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山
2020年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新中期规划开启之年。如何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添砖加瓦,是摆在每个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外宣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以国际视角、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以我为主的媒体立场,平实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对外传播针对性、有效性,是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坚守“国际视角+中国立场”的对外报道原则,平实平衡、活泼自如、快速准确的新闻文风,是中新社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数十年新闻实践中十分重视的核心元素,其在对外传播中的妥善运用,有助于对外报道在海外受众中入脑入心,产生出奇制胜的溢出效应。
一 、遵循内容为王原则,追求对外传播品质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中新社建立60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初心。为讲好中国故事,让海外受众透过其愿意看、读得懂的对外报道了解和认识中国,中新社在数十年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风格,学术界称之为“中新风格”,其核心就在于对新闻事实更客观、精准的把握,对新闻立场更平和、深邃的坚守,对新闻时效更快速、专业的反应,对新闻表达更活泼、优雅的追求。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各领域发展突飞猛进,精彩纷呈,值得对外报道的内容非常丰富。要在对外传播上取得更好效果,应重视和追求对外传播品质,坚持导向为魂,以独到眼力聚焦发展主旋律,突出对外视角,采写内容扎实可靠,富有贴近性、现场感、有温度、有力度、有高度的新闻作品。新闻内容的选择,是外宣新闻工作者基本功力的第一道检验。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媒体聚焦的热点。记者投入这一报道工作,如何选择、采写所见所闻,颇有讲究。
相比中新社总社在疫情暴发时迅速调集总部相关部门和各地分社记者在武汉设立前方报道组,深入疫情最险峻的一线采访,发出大量新闻震撼力强、鼓舞人心的新闻稿件,笔者所在的福建,并非疫情重灾区和抗疫主战场,要在疫情防控报道上出彩,就必须讲究在每篇报道凸显一个海外受众关注的新闻看点,增强新闻报道的对外性、厚实度和可读性。
福建分社在报道上注重突出对外视角,聚焦“援外战疫”。如2020年4月5日,福建选派中国政府赴菲律宾抗疫医疗专家组从福州出征,记者第一时间发出《中国政府赴菲律宾抗疫医疗专家组从福州启程》微博、电讯消息、图片、视频、中新网稿等稿件,广受海外媒体关注。同时,突出分社传统对台、对侨特色、优势,采写具有差异化的抗疫报道,如《兩岸“小三通”调整航班 在闽台胞台企同战“疫”》及时回应海外受众关切,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在港澳台和菲律宾、泰国等境外华文媒体落地达8家之多;《福建战“疫”暖侨心》一稿也被印尼、菲律宾、泰国、柬埔寨、巴西、澳门等多家华文报纸采用。
作为地方分社记者,除全景式展现民众抗疫社会百态之外,应注重寻找新闻报道的小切口,把关注眼光更多地聚焦普通人的抗疫之举,以细小之事和细节,凸显人性温暖,使报道有温度。
2020年1月疫情暴发之初,福建分社记者深入一线采写《中国春节热门旅游城市厦门见闻:“不会让一个武汉旅客流落街头”》《战“疫”中的口罩女工:孩子别哭,妈妈去让更多人更安全》等一系列稿件,这些稿件在内容的选择上都注重对外视角与贴近性,从稿件在境外媒体落地情况看,颇受欢迎。
《厦门见闻》一稿讲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在政府尚未开设定点接待酒店集中安置滞留的武汉和湖北旅客之际,厦门鼓浪屿民宿业者不仅没有因为恐惧疫情传染而冷漠排斥,而且自发组织起来,向其伸出热情之手的感人故事,凸显出危难关头民众守望相助的人性光辉;《口罩女工》则讲述了一位女工过年时被公司召回连续七天加班包装口罩的故事。其中有一段细节描写道,这名女工临行前,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哭了,不让她走。她对孩子说:“妈妈去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你看现在很多人生病了,大家都需要口罩,但是口罩的数量不够,妈妈要回去帮忙生产,一起把口罩做得更多一些,让更多人能够有口罩戴,更安全一些。”年轻母亲对幼小孩子的一席话,虽然朴素无华,却真切感人,催人泪下。
新闻作品的内容选择,仰赖外宣新闻工作者加强锻造自己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有慧眼(“眼力”)识别,还需乐于思考(“脑力”),勤走基层,深入一线,展现“脚力”,以适合海外受众阅读习惯的行文一气呵成,呈现优秀新闻工作者必有的“笔力”。一句话,践行“四力”,对外宣新闻工作者,同样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二、善用独特叙事技巧,顺应对外传播规律
对外新闻报道,无论是以人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都要讲究“见人”“见事”,透过“人”在“故事”中演绎,传递所要表达的价值观与理念。优秀新闻作品所崇尚的现场感、接地气,能解易懂,大抵与此密切相关。
中新社的对外报道,一向重视独特的叙事技巧,包括故事题材、故事人物、故事话语和故事表达形式的选择与自如运用,以中新视野、中新风格裁剪题材,在报道中让“人”跃然纸上,让“事”贯穿始终,以情动人,用事实说服人,而不是概念演绎,术语堆砌,空洞说教,满纸官话、大话。
2019年,福建分社在展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行进式主题采访、推出专栏稿件时,特别注意摈弃那些苍白演绎主题、堆砌数据之作,而是紧扣福建发展优势和特色,以鲜活的叙事形象,讲述新中国70年来福建在经济发展、摆脱贫困、乡村振兴、民生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而揭示其发展背后的经验启示。
例如,《“不见外”的“老外”潘维廉:向世界讲述真实中国》一稿,通过讲述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与中国的缘分故事,以其数十年见证“中国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化”的亲身经历,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让西方人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从一位外国学者的眼光,看待中国数十年的发展变化,这样的叙事技巧,有助于产生客观、有说服力的传播效果。
