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2020-02-03 09:45魏兵
求知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培育价值观

魏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强调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明确指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要求。因此如何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高校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高校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而塑造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则需要构建强有力的话语体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深沉的发展动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最终追求的是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因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经过28年的艰辛历程,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和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转折。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仅仅是物质力量、军事力量的提高,更是价值观的强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性和吸引力的增强。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文化力量。而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思考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意义重大。

2.是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强大,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构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和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而构建中国强有力的话语权,前提就是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这明确强调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是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一代一起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权,塑造青年一代的价值诉求、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更是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竞争力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

二、高校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峻挑战

1.多种观念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活跃,出现了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领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时之间,各种思潮、各种观点,以学术讨论的名义大行其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泛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校园贷风行、盲目追求物质化享受等,甚至轻信网络上的不实言论,轻而易举被“普世价值”所俘获,反而解构和质疑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仅是夯实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更是应对国外意识形态挑战的有效举措。

2.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一代”,具有相当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和水平。但由于缺乏敏锐的政治鉴别力,缺乏较强的理性分析能力,面对大量涌现的碎片化信息,容易偏听偏信,先入为主。尤其是网上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言论,对大学生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近些年,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 “利用争议事件,占据议题焦点”“强化主观判断,否定历史事实”, 以“反思现有历史”“还原真实历史”的名义,虚无国史、党史,虚无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和发展观。而当代大学生对抹黑英雄人物等行为以及背后否定中国人集体信仰的用意,认识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甚至有学生怀疑雷锋等英雄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人物,等等,不一而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了人们的政治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严重影响,更影响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3.教师群体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以师为范。教师传道,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肩重担,责任重大。然而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理论水平不够扎实、道德情操有待提升、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比较低、仁爱之心不够等问题,甚至部分教师打着“教学改革”的旗号,让学生讲课,实则为自己减负等。这些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课”,难以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金课”。

三、高校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1.构建立体化培育模式。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学校要构建一套由上而下的培育体系,建立以党委领导的,各学院共同参与的培育格局,注重工作的互联互通和协调联动,在育人中将教学、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整合各方资源、推进深度融合,促进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形成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学校的通盘规划。高校要把握好国家的政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培育方案和计划。尤其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学生工作,调整管理方式及相关制度安排,增强青年学生对实践平台的认可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动校园实践,增强实践的参与性、法治性、合作性、创造性、专业性及互助性。

2.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深钻细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服膺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寓政治性与学术性于一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文学的语言、史学的厚度、哲学的高度,又要有社会学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专业等,成为集多种学识于一体的“一专多能”型教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科学的素质和精神,注重日常生活中各类知识的学习,注重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关联,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彰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在授课过程中“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讲授和解读过程中,注重“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性,注重挖掘职业技术院校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进行阐发,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时,更要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

3.强化实践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实践课和社会实践的作用。职业技术院校的实践课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实践课的作用,在实践课中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或情景剧、或话剧、或小品或演讲等),或者设置不同的任务点(专题调研、专题论文撰写、或采访知名校友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认识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在暑期实践中,充分调动学校各个社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去。学校社团活动应至少安排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或担任领队,或参与计划安排,使得暑期实践活动更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單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素娟

猜你喜欢
理论课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