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2020-02-04 07:40王增娣
职业·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世赛工匠技能

王增娣

自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我国通过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这一国际最高水平的职业竞技赛事,有效提升了职业技能和职业培训教育水平。在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世赛作为技能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标杆,技工院校推进其成果转化,使其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需要,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教育强国等战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世赛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参加或举办世赛的意义在于,通过成果的转化,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人们使用技术,从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当前,我国世赛成果转化呈现以下短板及不足。

(一)选手精英式培训与技能人才大众化教育不平衡

作为世赛成员中的后起之秀,自2011年首次参赛以来,我国世赛选手参赛成绩不断刷新记录。可以说,在世赛的舞台上取得优异成绩,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集中优势资源培训选手的结果。为了保证集训质量,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并在政策上给予足够支持,包括采购与世赛相同的设备耗材、邀请首席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等,可谓举国体制、倾尽全力办赛事。但是,参加世赛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在参加比赛取得荣誉和成绩的同时,如何将世赛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人才标准、技术规范、工作流程等系统地融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才是关键。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在参赛“摘金夺银”后,围绕比赛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但其推动将竞赛训练转化为实训教学中的助推力还不够,世赛成果没有充分惠及全体学生还不够充分。

(二)赛项设置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融合不充分

当前,单一的技能已被机器取代,现代制造业需要的是具有以技术为核心的多项综合技能的人才。目前世赛的竞赛项目兼具前瞻性、引领性和多样性,不同竞赛领域中的每一个竞赛项目都对应着现实中产业部门的具体工作角色或职业,要求选手在所选专业领域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和“零误差”的超高本领,评价体系和策略科学完整。而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理念、体例设计和内容结构等还不够科学规范,专业教学项目内容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岗位对技术技能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现行的指标评价体系有着浓重的本科痕迹,普教化现象十分明显。

(三)世赛集训基地建设与可持续运营之间不平衡

目前,我国世赛集训基地都是按照世赛对场地、设施设备的要求进行建设,不仅培养了世赛选手,也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东省技师学院是第45届世赛电子技术项目、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集训基地,就对提升参赛选手成绩、扩大世赛影响力、促进技能项目纵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集训基地建成后,如何加强对集训基地运营管理机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规定进行探索研究,结合产业实际因地制宜拓展多元化功能,实现集训基地的长期可持續发展,仍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制约当前我国世赛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重学轻术思想影响依然较深

目前,国家层面对世赛、国赛等职业竞赛的宣传以及对技能的重视推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和学生的认知,社会普遍认识到学习和掌握一门技能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1.2万多所职业学校和超过2 600万的在校生。但是受传统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技工院校毕业生出路差、工资低、社会地位不高仍是事实,选择职业教育仍是各种教育途径中的下下策,年青人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技能竞赛主体市场化、社会性不足

世界技能组织本身是一个非政府国际组织,其运营模式是基于“市场化”原则,把行业、政府和教育培训机构等多主体联合起来,以推动国际性的技能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世赛的参与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世赛题目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产业现实需求,有效实现了技术技能在全社会范围的推广和应用。相比之下,我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本质上是“一项重大制度设计”,通过国家主导、全国参与等“行政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自检”和“均衡化”发展,但是深层次校企合作不够,主体多元化不足,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三)工匠精神的回归有待深入推进

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最核心的灵魂要素,强调的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目前,随着我国在观念制度文化传承方面工作的开展,工匠精神已开始在职业教育领域逐步回归与重塑。但是,培育工匠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的认知和实践不断交替融合才能形成;另一方面,通过世赛的舞台不同的国家文化、社会氛围会产生互有差异性的工匠精神,如德国强调精益求精,美国强调创新主导,日本注重磨炼心性等,都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理性思考工匠精神生成的社会条件、环境约束机制和培养前提等现实问题,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及各领域、各方面。

三、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世赛成果转化面临新机遇挑战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堪称纲举目张。世赛成果转化如何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技能人才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广世赛先进成果的转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全领域各链条技能人才培育面临新挑战

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对此,世赛成果转化一方面需要更加注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包括世赛新增项目和未来技能竞赛项目,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培育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技能人才,比如在消费环节的直播带货技能人才等,形成完整链条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助力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格局。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国际技能合作面临新机遇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自2011年首次参加世赛,短短10年5届,我国职业技能已从“跟跑”为主转向“并跑”“领跑”并重的时期。在国际大循环背景下,我国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有利于推动与世界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使得全社会更加重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引领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的国际技能合作,一方面需要对接世界产业技术标准,特别是价值链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的标准,切实推动世赛的先进理念、标准规范融入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服务双循环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和举办世赛,在共享共用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同时,输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新要求

“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阶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方向,因此,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更紧迫。职业教育要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世赛“质量第一”的基准,凸显具有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各领域。