三、直面突发新闻,凸显对外传播高度
在新闻实践中,人们发现,一些突发社会新闻往往颇受海外受众关切。不少媒体在报道这类新闻时,时常担心报道口径难把握而作茧自缚,浅尝辄止。对外报道对此应有所担当。中新社对外报道善于将回应海外舆论关切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切口,采写具有新闻性和对外传播价值的新闻产品,做到快速精准的传播,体现时效性与准确性的统一、舆论导向与传播效果的统一。凸显对外报道应有的高度,累积对外传播的公信力、影响力,这或是对外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对于海外受众较为关注的社会百态、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既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媒体立场和正面向上的价值取向,也要从新闻专业角度、以国际视角审视新闻事件,进行客观报道。
2020年3月7日,福建侨乡泉州发生一酒店坍塌事故,该酒店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用作重点疫区或有相关旅居史人员的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定点酒店,入驻人员数量较多,因而事发之后,与其相关的资讯格外受到关注。福建分社报道这一突发事件时,较好地遵循“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原则,迅速回应海外受众关切,发挥舆论引导、释疑解惑的作用,取得超预期的传播效果,凸显对外传播应有的高度。事发当晚7点,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从于翌日凌晨零时9分火速发出第一条消息稿起,一连数日,持续追踪采访,发出数十篇消息和通讯等新闻稿件,为深怀乡愁意识的海外华媒提供了充裕可靠的新闻资讯服务。事隔4个月之后,官方对事件调查处理结果出炉,我们又及时发出电讯通稿《福建严查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 49名公职人员被追责问责》。
此次报道,从最初事故发生、造成的伤害、现场救援、事后事故原因探究等,到事件各个重要节点、进程,均有涉及,报道十分完整,又有很强的新闻时效性、贴近性,因而受到境外媒体的持续关注。
其中,《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已致10人死亡仍有22人失联 搜救难度增大》一稿,共有8家境外媒体刊载;《直击泉州塌楼事故救援:被困69小时,敲响救命的遥控器》一稿境外媒体落地也达到6家,足见新闻时效性、贴近性在对外传播中是何等重要;而中新社在官方正式对外发布处理结果时发出的新闻稿件,在7家境外媒体落地,这反映出对外传播对新闻事件追蹤报道有始有终的专业追求与严谨态度。
四、聚焦“海丝”“陆丝”,拓展对外报道领域
长期以来,中新社对外报道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发展成就为己任,传播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所关注的新闻资讯,是其传统对外报道的主要领域。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次出访期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日益丰富,为中国对外报道再造了一个资讯富矿,不断拓展这一对外报道领域,成为新时代外宣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新任务。
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厦门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丝”)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丝”)的交汇城市,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福建分社及时跟进、涉足这一全新报道领域,在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内涵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翌年起,每年定期在厦门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和“厦洽会”交替循环举办),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为海、陆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搭建投资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成为其深耕的主题。对此,福建分社每年均投入重兵进行深度报道。
2020年的厦洽会立足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聚焦“新丝路”主旋律,深化服务“一带一路”,着力打造后疫情时期世界性双向投资促进大平台,各种展览展示、论坛活动,随处可见“一带一路”元素。福建分社紧贴这些核心新闻元素,推出《厦洽会观察:后疫情时代经济重振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受期许》《厦洽会观察:“丝路海运”成国际合作新纽带》等一批力作,深入报道、生动呈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之际,“一带一路”贸易依然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与活力。稿件在境外媒体纷纷落地,其中,《2020厦洽会启幕 重振投资信心促世界经济复苏》一稿,被8家境外媒体采用。
五、创新运用融媒体,丰富对外传播手段
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下热门话题,如何创新运用融媒体,建设全媒体,是新时代对外报道又一重大课题。福建分社致力构建网络新媒体传播手段,承揽本社传统报道优势,萃取新媒体传播即时性、覆盖性和渗透力之长,创立和完善中新网福建、“福建新闻网”微信公众号、“中新社福建”微博、中新网福建APP等平台,形成矩阵,实现传播力的再放大效应,极大地丰富和强化对外新闻传播的话语体系影响力。
在融媒体的创新运用中,记者注重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增强“融合”思维,熟练掌握各种新传播方式(工具)和技术手段,以此同时,对中新社业已形成的对外报道特色与风格,即“官话民说、长话短说、硬话软说、空话不说”,则初心不改,万变不离其宗。中新风格在新媒体报道中出神入化的呈现,使得新媒体报道影响力大增。比如,2019年11月14日,作为闽台民间信仰重要寄托的妈祖金身赴泰国巡安,福建分社对此进行的新媒体传播中不难看出对“中新风格”的巧妙运用:报道选择妈祖实名购票乘坐飞机经济舱、妈祖拥有自己“身份证号”这两处细节,使妈祖信俗在对外传播中完成从神格到人格的延伸,形成关键新闻热点。(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