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原因探析

2020-02-04 16:05周健颖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周健颖

摘 要:互联网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让高校学生的网络素养逐渐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现阶段,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和网络素养的认知、使用网络的知识与技能和自主约束网络行为的能力等方面,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出于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学生所处的独特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高校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等因素。

关键词:网络素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3.031

高校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当接触和使用互联网时,高校学生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合理、安全、有效地对网络信息进行获取、评价、批判、利用、传播和创新,并联合其它渠道使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个人决策,以协助个人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能力。应对互联网时,高校学生属于特殊群体。网络呈现给学生的是浩瀚无边的多彩世界,而学生求知欲强烈、思维敏捷活跃,但自我管理意识和批判意识尚未成熟,无法抵御网络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高校学生的网络素养及相关教育能否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已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网络素养教育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联系,也是应对信息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1 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1.1 对网络和网络素养的认知

高校学生对互联网的认可程度较高,普遍认为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媒介和信息搜索途径,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生活带来便利。然而学生对网络素养的认知程度较低,但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提升意识。

1.2 使用网络的知识与技能

高校学生普遍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对网络的操作和使用都较熟练。学生能顺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掌握最新软件的应用,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者搜索工具获取专业资源,利用各个网络平台获取所需信息。然而,学生使用网络的渠道较为单一,使用技术处理文本、图像和音频的能力较差,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文献的高级检索、动漫画的制作、回答咨询等活动的学生数较少。

1.3 自主约束网络行为的能力

“低头族”现象在高校学生中出现的频率直线上升,近九成学生认同自己患有手机依赖症,沉迷网络的情况较为常见,并易在同学之间影响蔓延。沉迷网络游戏给学生带来另类自信,让他们借机躲避现实中的困境,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另类的满足和精神寄托;沉迷网络交往或者网络色情让学生的负面行为逐渐无所忌惮,妨碍正常的交流沟通。

1.4 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

高校学生中大多数会围观或评论网络热点问题,认为网络新闻无法全面真实的反映事实,说明大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理性意识。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政府、学校等官方信息持质疑态度,易被小道消息吸引,也易被心怀叵测之人利用,给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此外,学生在互联网中易暴露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难以理性评价网络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另外,學生习惯于网络平台的自动推送,惰性思维随之出现。

1.5 网络安全意识

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包含网络使用安全和网络交往安全两方面。大多数学生经常使用免费杀毒软件,熟悉简单的系统重装、内存清理等技术,也会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另外,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但当权利受到损害时,只有少数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很多学生不具备网络安全意识,给各类非法网站可乘之机;还有学生轻易赶赴异地会网友,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损失。

1.6 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些高校学生已将网络视作第三课堂,能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所需信息,采取个性的自主式、交互式学习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时善于主动下载学习软件并借助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和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网络工具的使用。然而,还有很多大学生无法有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面对海量资源时不知道如何取舍,专业信息检索能力不足,热衷于浏览短平快的娱乐新闻、追剧或者沉迷游戏,较少利用网络阅读严肃新闻或深度报告,更重视互联网的社交功能。

1.7 网络道德规范与法制观念

高校学生网络行为总体呈现较为理性,对网络人肉搜索、网络谣言等对他人带有伤害性的行为具有较高的防范意识和侵权意识,不会轻易参与。然而很多学生的网络言行缺乏自制力,在网上肆意发表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任意谩骂和攻击不喜欢的人或事,对未证实的事件煽风点火。此外,很多学生的也存在网络诚信问题,抄袭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自身的网络作品版权意识不强。

2 原因探析

2.1 复杂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超越时空的界限传播信息,为高校学生展现波澜壮阔的精彩世界。然而,开放程度较高的网络无法保证传播信息的质量,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暴露在不良信息之下。复杂多元的网络环境易生产传播迎合舆论、满足大众需要的信息,也使负面信息传递的更加迅速,给监管机构的管控带来巨大的压力。近年来,自媒体飞速发展,体现了群体文化的大众性和通俗化,易被追求个性的学生所推崇,但自媒体信息的传播缺少了传统媒体的把关,造成信息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网络素养。

2.2 高校学生所处的独特发展阶段

高校学生处于人生中敏感脆弱的特殊发展阶段,他们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渴望独立、社会交往与实现人生目标,对网络信息缺少深加工处理和批判性思维。无法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常常在互联网中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通过网络逃避不如意的现实世界、在网络中肆意发泄负面情绪甚至是对他人的恶意。另外,学生生理虽已成年,但心理年龄仍未成熟,尚未积累足够的社会经验,在网络世界中遇到令自己惬意的人事就易放弃审慎的心态,致自己的网络行为失范。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尚未对互联网世界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虚假而有害的内容。同时国外极具侵略性的多元而复杂的文化渗透也加深了网络的威胁。这些危害的叠加易对一些涉世未深、自我意识尚未发展成熟、心态不平静的高校学生带来较多负面影响,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丧失了自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心态情绪偏激不稳定、放弃学业沉迷网络无法自控,甚至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疾病。

2.4 高校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无法与学生日益强烈的提高自身网络道德及法律规范意识的需求相切合。首先,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建立,相关的教育内容存在于零星的计算机课程和思政课之中,教育缺乏针对性和体系。其次,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且为选修课,授课方式多理论传授少实践体验。再次,高校从事网络素质教育工作的多由计算机课程教师或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担任,较少存在既有高超的网络应用技术又有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且在教育过程中常采用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对学生缺乏合适的人文关怀和谈心谈话技能,让学生的心理与现实世界愈加疏远。

参考文献

[1]廖翼,姚屹浓.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基于文献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6,(01):66-70.

[2]焦晓云.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83-85.

[3]贺芳,邢荣.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初探[J].文教资料,2015,(29):104-106.

[4]方楠.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化育路径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坐标[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3):14-19.

[5]戴丽莉.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培育途径[J].亚太教育,2016,(8):26.

[6]毛茉.郑州市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研究[J].广东蚕业,2018,52(9):149-150.

[7]苏忠钊.新常态视域下福建省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17,(5):128-132.

[8]徐爱平.网络舆论引导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调查研究——以福建省4所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7年,(Z1):43-46.

[9]申琦.网络素养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新闻大学,2014,(5):110-118.

[10]曹长清.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J].科教导刊,2017,(21):1-2.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