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应具备的四种核心素养

2020-02-04 07:41钟祖荣
中国教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

钟祖荣

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多用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但近年来也开始用这些词研究教师,提出教师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概念。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效果起重要作用的素养。从教育的规律上说,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在寻求那些对学生产生正向、积极和重要影响的条件,并让教师具备这些条件或素养。因此,对教师而言,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是从功能的角度筛选出来的,是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是优秀教育经验的反映。同时,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我们处在21世纪信息化时代,教育要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今天教师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一定是富有时代内涵的,是不同于过去的。

一、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

教育有四个基本要素,即背景、对象、内容、手段,或者说社会、学生、知识、影响。第一个要素是背景(社会)。因为,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一方面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决定的,教育也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性及其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力和人才,教育的质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所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奠基性、先导性的工程。教育与社会最直接的衔接点便是教育的目的、目标,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这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怎么培养是第二位的问题。教师若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理解社会,具有社会意识,了解教育工作的背景,懂得教育与社会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把握好方向,实现教育的目的、目标和功能。第二个要素是对象(学生)。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一是要了解对象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才能采用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二是要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发展,按照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的预期积极支持学生学习与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具有仁爱之心和识人之才。第三个要素是内容(知识)。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内容(知识),欲传播之,必有之,必知之,必深知之;欲深知之,必好学之,必善思之。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具备比较广泛的一般知识和比较深入的专业知识(学科的知识和教育的知识),具有好学敏求、善于思考、注重修身的终身学习的品质。第四个要素是手段(影响),教师对学生传播内容和知识,必然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策略,以达到正面、积极、高效的影响的目的,求得好的教育效果,积极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善于激发、善于引发、善于言传身教,具备影响学生心灵的能力。

二、四种核心素养及其内容

核心素养具有指向性、方向性,核心素养是教育规律和优秀教育经验的体现,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积极而重要影响的素养。那么,就需要我們来揭示四种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及其所反映的教育规律。

1.理解社会

理解社会的素养,是指向社会的,具体说是指向国家、民族、政党、社会(社群),指向社会的特定时代和历史阶段,体现的是教育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社会对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对社会产生基础性、先导性的影响),也是优秀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家)关注社会、具有强烈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反映。我们认为,理解社会的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社会特点。一是了解社会的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生态等,知道其基本特征、发展状态与存在的问题;二是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知道社会发展的形态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前景。理解社会,才能理解教育,理解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理解社会能够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解的高度、宽度、广度和深度。

第二,懂得社会需要。理解社会特点是为了懂得社会需要,懂得社会需要就是懂得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需要什么素养的人才,就是深刻理解教育的目的、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懂得所传播的内容和知识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能够解决社会的什么问题。比如今天是一个信息社会,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正在广泛应用,信息素养成为人才的必备的重要素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首先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并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懂得社会的需要、教育的目标,这是掌握方向盘的问题。

第三,担当社会责任。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教育对社会有重要的影响。理解社会特点,懂得社会需要,就要在认识上清楚,理解“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明确当代中国教育的四个服务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在行动上作为,担当起社会责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了公办中小学教师应担当的“四大责任”,即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就是强调教师的责任担当。

2.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指向所有学生的,是教育与学生发展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体现,是教师人性论、学生观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过程由起点、终点(连续的)、过程组成。所谓起点,就是教师如何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所谓终点,就是教师如何设想学生发展的目标(预期或期待);所谓过程,就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从起点有效地走向终点。关爱学生的素养便体现在这样一个逻辑之中。因此,关爱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多元差异视角。学生既有共同的年龄特征,也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又有两种,一是类型上的差异,诸如价值观的取向差异、智能类型差异、性格类型差异、气质类型差异、认知风格差异等;二是水平上的差异,诸如智力水平可以分超常、正常、低常等差异,能力水平有强有弱,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教师中往往存在重视水平差异忽视类型差异、重视分层忽视平等,重视单一忽视多元,重视统一教学忽视差异教学(因材施教)等现象。注重差异而平等,注重利用差异因材施教,是一种积极乐观和富有成效的学生观、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力求人人成才(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第二,积极信任视角。从可能性、可塑性的角度看,“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理应对所有人抱有积极乐观的预期。当然,从现实性看,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在教师面前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包括许多发展迟缓、行为问题的情况,教育中又面临种种的挑战和难题。但教育科学的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又为发挥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可能空间。因此,积极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是取得教育成效的条件,也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第三,分析评价视角。学生的实际情况涉及非常广泛的方面,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各学科具体知识时,在知识经验基础、思维方法、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学情都需要教师了解分析,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以学定教,是教育心理的规律,也是优秀教师的经验。教师能够运用学生发展心理的知识、运用各种调研分析的工具和方法,把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教学方案,并对学生发展进步情况进行评估,这是教师重要的素养,也可以称为一种识人能力。

