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思维

2020-02-04 07:37候一凡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新媒体

候一凡

摘 要 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传播价值,但其以往循规蹈矩的制播方式,使得作品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效果欠佳。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微纪录等作品形式開始赢得大众的广泛接受。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顺应时代潮流,在微纪录片的架构下,讲好革命历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文章主要以影视作品的创作方法论为依据,结合当下优秀的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为范例,着力从形式创新、个体叙事、人文表达等方面展开分析,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思维。

关键词 新媒体;红色题材;微纪录片;创作思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9-0091-03

1 微纪录片的作品特征

现如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影响着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还催生出各种新形式的影视作品类型,随着社会对碎片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微”便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微纪录片属于纪录片的范畴,其在叙事手段、拍摄手法、画面运用等创作方法上具有与纪录片创作相同的共性,同时微纪录片还有其自身架构下的创作个性。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曾给“微纪录片”下过定义,将其阐释为“篇幅简短、诉求单一、视角微观、风格纪实。在较短时长内以小切口阐述单一主题,不追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变的空间环境,极力简化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过程”。

可见,微纪录片具有主题集中、时长较短、叙事极简、风格纪实以及传播便捷的作品特征,旨在以“短、精、趣”的呈现形式迎合受众“碎片化”的视听习惯,力求以化繁为简的纪录片创作形式,通过新媒体载体的多种传播形式,展现多种题材的影视作品。

2 微纪录片中红色精神的建构思维

2.1 红色精神的内涵

红色题材属于主旋律的范畴,主要是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红色题材在过去大多表现的是阶级斗争、是对战争和英雄的赞美和欣赏[ 1 ]。而如今,红色题材作品的表达不应继续停留在阶级化和政治性的层面,更应该立体和多维的建构契合当下主流意识的红色精神弘扬。红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核心,红色精神范围广泛,最早表现为“五四精神”,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的红色精神也随即应运而生。

2.2 红色精神的建构思维

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想要表现红色精神,首先要着力塑造典型的红色人物形象,形象的塑造需借助叙事和影像的双重建构来完成。在叙事建构方面,创作者应在尊重真实历史的创作前提下,通过影视叙事的创作来展现红色故事,从而达到以典型事件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叙事效果;在影像建构方面,创作者应通过历史影像的再现、人物纪实的采访、镜头语言的表达等方式,呈现更多可视化的作品影像建构,以此通过影像的表达来塑造立体的红色人物形象。

红色题材的微纪录片通过叙事和影像的建构,着力以故事直观地反映着人物形象,以影像多维地塑造着人物形象,最终通过个体层面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升至整体层面的红色精神弘扬,形成对红色精神多层次、立体化的集中表达。

3 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思维

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范畴内的一种作品类型,其创作思维以纪录片创作为基本范式,并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所更替的作品形式、影像风格、视听习惯、受众需求等新样态,在此架构上进行作品特性下的创作思维转型。红色题材作为主旋律题材的范畴,其在微纪录片形式下的创作是必不可少的,此题材的微纪录片要在微纪录片创作思维的指导下,迎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视听需求,着力发挥红色题材的内容呈现特点,结合作品旨在传播和弘扬红色精神的主题趋向,建构适于自身作品题材的创作思维范式。

3.1 形式创新,突破传统模式桎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微纪录等作品形式成为这一时期的创作热门。在红色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中,其创作趋向开始逐渐由传统纪录片向微纪录片转变,在微纪录片的架构下弘扬红色精神,成为此题材作品的创新表达。在两者的转化过程中,创作者不单单要进行作品篇幅的缩减,更要通过创作思维的有效转化,突破传统创作模式的桎梏,着力以作品形式的创新,迎合作品的“微”表达,打造全新风格下的作品呈现。

在红色题材的微纪录片创作中,多元素的巧化融合是建构作品形式创新的重要思维之一。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的系列微纪录片《十一书》中,作品采用主持讲述和场景模拟的方式,以诵读书信和情境再现的形式回顾了抗战历史的峥嵘岁月,诠释了革命英烈的光荣形象和崇高人格。《十一书》在全网播出后的短时间内就收获了2.5亿次的播放量,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即是创新了以诵读书信重塑红色历史的作品形式,作品中珍贵的“请战书”“宣誓书”“绝命书”真实地再现了革命英烈们面对抗战的决心,再加上“明星嘉宾”“虚拟表演”等内容元素的加持,共同构成了多元素融合下的红色题材微纪录片,《十一书》以全新的作品样态打破受众对于此题材作品的传统认知,也成功地建构了自身作品的独特风格,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红色精神进行了有效地传播和弘扬。

3.2 故事典型,凝聚红色精神

红色题材的微纪录片由于作品篇幅的限制,其在作品叙事上很难像纪录片一样通过多个故事的积累来集中反映人物。因此,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叙事思维应根据作品的类型特征进行建构,作品可着力通过作品中典型故事的叙事和表达,有力且集中地展现人物风貌和品质。同时,典型故事的集中表达使得作品在人物塑造的呈现效果上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更有助于作品中红色精神的传播和弘扬。红色题材的微纪录片力求以小切口的叙事展开,在时长范围内通过典型故事的讲述,集中的表达着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形成以事代人、以人传神的红色精神叙事思维建构。

在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要在尊重客观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着力挖掘反应红色精神的典型革命历史故事,以此集中诠释在革命历史的背景下,老一辈革命家们前赴后继、艰苦朴素、勇于牺牲的红色精神。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出品的系列红色微纪录片《西柏坡故事》中,作品以“五大书记”在西柏坡时期的故事出发点,每集讲述西柏坡纪念馆内一件陈列物品与主人公之间的故事,例如毛泽东的办公桌椅、周恩来的书架、任弼时的怀表等,作品通过典型具象事例的集中展现,反映了革命伟人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崇高的形象,以此弘扬敢于斗争、开拓进取的西柏坡精神。

