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燕
【摘要】本文以文言文单音节字为切入点,概括总结出“拆字、组词、连句”三步法,帮助薄弱高中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够克服惧怕文言文翻译的心理,帮助他们能够读懂、翻译浅显的文言文。本文立足学生的薄弱点,整理归纳出薄弱高中学生能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翻译步骤,以期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拆字;组词;成句
一般认为,高中文言文翻译,主要有两点:一是“信”“达”“雅”;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信”是指忠于原文、准确翻译、不无故增删。“达”是指语句通顺、没有语病。“雅”则是指句子生动优美、文采飞扬。“雅”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境界。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雅是翻译的最终目标,但若能做到“信”和“达”,应付高考也是绰绰有余的。笔者任教的高中,是E类生源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文言文基础尤为薄弱,满分10分的翻译平均得分通常停留在2分左右,是根本无法到达“雅”的层面的。因此,本文侧重于从“信”和“达”的角度,浅谈薄弱高中学生如何攻克文言文翻译难关。
文言文翻译一直是高考语文重点考察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常常教给学生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还通过海量翻译训练,以期提升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应试能力,但收效却难以达到预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普遍惧怕文言文,从心底里抗拒文言文翻译,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抗拒文言文翻译的心理,是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二是教师虽然进行了针对性训练,但学生文言基础较差,即使掌握了一些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也难以施展,不是语意不清就是无法表达,失分也就成了必然。如何让学生能够基本读懂文本,做到心中有数并顺利下笔,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信心,克服畏難心理
学生文言文翻译不会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害怕文言文翻译,觉得文言文翻译难。在这样一种情绪的指引下,学生的潜能很难发挥,甚至很多时候自己原有的水平也很难发挥出来,所以帮助学生克服抗拒文言文翻译的心理,帮助学生建立文言文翻译的信心,是提高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文言文翻译的自信心呢?
学生认为文言文翻译难、抗拒文言文翻译,那我们就改变学生的这一观念,让文言文翻译看起来不难,简单地说,就是把文言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怎样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最直接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拆字”,所谓“拆字”,就是把整个文言文翻译的句子,拆成单个的字(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致的词组可不必拆开。如,“举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均有这一词组,则不用拆),我们都知道,在古汉语里面,通常都是一个单音节字来表达我们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的意思,比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中的“遣、将、守、关、备、他、盗、出、入”都是单音节词,来表达现代汉语中“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防备、其他、盗贼、出去、进来”这些双音节词的意思。明白了这点之后,那么,所有的文言文翻译都可以由翻译长长的句子变为先翻译单个的字,这就大大分解降低了文言文翻译的难度,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也可以这么“拆字”:
2017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宋书·谢弘微传》: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后汉书·王涣传》: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将一个长长的文言文句子,通过“拆字”,分解成单音节或词组,可以说真的是把文言文翻译“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了,学生从心理上也比较能接受文言文翻译,并且也有信心能拿到文言文翻译的分数,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我们再教以学生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那也能收到和预期相符的结果。
二、教授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一)薄弱高中学生文言文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应届、往届学生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薄弱高中学生文言文翻译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直译一一对应翻译的意识不强。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当然来译句。