第四,目标期待视角。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效应,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具体而言,教师要对学生抱有积极乐观的信心,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具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扬长补短,建立正确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构建具体的学习和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内部向上的动力和自身的潜能。

第五,支持促进视角。关爱学生最终落实在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上。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后,教师要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教育渠道,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情境,设置适合的学习任务,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指点学习的方法门径,支持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智慧和艺术。

3.好学善思

好学善思是指向内容和知识的,是教育内容与学生素质之间本质联系的体现,是优秀教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体现。教学的基础是知识技能的传递,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通过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而其根本是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好学善思的素养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好学敏求、善于思考。知识学问是学来的、求来的。但凡知识广博深邃之人,没有不好学的。思考是学习的核心,思考是以问题为引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真正理解知识,使掌握的知识精深。优秀教师都是善于思考的人,思维能力是教师的关键能力。只有教师善于思考,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出思维能力强的学生。

第二,知识精深、术有专攻。教学过程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具有所教学科的精深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以及广泛的一般知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好教学工作,才能被称为专业化的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经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学科训练和师范教育训练),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仅如此,还要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不断补充知识、更新知识。

第三,价值正确、品行端正。教育不仅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是使人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過程。“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从来都是有阶级性、价值性的。因此,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师德),可以为人楷模、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好价值引导的功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4.影响心灵

影响心灵是指向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作用的体现,是好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效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优秀教师宝贵教育经验的体现。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双边性、交往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才能真正影像学生触及心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启发。这是教师的思维启发素养。启发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灌输,而是教师和学生思考求学问的交互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学生观,即要承认和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才能实现启发式教学。

第二,善于激发。这是教师的动机激发素养。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动机的引发。天才出于兴趣,这是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兴趣、激发动机,从来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关于动机激发有一系列的理论,有无数优秀教师积累形成的经验,要成为好教师,需要在此下功夫。

第三,善于言传。这是教师的语言素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与接收的过程,语言是教师教育的最常用的基本工具,因此良好的语言素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

第四,善于身教。这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不单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知识,还通过行为的示范教育影响学生。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是前提性的。其影响机制是社会学习、模仿学习、榜样作用。

三、提升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的核心素养形成在于基础教育和职前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于职后的培训进修。当前,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大力提升教师的质量,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形成组合拳,不断提升教师核心素养。职后提升的具体途径主要有:

第一,社会途径。社会途径就是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升教师的社会素养,帮助教师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理解社会需要,增强社会责任。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引导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健全教师志愿服务制度,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

第二,自学途径。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关键在自己,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制订个人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计划。这种个人化的计划又需要通过自主学习的途径来实现。通过阅读、写作,强化理论学习,加强反思总结。

第三,培训途径。提升是需要高人指点的,只有高人指点,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的盲点,看到新的天地,超越原有的水平,实现突破和超越。专家引领是培训的实质所在,在培训中,专家引领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认识的高度、广度、深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观摩途径。观摩途径的实质是同伴学习,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教师主要生活工作在特定区域、特定学校、特定环境,既形成特定的优势,又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所以,突破局限,就需要到地域之外、领域之外、学校之外去拓宽视野,看别的地方、学科、教师是如何做的,往往能够打开思路,受到启发,对比反思,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素养。

第五,反思途径。这是实践的途径。教师的核心素养既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又在教育实践中展现。提升核心素养,离不开课堂实践和其他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把所学所思融入教育过程,看是否有效,然后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改进。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自身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在哪里得到了提升、提升程度多大。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2018)“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北京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AMAA18001)的成果之一。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育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