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的璀璨精华。现全国推广使用的统编本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篇章的数量。怎样的诗教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爱上诗歌、学习诗歌呢?每一篇古诗都有它的独特密码,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思维灵性,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教学风格,师者可以在其间寻找到一条最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师驾驭的“最佳路径”,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丰富内容,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进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把诗的精神带到日常生活中,涵养气质,启迪智慧。下面我以《示儿》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多式诵读——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标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二学段指出:“诵读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这一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诵读,学生能初步领略诗歌文字特有的美感,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文字,热爱传统文化。所谓“多式诵读”,就是课上不同时段运用不同的方式带动学生读熟读懂古诗,避免重复、单调的方式让学生感到疲惫,尽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甚至脱口而出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感受、钻研、推敲文字的能力。
在《示儿》的教学中,我将诵读贯穿课堂始终,分为一个呈现和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一个呈现就是旧知导入——出口成章、高声诵读。课的开始,我开门见山地提问:我们曾经学过诗人陆游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由于是已经学过的古诗,学生吟诵起来声音响亮、节奏准确、声情并茂。我频频点头,充分肯定,学生获得认可,成功感便油然而生。这时趁热打铁,学生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学习新的古诗必然事半功倍。
接下来说说三个层次。第一,自由初读古诗,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南宋朱熹曾说:“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课堂上给足时间,学生自由反复地练读,一定能达到“字正腔圆”。小组内合作练习朗读后,展示朗读时精彩纷呈。学生在这样的反复练习、倾听中,有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第二,有滋有味地品读,读出诗意,读出意象。意象是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从字词到句子,弄懂诗的意思,诗的意象才能得以在学生脑中呈现。理解了“元知”“但悲”“九州同”,就懂得了诗人临死之时万事皆空,心里唯一放不下的、感到悲伤的就是有生之年没能见到国家统一。从“家祭”“无忘”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只有顺从诗意、诗的意象的路径去思考,学生才能融入诗作,融合于诗的情境,从而抵达诗作的灵魂。这时候读起来自然能感同身受,别有一番风味。第三个层次就是诵读入境。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要达到这样美好的境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训练与指导,以达通感的境界。
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就能读出对诗意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民族文化的优美。《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学生熟读成诵、诵读入境,能深刻感受到陆游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活动入境—— 回归自主学习的本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早已深入人心。创设必要的活动、倡导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对于浅显的问题,学生思考就懂了,没必要组织活动合作学习,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对于较难的问题,也不能直接布置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必须在学生自主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产生问题再进行交流,思维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如果匆忙讨论,要么没人发言,要么一两个优等生唱独角戏,小组其他成员盲目随从,听时觉得很有道理,过后就烟消云散。
下面是我教学《示儿》时的片段:
师: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不光要会读,还要理解诗的意思。接下来我们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借助活动单,自己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出示)
1.结合文中插图,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适当批注。有疑问的做上记号。
2.如果独立思考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3.组内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一人说一句,另两个学生补充),确定重点汇报的两个句子。
(生看清要求后自学,时间约5分钟。师巡视了解,指导学习。)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时,可以在關键处做记号。
师:自己独立学习无法完成的,可以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学过程在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产生疑问需要解答时,进行了必要的交流活动,此时进行的小组活动学习是有效的。教学从题目入手:《示儿》相当于遗嘱。一位大诗人的遗嘱有什么特别的呢?这样的问题吸引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接着,学生抓住关键词“元”“万事空”“但”“悲”进入古诗情景。“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一切都无牵无挂了,但诗人却悲哀凄凉,因“不见九州同”而深深遗憾、心有不甘、死不瞑目。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后两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诗人以热切期望的“无忘”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通过激烈的、各抒己见的活动讨论,学生能感受到年迈衰老的陆游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情。
小组交流时,有学生提到了更多的爱国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随着诗句接龙,学生陷入一片凝重,爱国主义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推进。这样的教学活动,给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收到一点即通、茅塞顿开的效果。诗歌描写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有效互文—— 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建立诗歌意义群组,通过互文阅读的方式,在教学时引入与所学古诗相关联的多首古诗,特别是同一作者的不同古诗,更易走近作者,了解他的写作特色,从而解读出一段历史。
教学《示儿》时,补充陆游的另外几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和这首诗放在一起。教师先配乐朗诵:“爱国诗人宋陆游,文豪大家贯耳久,百家讲坛杨雨讲,今日再听宋春秋。两宋时代风云起,世代忠良口碑留。千年爱国豪情在,万年诗词情满楼。”渐渐的,学生被带入情境,教师出示上述古诗,引导提问:“自由读这几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从哪个诗句看出来的?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来集体交流。学生读出了这样的陆游:饱读诗书、爱国爱子、循循善诱、清正廉洁、忧国忧民……
互文阅读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很多诗歌都表现出了“诗言志”的观念。这个“志”,不但是思想的表现,也是情感的表现。陆游的诗作特别丰富,相对浅显易懂,较多表达爱国情怀,适合学生自己品读赏析。
四、画面表达——引领学生的言语实践
诗歌具有语言美、韵律美,同时更具有画面美、意境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唯美,或惆悵,或温馨,或发人深省……教材中的诗歌都是精挑细选的,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清新宜人的画卷,给这些画卷配上表达读者感受的文字,学生徜徉在诗、画之中,能受到美的熏陶。诗歌教学应突出诗歌的审美功能,读出音律美,品出意境美,想出画面美。课标第三学段更是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意象,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经过师生共读,学生有了思考和想象,通过笔尖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不就是一次绝佳的练笔机会吗?
如在教学《示儿》时,品读诗歌文字、理解诗歌意思、感受诗人形象后,教学目标已经完成,本可以结束这堂课,但我设计了写话练习,用以想象情境,进行有效言语实践:
师:学到这里,我又仿佛回到了那个晚上。(出示情景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
师:是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屋外狂风大作,那简陋的房屋“嘎吱”直响;屋内烛光摇曳,烛火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而陆游的生命也像这烛火一样,飘忽不定。他躺在床上,气息微弱,但神志清醒。他自知自己不行了,临终前,他会跟儿子有哪些交代?
师:(留白,教室很安静)夜幕降临,我们仿佛来到那个夜晚,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采用文诗融合的方式,架起学生与诗歌之间的桥梁。学生再次走进画面,走近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展现出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学生诗意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让诗歌文字活起来,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通相知,交融在一起,感受作者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学生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诗人形象、作品特性愈发明朗。
条条大路通罗马,古诗学习的“最佳路径”不是唯一的,但儿童的发展是放在首位的。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给儿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就一定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多角度、全方位地研读古诗文,找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佳路径”,让儿童快速地踏上这条通往古诗王国的“最佳路径”,快乐徜徉在诗歌课堂,鉴赏能力得以提升,诗性思维得以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