3.3 个体叙事,激发受众共鸣

在影视作品中,宏大的叙事往往强调总体性、普遍性,忽略个体性、解构性、差异性[2]。红色题材的纪录片在叙事上常常注重历史背景和重大史实的演进,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个体命运的集中关怀。在微纪录片架构下的红色题材并非只能局限于展现历史的波澜壮阔和革命伟人的丰功业绩,还可以将宏大叙事转为个体叙事,利用微纪录片较短篇幅、直抒胸臆的载体特征,将作品聚焦于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以此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以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办的系列红色微纪录片《红色丰碑》为例,作品摒弃了宏大的叙事展现,每集着力以小人物的命运故事诠释红色革命的大情怀,作品展现了在沙家浜艰苦斗争的36名伤员战士、扑向炸药保护12名民兵的班长王杰、扎根人民军队通讯工作的王诤、抱起炸药包与40名美军同归于尽的人民志愿军人杨根思等故事。作品把目光聚焦于革命历史进程中小人物的个人命运,使得红色题材的微纪录片更具亲近感,更能以平视化的叙事角度在短时间内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迎合受众碎片化视听习惯上的情感需求,从而达到有效的红色精神弘扬。

3.4 视听多样,丰富呈现样态

微纪录片给红色题材带来了全新的作品载体,如今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可以给微纪录片提供有效地参考范例,创作者们也开始了从纪录片向微纪录片进行创作思维的转化,微纪录在创作上处处体现着纪录片的“微”变化。尽管如此,在红色题材的微纪录片创作中,唯独不可忽略和删减的是其视听呈现上的多样化,由于微纪录片的篇幅原本就较为简短,主题表达上也比较单一,因此红色题材的微纪录片想要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眼球,除了形式、叙事上的设计之外,丰富的视听语言设计也是建构内容精品的重要一环。

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出品的系列红色微纪录片《追寻》,充分展现了红色微纪录片“短、精、趣”的视听特点。作品在画面建构方面,精美的动画特效、丰富的运动镜头以及匠心的画面设计,不仅帮助解说词参与叙事,还多样化地提升画面呈现效果;珍贵的黑白历史影像、富有年代感的情景再现,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历史革命的峥嵘岁月,还提升了作品的整体历史质感。在声音建构方面,雄浑有力的解说,诠释着红色文化的厚重;感染力的音乐,渲染着红色精神的情怀。可见,红色微纪录片力求以多样的视听效果丰富作品的呈现样态,通过迎合纪录片“微”变化下的精品内容建构,着力集中表现着红色精神。

3.5 表达人文,有效对接双主流

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的核心传播实质是培养红色基因、宣传红色精神。由于以往作品在表达上具有较重的宣教感,让受众对此题材的作品形成了枯燥、严肃的刻板印象,使得作品無法达到双主流对接,即纪录片在体现主流价值的同时有效地对接主流受众[ 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在作品的选择上逐渐拥有了更宽松地自主性。于是,红色题材的微纪录片想要在短时间内足够“吸睛”,赢得受众的喜爱和关注,则要打破受众对红色题材在作品表达上的传统认知,摒弃以往重宣教、轻人文的表达特点,通过作品在表达上的革新,打造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表达新语态。

表达人文化在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中有两方面体现:首先是解说词的风格人文化,作品解说词不应仅满足于照本宣科的将红色革命历史进行线性地讲述,而是应主打以平视化的视角展开解说词创作,力求建构直抵人心地故事细节、凝聚情感的故事情节,以此增添解说词的叙事张力和表达感染力;其次是主持人(讲解员)的叙述故事化,在小篇幅的作品中,主持人作为作品中的官方话语主导,其严肃、沉稳的风格增添着作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不过,主持人单纯的串联和引导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于微纪录片的情感需求,主持人的话术需要有更加故事化的表达,以此达到“以情寄事,以事传神”的传播效果。在新华网推出的微纪录片《红色气质》中,该片几乎完全由静态照片结构而成,让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大量珍贵的馆藏照片动了起来。作品以舒缓的叙事节奏、人文的解说表达、优雅的主持风格有效地展开了作品的双主流对接,着力诠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现共产党人的信念和追求,责任与担当,以此展现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众多题材提供了新形式的创作载体。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作为再现红色历史,诠释红色精神的重要传播方式,其想要在微纪录片的架构上进行成功建构,则要着力迎合短视频时代作品的“微”表达特征,不仅要缩短作品篇幅,迎合受众“碎片化”视听习惯上的审美需求,还要转变以往的创作思维,打破红色题材纪录片给受众的刻板印象,以“短、精、趣”的作品表达,建构红色题材在微纪录片中的作品呈现。创作者要充分地运用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作品的创作思维,着力从巧化融合上创新形式、故事典型上反映人物、个体叙事上引起共鸣、影像语言上多维呈现、人文表达上摒弃宣教,以此建构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作品特征,从而立体化、多层次的弘扬红色精神。

如今,新媒体时代给予了影视创作领域更多地创新空间,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思维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迎合当下的主流创作趋向,打造更多优质的红色微纪录片作品,有效促进作品的双主流有效对接,以此深化旨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作品传播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彤.红色题材摄影作品的当代性体现[J].美与时代,2014(7):94-95.

[2]彭海宝.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的开掘和提升[N].江西日报,2013-07-19.

[3]张炳旭.《十一书》:新媒体时代红色历史的创新传播[J].电视研究,2020(4):86-88.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