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文化的思想精华及其当代价值

2020-02-03 09:34杨倩
关键词:当代价值儒家

杨倩

摘 要:儒家伦理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思想不是单一体现的,而是作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存在着,它是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儒家伦理文化博大精深,其赋含的许多优秀思想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尤其在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需要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正确理解和运用儒家伦理文化的精华,是新时代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实现文化强国的保障,它对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个人素养,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伦理文化;思想精华;当代价值

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我们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小到个人的仁德修养、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的方法……其中孔子论仁智、论教育、论仁德修养等精华一直被后人吟咏;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仁政思想、人格修养中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同样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世代。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文化以其生生不息的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延绵发展,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对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儒家伦理文化的精华

孔子的仁礼思想是儒家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他倡导积极入世,一个人的远大理想就是治国理政,施行仁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加强自身的仁德修养,具备仁德的品质,而达到仁德修养的前提则必须做到“仁爱”。孔子关于仁礼的学说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独特而深刻的,它对人类思想的进步、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借鉴意义,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座思想文化宝库,值得我们深入钻研、细细品味。

(一)仁礼: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论语》中有大量篇幅都在论述仁和礼的问题,其中有57章讲到“仁”,单“仁”字出现了109次,“礼”出现了74次,足可说明其重要性。那到底什么是“仁”,《论语》中有许多不同的回答,有些属于抽象的概念,有的属于具体的言行。如: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在这里,孔子认为推己及人便做到了“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在这句话中“仁”即是“克己复礼”,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就是人们通过自律来修养内心的道德品质,从而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始终。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卫灵公》第十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成为后世遵奉的真理,在这里,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实行仁的一条行为准则,这也是孔子仁礼思想的一个特色。

以上是孔子关于“仁”的一般概念的回答,在《论语》中有关“仁”的讨论还体现在一些具体的言行中,比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学而》第一,《阳货》第十七,出现两次)孔子和儒家歷来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花言巧语,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求真的态度和质朴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子孙后代,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樊迟问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子路》第十三)在这里,孔子认为刚毅、果敢、朴实、谨慎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君子做人首先要刚毅果断,不优柔寡断,其次言行要谨慎,这是对仁的具体的阐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阳货》第十七)这是孔子对“仁”的具体表述,他指出能实行庄重、宽厚、守信、勤敏、慈惠这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这些品德同样作为儒家伦理文化的精华,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和发扬。

(二)教育:孔子伦理思想的主心骨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从教育者的角度谈到了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而且还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出发阐述其学习的态度、方法、目的和意义等,深刻学习领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国家、学校、家庭和个人的教育无疑都是极为重要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学习了知识后就要时常温习和练习,这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孔子认为,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认识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意在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这一段论述表达了孔子重视追求真理、追求精神价值的崇高理想的重要性,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在于做官求政,报效祖国。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这是孔子的教育方针,教育应该不分贫富智愚,受教育者不能分成三六九等。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述而》第七)作为教育者,孔子认为教育者必须首先自己要勤奋学习,获得知识,教书育人应当有不知疲倦的精神,同时还应当自信、充实。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述而》第七)孔子认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启发式教学。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在这里,孔子指出教育者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不难看出,除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外,品质、思想、实践、道德等的教育则是相当重要的。可见,孔子比较重视德育,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三)民本:孟子仁政思想的中枢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是儒家伦理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儒学史上同样竖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思想、民本思想、人格修养中养浩然之气的思想等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尤其是孟子的民本思想蕴含了大量有关治国理政的智慧、哲理和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当今的国家治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孟子主张“爱民”,强调“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尽心章句下》)在这里,孟子认为人民的地位是最高的,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人民高于君主,君主是为人民服务的。孟子的“民贵君轻”学说,不仅是他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他的一个最基本的政治理念。孟子很重视民心、民意,他通过桀纣的例子来说明:“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2](《离娄章句上》)这段话意在说明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民心,那就是按照人民的所“欲”所“恶”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行仁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章句下》)这是古今中外执政实践中的一条真理,再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背离了人民的意愿,最终会走向失败,所以民心所向至关重要。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伦理文化的精髓,成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所遵守的原则和基础,尤其对于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以人为中心”则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最高理念,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对孟子“民本”思想的最好印证。

二、儒家伦理文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伦理文化中的精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它不但没有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反而经过历史的积淀与积累越发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其自身价值日益凸显。

