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风云,激荡百年。形成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五四精神,展现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精神风范与崇高境界,积淀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复兴途中的精神基因与动力源泉。新时代赓续与传承五四精神,是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之需,是构建民主科学理性社会的强国之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通常比其自身的影响更为深远。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宛如一个巨大的容器,使万千黑暗中彷徨的灵魂找到了内心的归宿。这场以爱国主义为旋律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向前推进的大门,其蕴含的五四精神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超越了它诞生和嵌入的历史,“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化为了激励全党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一、五四精神的意蕴追溯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探寻五四精神的意蕴来源,首先必须了解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五四运动的整体把握,深化对五四精神的实质性理解。
(一)复杂的国际形势促进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当时时代环境下各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国际上,一场鸦片战争败,击碎数千年的“天朝上国”黄粱美梦,使得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逐渐丧失主权地位,成为西方帝国主义肆意欺凌的“羊羔”。而在一战结束后,日本趁西方列强相互争夺无暇东顾之际,企图将清政府租借给战败国德国的山东半岛据为己有,窃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而国内封建军阀袁世凯窃权专政,延续清朝封建统治,强权列强沆瀣一气,加大对人们的剥削与压迫。为获取西方列强的支持,袁世凯北洋政府在面对《巴黎和约》中公然侵犯中国主权的条款,竟无视民族尊严,接收西方列强的不公正条件,并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将不国,民何以堪,这让国民郁积已久的愤怒喷涌而出,爆发了以青年学生为先锋队的大规模爱国主义运动。巴黎和会的失败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二)新文化运动解放国民思想
五四运动前夕,袁世凯为维护自己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满足自己的权欲,打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旗号,鼓吹“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妄想以愚昧落后的道德观念束缚国人的思想。思想得不到解放,便无法获得独立的人格。值此思想翻转颠覆之际,危难时分,中国先进分子及时洞悉袁世凯政府的真实意图,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有为之士,英勇扛起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大旗,发动了一场浩浩汤汤的新文化运动,反击一切束缚国民思想的封建文化和专制制度,“打倒孔家店”、“推翻贞洁牌坊”,以摧枯拉朽之势击碎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普及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积极探求新的革命出路奠定了牢固的思想根基。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人阶级的发展
自戊戌变法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资本主义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1914年到1919年期间,中国资本新设厂矿三百七十九家,每年均有六十三家厂矿成立。究其原因,则在于此时资本帝国主义忙于内部斗争,无暇东顾,减缓了对中国的压迫,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的发展衍生出了工人阶段,而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已达到200万人左右,并且这些工人分布相对集中,多在沿海沿江一代。这些因素为工人阶级集中开展运动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从1912年至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也正是这些斗争使得工人阶级逐渐形成了一支政治力量登上时代舞台。
二、五四精神:爱国精神与进步精神的内在共铸
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创就伟大事业。与五四运动恢弘历史相伴而生的,是在救亡图存的斗争环境中所诞生的、展现中国先进分子崇高精神风貌的五四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它是爱国主义与进步精神的辩证统一,是改革创新与民主科学的内在熔铸,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一)弘扬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是源泉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在几千年的實践积累中,中华民族经过提炼而升华出的对祖国深厚情感和高度责任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民族精神,构筑起了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思想壁垒。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到“苟利国家生死以”,从“一寸丹心图报国”到“捐躯赴国难”,无不体现赤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与祖国同命运的民族精神。成为了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五四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爱国热潮都来得更激烈、更深刻、更持久,其所焕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具有理性”。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主权沦落,国家前途茫然,这些激起了无数爱国人士内心深处所凝结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同时他们将这种大无私的情怀转为一系列斗争。为国家的命运而奔走呼号,为振兴中华而摇旗助威,广大先进分子以崇高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生动的诠释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追求解放,心系祖国的高尚情操。
(二)承续五四精神,民主科学是核心
五四精神的承续,与民主精神的推动是无法分离的,科学与民主一道成为五四精神的核心要义。民主作为一种反对专制主义、封建主义的有效武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后面的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建设的基础。如果说民主是解放思想,反对封建的一面大旗,那么与这面大旗相呼应的便是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科学先进思想。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六条新思想,最后一条便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认为,兴旺科学是近代欧洲超越其他民族的重要方式。“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因此,在发扬民主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发扬科学精神。
(三)爱国主义与进步精神共铸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纪念五四运动,承续五四精神,应将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进步精神有效结合,使其成为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的伟力。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胡适,这些由文化冲突而衍生的“先进中国人”,自主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实现民族复兴的重担。而支撑这一代“先进中国人”前进的精神动力便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科学民主的进步精神。五四精神是由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和科学民主的改革创新精神所共同构建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映射,成为了激励中国一代又一代前进的精神伟力。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理解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的要义,是深刻洞悉五四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强自立,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持续长久。”新时代下,为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与提升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共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亟需赓续与传承五四精神,为弘扬爱国主义奠定历史底蕴,为构建民主科学理性社会提供思想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一)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之需
承续五四精神,是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之需。古往今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如今,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我国也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期,在平稳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同时,祖国统一与社会稳定是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作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份子,应当树立牢固的国家统一意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任何方式的分裂活动,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积极捍卫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国破家亡,国昌家兴”,爱国主义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飞速地提升,国际话语权也日益显著,“中国治理模式”成为世界诸国竞相效仿的对象,获得许多国家的高度认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与五四精神的弘扬者,要长远的眼光,理性的思维,秉承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有机结合,接力五四先驱们未曾完成的伟大事业,自觉自主地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潮流中去。
(二)构建民主科学理性社会的强国之要
一个真正合理的社会,不是由人情、关系、独裁、愚昧所构建,而是用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方式去认知并正确改造社会。五四时期所呼吁的“科学、民主”的五四精神,为中国逐步构建法治社会奠定历史依据,为科学理性思维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根基。崇尚科学提倡民主,是五四精神中所留下的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科学额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弘扬五四精神,一方面要自觉自主的形成科学发展的观念。学习科学知识,把握科学方法,坚持科学理性的实践观。另一方面,要倡导和谐,树立和谐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亦是对当今世界对中国期盼的一种回应。树立和谐发展的世界观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增进交流,加强合作,促进各族各国命运共存的和谐发展,让地球真正的成为地球村。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精炼表达,是中国人一代又一代追逐的光明前景。弘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伟力。爱国主义是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它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的昌盛不是固步自封、愚昧无知,而是在科学民主的思潮下,锐意进取,积极创新。实现民族复兴,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与提高治理能力与作风素质,凝聚价值共识、保持党的纯洁,依靠深厚坚实的中国精神强基固本,依靠共同认可的中国价值凝魂聚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民族觉醒与团结,保持战略定力与清醒,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在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际,也要善于把握时代条件与战略机遇,积极拓展国家战略空间,增强综合国力,掌控发展先机。
(吴清华: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