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多次讲话中强调立德树人,可谓把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推至极高的政治地位,对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途径。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可塑性极强的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的道德品质决定了其一生的发展,一代代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德育工作,把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起来,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应运而生,已彰显出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是以中国梦为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延伸、生态文明教育为创新之举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梦是新时代德育思想的总目标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中华儿女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总目标,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增添了新内涵。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中国梦与青年人的理想信念之间的契合点,也正是党的德育工作对于青少年的要求。“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世界的梦,它将国家、民族、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中国与世界緊密地联在一起,它对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内核。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问题,对于青少年德育工作来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德育内容,最终使广大青少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4年8月11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就深刻阐述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而在新时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的行为遵循,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是从小养成的,而且青少年的成长大多时期在学校,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全过程尤为重要,正如现如今各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不仅要将其落实到墙面上,更要将其内化于学生心中,最终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德育思想的重要延伸
德育思想是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的,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是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历代共产党领导人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之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信不立”等一系列催人上进的传统道德观念为我们指明了青少年德育的方向。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新时代德育思想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的,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立德树人之“德”,就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德树人就是要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与新时代的特点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夯实德育思想根基,丰富德育思想内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现如今,各学校所倡导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正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于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有力举措。
(四)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德育思想的创新之举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精准表述。我们国家某些地区原来不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了生态失衡,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更加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新时代的青少年接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十分必要,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在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这样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新时代青少年德育途径探析
(一)社会层面
1.加强舆论宣传
青少年是处在新时代社会大环境之中的人,社会上的舆论、言论、宣传标语、广告对青少年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社会中加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宣传对青少年德育影响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应继续加强在城市、社区、农村显眼位置设置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在公交车、中心广场等公共区域的LED显示屏上进行宣传教育等等。
2.管控好网络环境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科技的更快发展进步,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主要渠道。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的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的信息可以给青少年起到正确的引导,反之负面的、消极的、负能量的信息就可以使青少年陷入迷茫之中,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从国家社会层面,可以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管控好网络上消极负面的信息给青少年思想的误导。
3.加强青少年德育制度建设
制度是保证一项工作顺利运行的前提。而新时代下我国在青少年德育方面的制度还很不完善,青少年的德育只靠学校教育去完成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德育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隐性而非显性的,因此更需要制度甚至法治去保证其实施。《中小学德育指南》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撑,但是还是比较笼统,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性有待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
(二)学校层面
1.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青少年德育的主渠道。尤其是思政课、班会课、道德法治课等德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直接的阵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就是为了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地位、强化思政课的育人效果、突出思政课的育人优势。作为新时代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课前充分挖掘课堂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营造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德育课堂环境,充分发挥课堂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2.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校园、班级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物质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具有直接刺激作用,精神文明氛围对青少年道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校园、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宣传标语在校园显眼位置得到展示;其次做到榜样示范育人,或宣传我们无法接触到的新时代先进榜样,或让身边的榜样现身说法;最后还要做到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要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相协调。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校园、班级精神文明建设,要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中挖掘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元素,从而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班级班风等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从而让这些价值追求在学校蔚然成风。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无疑是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的作用进行了新的定位。青少年学生在学校的德育任务主要靠教师完成,那么作为新时代广大教师应具有如下素质:“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经验、现代化的教育能力、健康的身心、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每个学校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都参差不齐,那么就需要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道德引领、培训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等方式补齐短板,适应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在新时代,尤其是加强思政(品德、道德与法制)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无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顶层设计,此《意见》必将落地生根,厚植于各个学校。
4.加强活动育人实效
学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要深挖这些资源,把它们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活动育人的实效性。这些活动包括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例如学校举办的清明节系列活动,我们要在活动中提炼出清明节所蕴含的祭奠祖先、铭记历史、学会感恩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否则活动虽然举办了,只是流于了形式;还包括学校日常行为活动,例如升国旗活动,我们要教育学生为什么升国旗、升国旗所蕴含的意义等等,只要把这些德育资源从所开展的活动中提炼出来,并对学生教育之,这样活动才能起到真正的育人作用。
(三)家庭层面
1.提高家长道德素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通过日常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家长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道德品质。因此,作为新时代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好孩子的终身老师。
2.创设良好家庭育人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和睦相处、孝亲敬老、邻里团结、具有书香气息的家庭氛围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新时代,仍然有不少农村青少年学生属于“处境不利儿童”,包括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儿童、父母离异儿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养成。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使这些“处境不利儿童”家庭早日脱贫,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倡导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如今,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成才心切,采取了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使他们没有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缺乏自立自强能力。这都是不科学、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养成。
4.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青少年学生就是在生活的情境中成长起来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包含着大教育、大德育,反过来教育也是教学生怎么样去生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把德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渗透德育,实现二者完美结合。
(四)青少年个人层面
1.树立远大理想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六点希望,第一点就是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青少年成长的灯塔,是风向标,是指南针。广大青少年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
2.修养高尚的大德和良好的私德
新时代广大青少年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
3.加强自我教育与提高
青少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也有了自律、自省、自我改错、自我完善与提高的能力。当他们接触到身边好的人和事时,他们就会和自己产生对比心理,从而找到自己身上需要改进的地方,找到自己身上的发光点,从而向他们看齐。这就要求广大青少年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增强自律、自省、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能力,从而达到一种道德自我教育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个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等。
(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青少年德育内容庞杂、德育方式多样、德育途径不一,仅靠学校或者其它单方面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位一体青少年德育体系,只有各部门、各方面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新时代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伴随着伟大的新时代应运而生,伟大时代呼唤伟大思想,伟大思想推动伟大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指导下,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必将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杨 涛: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