(一)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人格理想、仁德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伦理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指引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之一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换句话说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这在儒家伦理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儒家伦理文化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有关人格理想的表述,说明理想信念无论对于个人和还是国家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论时空,不分国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还谈什么伟大复兴,一个人若没有了理想信念还谈什么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积极倡导“学而忧则士”,指出了个人的理想信念最终目的是要从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是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此外,儒家伦理文化中关于仁德修养的内容论述包括孝悌、忠恕、诚信、正直、励志、坚韧、善待朋友、关心社会等,其中涵盖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这足以证明儒家伦理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持久影响力,更能映射出它的博大精深、无限魅力之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儒家伦理文化之精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把儒家伦理文化真正学好、发扬好,文化自信是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树,儒家伦理文化则是其养分之一,只有根涵养好了,这棵树才会枝繁叶茂,永久不衰。

(二)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典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教育办好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其综合国力也会随之增强。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教育以及作为受教育者应如何学习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尤其是在这个比较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教育问题更应该被重点关注。关于教育的思想在儒家伦理文化中有大量的体现与论述,其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忧则士”等关于学习的方法、态度、目的、意义等教育思想在当今的教育中均有所呈现,使当代教育有章可循。在儒家伦理文化的教育思想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仁德教育”,提倡德教为先,修身为本,他强调道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做人和做事是人一生中最首要的和重要的事情,德教优先于或重于知识传授。周恩来总理曾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就告诫我们学习不是功利性的,学习要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在一起,这种思想与儒家“学而优则士”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如今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方针,就是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从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向注重培養学生的能力、素质转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说明儒家伦理文化中德育为先、修身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仍然被我们国家视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它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三)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发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使人们懂得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由杰出人物、历史人物决定的。这在儒家伦理文化中有多处阐释论述,如“民贵君轻”、“民水君舟”的思想都说明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决定作用。儒家伦理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基础,它为后世历代统治者管理国家、治理社会、对待人民群众提供了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为新时代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源泉和经验总结。儒家伦理文化中孟子的民本思想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一个问题,政权是为谁而存在的?国家是人民的,还是君主私人的?君主是为人民办事的,还是人民为君主服务的?从他的论述来看,孟子主张君主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人民为君主服务。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做到爱民,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仁政实现了,王道也就实现了。那么,如何实现“爱民”这一主张?孟子提出通过“推恩”的方法,就是由近及远、由内及外,将亲情之爱推及全国乃至天下的老百姓,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实际好处。从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可以反观我们当代的政治主张,从“三个代表”中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体现出了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从中国出发,由内到外,把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维护共同利益,其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人民群众。可见,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仅对唯物史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实现良好的政治生态来说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仁德修养、人格理想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思想精华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人格理想是前提,教育是关键,仁德修养是核心,民本是归宿。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应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儒家伦理文化的创新发展

儒家伦理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就要实现从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向现代的价值话语体系转变。要在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土壤中挖掘出滋养当代社会发展的养分,把儒家伦理文化之精华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使之实现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照与反思,又是对儒家伦理文化当代价值实现的创新与探索。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要求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展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涉及到政治意识和理想信念的问题,儒家伦理文化中有关人格理想、仁德修养的论述就表明了一个人要从个人修养做起,推己及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从政,为国效力。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仁礼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内容,在新时代下,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设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理想信念,从宏观角度讲,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我们的远大理想,从微观上看,要把实现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统一起来,树立集体主义意识,要有“我投身事业,事业成就我”的思想觉悟,真正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回归教育初心

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显得比较浮躁、功利,尤其是一些“快”文化的发展,引起了一些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不良风气,这在教育方面也有所显现,不仅有些教育者在教育方法上片面追求业绩,而且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过于急于求成。比如,许多教师过于看重评优、升职称,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教学成绩上,而不注重教学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只要熟背就会顺利通过或拿高分,学生死记硬背已成为一种本领,这些教育、学习方法最后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如果选择就业,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也不会得心应手,如果继续深造,没有养成静心阅读的好习惯,在学术上很难有所成就。这实际上反映出作为教育者应该教什么,受教育者应该怎样学的问题,反观社会有多少学生和教师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们的教育初心,这就首先需要学校教育从对学生的重“占有”到重“存在”的方式转变,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教学要追本溯源,弄清其来龙去脉,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性而不是碎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形成“学习-思考-实践”为一体的学习模式,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而努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类历史和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和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价值的主体和享受者,因此,为人民服务,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自觉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导向。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4]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应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当做自己根本的人生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思想来要求自己,多做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自己的奉献意识。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揭示出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力量,人心向背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是极其重要的,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4]因此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儒家伦理文化之所以能长成一棵古老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永久不衰,是因为其自身有充足的养分,这个养分就是其思想精华,但若想千古常青,则需要世世代代人的呵护,这就要做到立足本土文化,实事求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让中國文化走出过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陈晓芬.论语(《雍也》第六)[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9.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4]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儒家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茶道
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
中国人能否再次成为儒家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