四、通过世赛成果转化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上海第46届世赛延期一年举办。但是通过在中国举办世赛,必将有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提供重要支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笔者就通过世赛成果转化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全领域各环节技能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国内大循环

加快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技能人才培育。围绕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针对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环节专业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难题,通过增加有效和中高端技能人才的供给,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双规并行、错位互补、动态平衡,为“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障。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结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按照五大城市群经济圈形成的分工不同的产业经济圈,依托世赛集训基地,通过世赛级的设备与专家团队、高效的管理与运营制度、深度产教融合的开展,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产、产学研联动,推动技能人才培训与产业经济紧密结合,因时因地因势服务城市群内部的“小循环”,服务城市群之间的“中循环”,服务国内市场的“大循环”。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产业,具有鲜明的跨界性特点。要深化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在权责对等的原则下,构建“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也即实现“双身份管理”“双场所教学”“双主体育人”和一体化人才培养战略。重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将世赛的竞赛内容和技术标准作为“嵌入课程”或将工作案例模块化嵌入教学过程,不断补充和完善模块内容,推进世赛的普及化教育和个性化设置,通过学生的个性化课程选择,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允许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选取优势专业进行本科试点,打通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发挥职业教育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职业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赛,主动服务双循环相互促进

办成上海第46届世赛。利用世赛因疫情延期的一年时间,规划筹备54个传统比赛项目和9个新增项目的测试赛,科学设定包括选拨、培训、集训、观摩在内的在线实施方案,在全球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大力开展演示、展览项目宣传推介,全面策划“一校一队”“观众体验”等活动,开放全球首个致力于展示职业技能的世界技能博物馆,搭建世界各国青年交流的的舞台,强化技能的传承和创新。充分利用世赛的论坛、会议、研究报告等载体,洞见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趋势,全面审视并补齐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让我国职业教育理念、技能水平和更新能力与世界同步。广东省技师学院为科学备战,邀请第46届世赛电子技术项目技能竞赛经理鲁迪·霍费尔等专家学者,成功召开“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国际交流合作大会”。

“后世赛”时代着力发挥引领作用。2022年上海世赛后,全力推进世赛成果转化,将世赛的先进理念、技术标准等精英式技能培训模式普及到职业教育大众化培训过程中,推动职业教育与当前全球产业先进标准对接。借鉴10年来参加世赛、举办世赛的生动实践,依托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等优势,积极参与世赛的规划、运营和管理,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为全球技能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依托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等全国四大世赛研究(研修)机构,加大世赛理论和实践研究力度,为我国世赛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不断深化世赛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非洲技能开发,以非洲国家肯尼亚作为支点,输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助推全球技能交流互鉴,实现“运用技能的力量改进世界”的愿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为契机,加强与15个成员国进行世赛及职业技能合作交流,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提供高质量全领域职业技能人才,助力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东亚自贸区正式启航。

(三)完善技能竞赛和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现实影响力

构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多元主体。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职业竞赛和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制度,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促进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以技能竞赛体制机制为例,最早参加世赛的瑞士队选手就是企业的学徒工,并没有集训环节,奖牌背后代表着一线技术工人的高水准职业素养 。所以,包括技能竞赛在内的职业教育应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的办学路径,依托企业、贴近产业、服务需求,构建“政府搭台、行业主导、企业支持、学校参与”的多主体、可持续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模式。

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加大对第46届世赛的全方位综合性宣传报道,让“一技之长,能动天下(Master skills, Change the world)”主题口号深入人心,持续推进技能型社会、技能中国建设,引导全社会关注技能、崇尚技能。依托“7·15世界青年技能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加深人们对世界技能大赛的了解与认识,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年群体参与技能、掌握技能、投身技能学习。全社会各领域应健全技能人才奖励和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年轻人学技能、钻技能,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扭转社会偏见,增加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

(四)强化日常培育和规范养成,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

发挥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作用。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各环节强化规则执行和反馈,通过赛事项目、教学任务等载体,在教、学、赛、产、研等各环节渗透“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职业精神。优化完善评价体系建设,将产品精度、工艺规范、环境管理和创新性等要求作为优先指标,将规则意识、质量意识、技能标准植根于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日常养成,通过长期的训练,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有力支撑和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辟职业教育“第二课堂”,丰富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快推进工匠精神的重塑。理性思考我国工匠精神生成的社会条件、环境约束机制和培养前提,在传统工匠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工匠培养的经验,进一步倡导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严控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借鉴我国传统“物勒工名”经验做法,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善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体系,形成全方位的职业道德约束,助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者单位:广东省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世赛工匠技能
高级技能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一技之长 能动天下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社会赞助签约仪式暨服装发布活动在京举行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圆满落幕世赛进入上海时刻
工匠神形
人社部组织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二)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