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在《当代世界》2020年第11期发表的《以史为鉴,站在新的历史关口的中美关系》一文中认为: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双方国家利益存在差别与分歧毫不奇怪,要紧的是不要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看待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中美两国来说,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的未来。因此,中美两国需要堅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40多年过去了,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个道理没有变。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基础和出发点。以务实求真的态度观照历史,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智慧。美国一些无良政客歪曲和抹黑历史是为了把人们的思想搞乱、误导现实,兜售他们那一套错误的、对中美两国都没有好处的、极端自私的政策和做法。
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教授唐青叶、博士生申奥在 2020年10月21日《社会科学报》发表的《建构中国贫困治理全球传播对外话语体系》一文中认为:人类文明发展进入21世纪的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影响。新时代、新环境、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揭露西方中心主义的虚伪与缺陷,打破西方“中国威胁论”话语体系框架,以“全球首个脱贫国家”为突破口,建构中国贫困治理全球传播对外话语体系,易于被国际受众接受,有益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构建,有助于全球贫困治理借鉴与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全球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赖良涛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发表的《从话语权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建构原则》一文中认为:当前国际外交话语体系总体呈现西强中弱格局, 一方面, 西方国家不断提出对我国不利的“文明冲突论”“颜色革命论”“中国威胁论”等话题, 单方面设置议题、决定议程, 利用各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优势垄断国际外交话语体系; 另一方面, 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外交话语权与我国地位不相称, 表现为外交理论基础薄弱、核心外交话语缺乏稳定性、国际表达意识不强、面临众多国内外挑战等等。因而话语权问题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的核心问题, 从话语与权力理论来透视我国外交话语体系的建构原则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百万庄通讯社官微【杜占元:把握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全球治理智慧】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认为:在共同利益上推崇“天下为公”。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却一致认为,公平无私是最重要的“天理”。只有本着一颗公心,为全天下人的共同福祉采取行动,才能得到善治,如果只以一人一国的私利为行动准则,世界必然陷入混乱。在彼此相处上信奉“仁者爱人”。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始终认为,爱他人,就能得到他人的爱;尊重他人,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孔子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推己及人”,这是中华文化中对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处之道的深刻认知。与冲突和对抗相比,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才是化解问题与矛盾的更智慧、更有效的方式。在相互关系上主张“和谐共赢”。中国历来坚持不同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主体“以和为贵”,这仍然是今天我们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应有之义。(2020年11月13日10:54)
@中国社会科学报:【张宇燕:“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外部环境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从世界经济来看,疫情的短期重大负面冲击已经显现,并正在加速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和治理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演化。在此背景下,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大大增加,“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因此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只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实做细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我们就能化危为机,为未来创造更大发展机遇和空间。(2020年11月11日10:15)
@云南理论网【林雅华:推进“走出去”战略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础保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认为:文化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面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的海外受众,不仅需要我们树立国际化的传播视野,梳理国际传播的规律,也需要我们在话语体系建构、概念范畴的创新上下功夫。因此,我们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下,以“中国的文化、国际的表达”来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采用国际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生动鲜活、入情入理、真诚亲切地讲出中国故事。(2020年11月9日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