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卫娟 陆洋
西街王村的“演员们”将一场别样的秧歌呈现在乡亲眼前。
在济南的“北大门”,一场秧歌狂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66岁的郇志玲,体态轻盈,笑容灿烂,脸上闪耀着庄稼人特有的健康光泽。踏着鼓点,她甩开双臂,欢快地在秧歌队伍里舞着。整个队伍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拥有着相同的律动和节奏。最前方打头伞的“演员”突然做了一个滑稽的动作,惹来围观村民的阵阵笑声。
在济南市商河县西街王村,扭秧歌并非是節日才会出现的盛况,而是日常的娱乐活动。每个周六下午,村民都会自动地聚集到村委大院里,观看村里“文艺队”的表演。村里的人从小就会扭秧歌,不用学,秧歌是他们长在身体里的基因。
鲁西北地区的秧歌全国闻名。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济南市最北端,商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最具代表性的是秧歌文化,商河鼓子秧歌、花鞭鼓舞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能扭一扭”,说的就是商河人对扭秧歌的热爱。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商河人铸就了劳动人民刻苦耐劳、勇敢刚直的性格。人们饱经磨砺而不甘自馁,在这苍凉浩瀚的鲁北平原上,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哭于斯,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商河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孕育于春秋战国,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发展繁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秧歌是乡亲们庆祝丰年、欢度新春的一种民俗活动。它广泛流传在以商河县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陵县、阳信、济阳、临邑、平原、禹城等县市。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商河县978个自然村,就有724个村有鼓子秧歌队。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从村庄到城镇,到处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看到追随围观秧歌表演的人群。在秧歌场里,祖孙三代共舞,屡见不鲜,可见其流传之广,普及之深。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的需求等,村庄里扭秧歌的人不断减少。但对于一个真正生机勃勃的村庄来说,经济发展从来不代表着活力的全部。乡村振兴,也绝不仅仅是产业振兴、经济发展……相比外部力量的给予和拉动,村民自发形成的凝聚力,才是乡村得以持续改变命运的源泉。在西街王村,热闹、红火的秧歌队带给了乡亲们无数快乐。
“家家看秧歌,人人都会舞”是西街王村的真实写照。在西街王村村委驻地的大院子里,聚集着几十上百的村民们。铿锵有力的鼓声和激越昂扬的唢呐骚动着村民们的心,午饭刚过,大家都搬着小板凳来看闹秧歌。
村子里的鼓子秧歌基础厚实,村民们学鼓子秧歌蔚然成风。在诙谐又喜庆的舞步中,是延续了几代人的表达方式。为了加强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村里特邀了县剧团的专家来给乡亲们作指导,每隔一周,村委会的大院子便上演一整台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有三句半、戏剧演唱、通俗歌曲、乐器演奏、广场舞……但要说最受欢迎的,还数每次压轴演出的鼓子秧歌。
如今,作为村民们最喜爱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闹秧歌已然成为乡亲们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大餐和文化图腾。历经几千年文明涤荡的商河,正被鼓子秧歌唤醒。
村民们进行乐器演奏,镇领导和村民围观欣赏。
鼓子秧歌变幻莫测,节奏欢快,是老百姓延续了千年的表达方式。
每个周六下午,西街王村的村民们都会自发聚集在一起看演出。
(新闻线索提供者:王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