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维君
摘 要:掌握海外民众获取中国信息的数量与分布,是开展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关键一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期直观了解美国大学生获取中国信息的真实情况,为之后文化影响研究进行铺垫。结果表明,美国大学生获取中国信息意愿较高,但深受美国媒体影响;消费类信息未被美国大学生广泛接受,中國并未给美国大学生留下竞争对手印象。
关键词:对外传播;信息获取;内容使用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1-0087-02
一、引 言
目前,中国逐步意识到文化影响力对国家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但在对外传播的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外部环境中,西方媒体一直利用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选择性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为文化走出去设立屏障;内部环境中,中国文化仍保持“宣传”而非“交流”的传播方式,“文化‘走出去还只是简单的‘送出去”[1],且只注重宣传形式与输出,忽视内容质量与接受程度,中国文化只是“走出去”却未“走进去”。
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五所大学共计731名在校大学生关于中国信息获取情况的调查,以期对海外民众获取中国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发现
笔者于2018年2月至12月期间以纸质问卷随机抽样的形式,共向731名美国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72份。调查对象包括罗格斯大学、康奈尔大学、密苏里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华盛顿大学的学生。设计题目为“你经常获取的有关中国的信息包括哪些”。选项指标参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文化产品指标[2],设计十个选项:流行娱乐、体育赛事、时尚美妆、传统文化、科技网络、经济贸易、旅游地理、社会环保、政治外交、军事。
样本中男性占43.7%,女性占56.3%;年龄分布在17~36岁,众数21岁(179人),本科394人(68.9%)、硕士147人(25.7%)、博士及以上31人(5.4%),数据进行累积计算,获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数据中信息选择比率进行划分,可以将美国大学生对中国信息获取级别划分四级:高获取量信息(≥50%)、中高获取量信息(≥33.3%)、中低获取量信息(≥25%)和低获取量信息(<20%),分析获得以下结论。
(一)美国大学生对中国信息获取深受西方媒体的影响
超过一半的美国大学生经常获取关于中国的政治外交和科技/互联网信息,经济贸易类信息被获取量近一半,调查结果与贸易摩擦特点非常吻合,说明西方媒体所报道的国际热点事件深刻影响着美国大学生获取中国信息。由此看出,西方媒体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对中国信息传播起到明显的“守门人”作用,这阻碍了中国提升对外传播效果的步伐。
[HJ1.50mm](二)美国学生较为渴望了解中国真实情况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生会经常获取关于中国社会环境与旅游地理类的信息,美国大学生对了解中国真实情况有较高的期望。一方面,说明美国大学生对中国众多的自然景观与文化瑰宝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宣传一直是对外传播的工作重点,这有效地提升了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的热情,增加了展示中国形象的机会。
(三)中国消费类信息尚未被美国大学生广泛接受
虽然从2013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文化商品输入国[3],但实际上大多以低端和代加工产品为主,代表“中国文化”的消费产品并不多。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不足当年中国海外进口影片票房的六分之一。数据显示,少于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生会选择经常获取关于中国的消费性文化信息,相较于日韩文化获得美国大学生的广泛认可,中国在内容生产与宣传推广能力上仍存在着巨大不足。
(四)中国并没有以“竞争对手”的形象进行呈现
仅有不足20%的美国大学生会经常获取关于中国军事以及体育赛事的信息,这两类信息同属于“竞争对抗类信息”。美国本土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橄榄球、棒球、篮球和冰球)并非中国优势体育项目,因而中国体育在美国大学生中影响程度很低;而美国的军事行动涉及国家数量众多,媒体报道与中国关联程度相对较低。虽然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媒体一直希望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对美国具有威胁的竞争对手,但较低的对抗性信息获取量说明,美国大学生并未将中美作为相互对抗的对手。
三、中国对外信息输出的策略探讨
(一)利用国际热点事件,提升中国正面形象
虽然在以往的对外传播中,一直将中外传播领域作为相互对立舆论场,且外媒拥有明显的控制权,使得中国声音很难被倾听。但实际上,海外舆论并非是一个统一的舆论场,各方观点同时发声,海外媒体与民众的高度关注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国家形象的机会。因此,在中国信息的对外输出过程中不应该将涉及中国的热点事件都视为负面情况,而应该利用每次聚焦中国的机会,应对质疑表明态度;同时充分利用中国目前快速发展的优势,在海外民众心目中树立一个有实力、敢担当的正面国际形象,提升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二)利用自然历史资源,进一步打造展示中国平台
美国大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社会环境的关注程度较高,这说明了中国的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对美国大学生依然有着较高的吸引力。但目前海外民众对中国真实生活的了解程度仍然不足,原因主要是对外宣传中缺乏内容使用指导。因此,应充分利用宣传优势与海外民众的好奇心,针对海外民众的接受习惯,提供完整的旅游文化产品的消费使用指导,吸引民众参与并融入实际文化生活中,在了解中国的同时,能真切感受中国生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三)增加消费类信息输出,降低减少刻板化宣传内容
消费类文化信息最大的优势在于接受门槛相对较低,这种优势在跨文化传播中尤为明显。受众更愿意主动去获取并使用消费类的信息,意义也在消费过程中被接受。中国对外传播常以“形象化”宣传为主导,而娱乐性、消费性内容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应减少刻板化的形象宣传,增进娱乐通俗类等消费信息,提供充分的商业文化输出能力,让海外民众对中国的文化产品有机会和意愿去消费,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形象。
(四)把握海外民众对中国的“非对抗”认知,增强“求合作共发展”大国形象
美国大学生对中国“竞争对抗性”信息获取量较低,反映出了西方媒体恶意抹黑中国、打造“中国威胁论”的手段收效胜微,中国仍维持自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形象。把握友善形象,争取更大认同,是保证中国有效抵抗美国施压、维护两国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机会。因此,在未来的对外传播建设中,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向海外民众传达中国力求合作共赢的态度,继续保持自身友善合作的大国形象,切实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赵丽涛.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76-77.
[2] 关世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45-247.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报告[S].
[责任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