緩慢的咀嚼消化,若以浮躁之心匆草阅读这种“盐巴”一样的文字,恐只能浮光掠影,品咂不出什么滋味。作家徐迟曾在《瓦尔登湖》一书的译序开篇说:“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徐迟先生在1982年对读者提出的这个要求,现在依然甚至尤其不过时。

“心静乾坤大,欲少智慧多。”以此来形容“知行合一”的巴公,很是恰切。他的短语写作源头是“个人修为”,是其长期淡然物欲、超脱名利、克制内敛的修德生活。巴公的思想远行还将继续,他与读者的“短语之约”也会一路并行,这是他耗费心血奉献出来的“灵粮”,更是诸多喜爱他作品的读者之福。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其实苏格拉底还说过更深刻的另一句“美德即智慧”,意即“美德乃孕育智慧之母体”。巴公既是爱思考人生的人,更是讲美德的人,在喧哗时代里,他发出的声音如此低频而又如此清晰,且富于柔韧的穿透力,始终熏染引导着人们向真向善向美而前行,这也是他最值得大家学习与追慕的地方。

小序一篇,聊记拉杂细碎读感,并再续我与巴公之间难得的“序缘”。

猜你喜欢
尔雅心语芳华
芳华不再亦风流
永远的毛豆
芳华
21世纪以来《尔雅》研究综述
芳华
邦尼心语
邦尼心语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绿豆发芽了
好班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