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中因果分析法的应用思路探索

2020-02-04 16:17苟智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期
关键词:因果关系分析法规律

苟智斌

众所周知,历史认识是通过对历史文本、历史遗存等历史材料的不断解读获得的,历史教学就是将这个解读过程和解读技巧解释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因此,历史解释就成为历史教与学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和能力。那么,怎样的历史解释才算是有效的解释呢?对这一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大都认为一定要讲清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影响。也就是说,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解释是历史解释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因果关系是历史事件之间普遍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同时它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另一历史事件甚至多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变化。因导致果,果又作为因而导致了下一个果,循环下去便形成了因果链,众多的因果链条交错又构成历史学的网状结构。学科结构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结构,那么,这种理解就能使你独立前进”(布鲁纳)。因此,历史因果分析法这一方法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通过对历史事件之间普遍联系的分析探究,建构出历史学科知识结构,以达到清晰明了地解释历史的目的。

一、历史因果分析法的基本逻辑思路

历史因果分析法的逻辑思路的建立是以亨普尔的覆盖定律模型为理论基础的。这一模式认为,历史因果解释与自然科学的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历史规律将一个个前历史事件(原因)和另外的后历史事件(结果)联系起来,解释历史事件就是从一般规律出发进行逻辑演绎推衍。也就是说,作为个例的历史事件必须置于相关规律覆盖之下以达成解释。在“覆盖定律模型”的指导下,历史因果分析法的基本逻辑思路如图1所示,如果陈述2中被解释历史事件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因)是符合陈述1的普遍历史规律描述范围的,那么就可以从两组陈述中逻辑推出结论即被解释的历史事件(果)。因与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赖以成立的普遍历史规律来确立和解释的,它们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历史规律的具体特殊现象,是被“覆盖”在普遍历史规律中的。

与之相反,科林伍德等人反对从外部寻找历史原因,他们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的活动的学科,所以主张以重演和移情等手段,探寻促使历史事件发生的“内部的”因素,历史原因应该“是其行动产生了这一事件的那个人的心灵中的思想”(科林伍德)。内部的动机原因强调了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历史创造者的价值追求,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不仅是物质世界的也是精神世界的。但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动机因素是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反映,并做出的自我判断和选择。经过唯物史观的改造,动机原因也可拉入到覆盖定律模式进行解释。

二、历史因果分析法的推演练习思路

在因果分析法的推演应用中,关注點有三大要素:原因、结果和内在联系。推演练习目标是利用已知其中两者推断出第三者的过程(实践中,因与果必须与史实验证)。推演过程有三个不同的指向,或者说是三个不同运用途径:一是由原因出发,根据某种特定的内在历史联系,推出结果,这一过程一般称为“演绎过程”。二是由结果出发,根据某种特定的内在历史联系,推出原因,这一过程是演绎过程逆向过程,通常称为“归因过程”。三是由原因和结果出发,推出两者之间内在的历史联系,这一过程被称为“归纳过程”。三大因素和三大运用途径构成了因果关系推演的基本思维结构模式(图2所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并非单一的因或果,而是多因多果。推演练习中可以用“鱼骨图”(又名因果图或石川图)展示历史现象的多个原因,“鱼头”表示讨论因果关系的主题,鱼骨是其原因。可以用思维逻辑图展示历史现象的多个结果或影响。多因多果还可用字体、线条、颜色等差异来体现主次或轻重,使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同时,要清楚任何复杂的因果关系结构实质上是由多个基本模式合并而成的,每一对因果联系都需要在思维中进行多次的三个不同指向途径的推演。

从宏观视角看,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马克思《反社林论》)。因此,历史发展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因果链: 原因——结果(新原因)——结果(新原因)……而这个因果链就是历史学的基本知识结构特征。当然,在构建因果链的时候,往往需要先确立一个历史主题(因果链的链头),以便探究过程有的放矢。然后以链头出发,执果索因或由因到果,形成一个历史主题下的因果链。

三、历史因果分析法的应用应该以历史学科的特征为基础

不同于客观、严谨的自然科学,历史学是研究人和社会的人文学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分析历史因果关系必须注意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1.注意历史规律的模糊性和历史原因的宽泛性

覆盖定律模型硬核地认为历史发展始终遵循某种社会规律,但历史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历史规律的归纳一般是不严密和不精确的,原因的概括是宽泛的、开放的。如“社会经济的变化引起政治变化”,这里的“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都是模糊的,何种程度的经济变化会引起何种程度的的政治变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宽泛的原因概括,允许不同情况的存在,正是历史学科特点的体现。

2.注意因果关系分析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作为历史规律的必然性,代表的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发生、经过和趋势。历史发展潮流不可违背,它支配着历史人物的活动。但历史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和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它们往往会促进或阻碍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任何偶然性事件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必然性规律的支配。因此,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共处于事物发展进程的始终。

3.注意因果关系分析的多元性和层次性

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并不单纯,集合性事件的原因更加复杂,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革命、社会运动、经济发展和思潮流变的原因,并不是简单明了的,需要将原因分解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个人、地理等因素或范畴,并内逐一列举,以示全面或辩证。这充分说明原因本身是一个综合体,构成原因的多种因素只有综合在一起才能带来某一特定的结果。但我们不能止步于罗列各种因素,而应找出这些因素的相关性或重合点,要着力分辨哪些是重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体现出原因的层次性。

4.注意因果关系分析的逻辑性

对于多种原因解释,分析是否成立、是否有说服力,往往取决于论述逻辑性的强弱。例如,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肯定者认为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与文化进步;否定者认为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只学到了汉人的繁缛礼仪与腐朽的因子,丢掉了拓跋部勇武质朴之长,改革反而导致了民族的柔弱与国家的衰亡。兼而有之者干脆融合二者。谁更有道理,完全取决于话语者对史料运用的逻辑能力。对于历史事件的结果的解释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例如,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其中有一句话: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对此,很多人提出异议,认为这里的“人”仅指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层的“人”,因此也就有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5.注意因果关系分析中的独特性

历史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难以一概依据普遍规律来做判断。具体说来,每一个事件的原因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或不同的人群中,相同的原因不一定产生相同的结果。人口的增加,可能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可能是因为人口的迁移,可能是因为税收政策改革,也可能是因为高产作物的种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高压政策可能引发人的反抗,也可能使人沉默而屈辱地活着;宽松的政治环境可能促进社会的自由、繁荣,也可能因为权力失控而被某些野心家利用而带来分裂动乱。

6.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也须有适当的限度,不能无限地追寻原因的原因

我们通常希望找出事件的终极原因或根本原因,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认识其本质。所谓“终极原因”,可能就是原因的原因,但有一些确实是难以说明它与事件的实际联系。这时我们很容易犯钻牛角尖的错误,纠缠于原因的原因。探讨原因,应当从具体情况出发,依据史实来分析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因素,不必受某种教条的约束,也不可无限度地追溯其根源。

历史因果分析法着眼于揭示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它是一种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熟练运用因果分析法,有利于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束缚,也一定能增强学生钻研历史的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因果关系分析法规律
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做完形填空题,需考虑的逻辑关系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探究刑法的因果关系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糖尿病相关二肽
找规律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