2.忽视上下文,造成语意理解错误。
3.重点词语翻译不恰当。
4.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句意不清。
(二)三步法,提高薄弱高中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总结归纳出了“拆字、组词、连句”的文言文翻译“三步法”,事实也证明,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确实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1.拆字。所谓“拆字”,就是以字为单位将文言句子拆成独立的字,固定词组、名词(如表示时、地、人、物等的名词)、专有名词除外,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句子翻译为例:
原句子可以拆为: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句(1)中“贾生”表示人名,“洛阳”表示地名、“年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里均有这个词,不存在翻译之说,所以这些词组都可以不用拆开,其余的则都可以拆成单个的字。同理,句(2)中的“贾生”“诸侯”也都是不必拆开的。
2.组词。所谓“组词”,就是给单独的字组词,注意这一步要区分实词和虚词。实词,则给单独的字组出最常见的词组,这里有两个特别注意事项,首先要特别留意多音字,比如,句(2)中的“数”,有shù和shǔ两个音,那就要给这两个不同的音分别组词;其次是10秒内组不出另外一个意思不同的词组的,直接进入下一个组词,如何快速组出另一个意思完全不同的词组,可以考虑前后兼顾,所谓前后兼顾,就是这个字既可以往前组,也可以往后组,如句(1)中的“短”,可以组“短处”和“长短”。
虚词,则不用组词,暂放一边,最后连句时根据句意需要翻译或者不翻译,如句(1)(2)中的“之”。还是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句子翻译为例:
3.连句。所谓“连句”,就是将词组组合,联系上下文,根据大致句意选用合适的词组并适当增调换,形成一个句子完整(主谓宾齐全),句意清晰的句子。
①组合词组,将全句词组组合。
于是长短(短处)贾生说:洛阳 人,年少初次(当初)学习,专门(专业)想要擅自权力(权利),纷繁混乱诸多事情。
②根据大致句意选用词组,并适当增删调换,联系上下文,形成句子完整(主谓宾齐全),句意清晰的句子。何为“句子完整,句意清晰”就是要交代清楚“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以此来验证翻译出来的句子大意是否正确。
这个句子的评分标准是,“短,诋毁、说坏话;乱,使……混乱;擅权,独揽大权,各1分,大意2分。”联系上文,“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这句,我们知道是一帮人想害贾生,所以,此处的“短”肯定不是“长短”之意。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可以组合出如下几种翻译:
A.于是说贾生的短处说:洛阳人,年少初次学习,专门想要擅自掌握权力(1分),纷繁混乱诸多事情(1分)。 (2分)
文言基础很差甚至零基础的同学,通过拆字、组词,选用词组连句,也能做到这一步,根据评分标准,“擅权”翻译正确,得1分,“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大意正确,得1分,这样整个句子的翻译就能得2分,照此方法,绝对能杜绝文言文翻译0分的情况。
B.于是说贾生的短处说:洛阳人,年少初次学习,专门想要擅自掌握权力(1分),使诸多事情变得纷繁混乱(2分)。 (3分)
稍微有点基础的同学,懂得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能觉察到“乱”为使动用法,应翻译为“使……混乱”,这个采分点正确,又可以多得1分,那么整个句子翻译就可以得3分。那么翻译到这一步,薄弱高中60%以上的同学是能达到这一步的。
C.于是说贾生的坏话说(1分):洛阳人,年少初次学习,专门想要擅自掌握权力(1分),使诸多事情变得纷繁混乱(2分)。 (4分)
语文能力再好一些的同学,能觉察到“短”翻译成“说别人的短处”不妥,应该翻译成“说别人的坏话”更正确,采点正确得1分,这样就可以得4分了。薄弱高中20%左右的同學也是可以达到这一步的。
D.于是说贾生的坏话说(1分):这个洛阳人,年少学问低(1分),专门想要独揽大权(1分),使诸多事情变得纷繁混乱(2分)。 (5分)
这是这个句子满分5分的翻译,平时多注意此方法的训练,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那么满分5分的文言文翻译,对薄弱高中学生来说也不是不可企及的。
……
(此处篇幅有限,不再赘例,所有文言文翻译的句子都可以这么操作)
这样,将一个个将学生看起来很难的文言文句子,拆成单个的字,再组词,而组词,这是小学生都能做的事,大大分解降低了文言文翻译的难度。学生一下子就相对容易接受了,也兴趣大增、信心高涨。同时,连句的步骤,又分为四个不同的梯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步步分析可能得分的点,有层次、循序渐进,而且看起来难度也不大,也更能极大地增强学生文言文翻译的信心和提高学生的得分。
作为高考语文的重点内容,本文总结了学生在此方面学习的短板,并有效提出了学生切实可行的“三步法”翻译文言文,笔者认为值得借鉴和学习。平时学习中,若学生再能注意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字、词、句——古今异义、通假、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多做多练,强化做题方法和步骤,那么学生定能“啃下”文言文翻译这块“硬骨头”。
参考文献:
[1]程敬泉.用“四步五字法”突破文言文翻译的教学建议[J].教学管理与研究,2016(12).
[2]祝珺.高中文言文翻译浅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