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维民 宫东真
摘要:我国进入新时代,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目前政府治理转型推进和国外技术限制趋紧,分析了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政府治理转型和对外技术依赖程度的调节作用。运用上市公司2000—2018年数据,发现随着技术创新数量的增加,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治理转型程度越高,技术创新质量越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越低,技术创新质量越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利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汽车与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其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大,亟需技术创新质量的增强。
关键词:技术创新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治理转型;技术依赖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0)01-0017-11
一、引言
2019年10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9》,该报告指出我国2018年专利申请量位列世界首位,但在局部领域我国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我国进行技术创新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令人担忧,目前我国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是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方面,而技术创新无疑是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最重要手段[2-3]。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4],我国创新驱动效果欠佳,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年均增长率为负值[5]。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外环境一直都经历着巨大变革,对创新驱动均产生一定影响。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社会处于不断转型之中,尤其是治理转型过程对我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影响深远。众所周知,我国政府治理理念不断变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在不断调整,治理方式由行政型治理向市场型治理不断转变,这对创新驱动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国外环境方面,一直以来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经历数十年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同时也面临继续发展的瓶颈,面对国外技术限制趋紧,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对创新质量促进企业效率提高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分析了国内环境的治理转型过程和国外环境的对外技术依赖,使用治理转型衡量治理方式的变化过程,使用对外贸易或者技术依赖衡量我国通过贸易或者技术引进等途径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的变化,用专利数量和质量来分别衡量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分析当治理转型或者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不同时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重点从不同方面构建多种指标衡量治理转型和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考虑到目前企业专利规模的增加[6-7],分析了技术创新质量对于企业效率影响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了治理转型和对外技术引进依赖等因素的调节作用,最后分析了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质量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考虑到目前各种创新激励下企业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数量的现实,在技术创新数量不断增加情况下衡量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第二、研究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政府治理转型和对外技术依赖的调节作用。第三、分析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为不同行业创新政策激励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切入视角
目前关于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数量方面,对于技术创新质量方面关注较少。例如熊彼特[8]最早在《經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关于技术创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国内外研究比较广泛,比如微观层面,Crepon[9]发现法国制造业企业专利数量显著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宏观层面,赵彦云等[10]研究发现专利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尤其发明专利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大量研究分析专利数量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方面的影响[11]。但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数量方面,对于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还不太广泛。专利质量是反映专利技术水平、研究深度和应用价值的综合指标[12],专利质量可以作为技术创新质量的衡量指标。近些年对专利质量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专利质量的概念、衡量方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13-15],部分研究关注某些政策措施对专利质量的实施效果[6-7],而关于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的研究较少。董会忠等[16]认为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环境规制门槛效应。袁航等[17]认为我国创新质量与数量的不协调限制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度。蔡绍洪等[18]认为我国当前创新质量较低,其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研究如何使技术创新质量更好地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政府治理转型的调节作用相关研究比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政府补贴、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业创新的激励绩效等方面,关于治理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作用的影响有关研究较少。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有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19]。江轩宇[20]认为政府放权有助于国有企业创新,而肖文等[21]认为政府的直接和间接支持并不利于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对于政府补贴角度,杨洋等[22]认为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国有企业。而毛其淋等[23]认为政府补贴存在一定的适度区间,财政支出对区域创新的激励存在最优规模。白旭云等[24]认为税收优惠促进了高质量创新,而税收补贴抑制了高质量产出。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专利数量激增,却对技术创新质量效果不显著,甚至出现抑制的作用[6-7]。我国一直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之中,治理模式也由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变,我国进入新时代,我们追求创新驱动和经济高质量增长,治理转型是否有助于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杜龙政[25]研究环境规制和治理转型对工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发现治理转型可以加快环境规制拐点的到来和波特假说的实现。
关于对外技术依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技术依赖的衡量方式、影响因素等,而对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对外技术依赖的调节作用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技术引进不利于创新数量增加,自主创新是提高技术创新质量的基石[26]。正确对待我国对外技术依赖问题影响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我国通过学习其他国家技术来提高自身科技水平的做法具有一定合理性,这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较高的创新成本[27]、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等因素分不开[28]。因此发展初期我国经历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阶段[29]。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科技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此时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过高可能会抑制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而且一些核心技术无法从其他国家购买,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质量[30]。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科技水平也获得巨大提高,那么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赖对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影响如何,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政府治理转型和对外技术依赖的调节作用,相关研究不太广泛。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本文选取国内环境因素中的治理转型和国外环境因素中的对外技术依赖。一方面,本文认为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对我国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对企业创新实施效果影响巨大。另一方面,虽然过去我国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但面对目前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和我国不断提高的科技水平,我们更应该反思对外技术依赖对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影响。
三、理论假说与模型设计
(一)理论假说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特提出以下假说:
1. 随着技术创新数量的增加,技术创新质量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提高需要技术创新不断积累,随着技术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在技术创新初期,技术创新数量对技术进步和企业效率的影响比较大,在技术创新达到一定规模后,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较低的技术创新质量在企业进行技术累积过程中越来越限制了企业效率的提升。我国目前技术创新数量不断激增,但是社会各界对于我国整体创新水平存在诸多争议,技术创新质量不甚理想,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未取得明显提升。这不禁令人深思,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究竟如何,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又如何。作为世界第一专利大国,技术创新水平却在很多方面和其他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提升技术创新质量迫在眉睫。
2. 治理转型程度越高,技术创新质量越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治理转型程度越高,当经济型治理为主要治理方式时,要素流动更加广泛,市场相对比较完善,技术创新成果更能方便快捷地被交易和传播,技术创新对生产力就能更快地发挥作用,技术创新更能真正作用于实践。治理转型程度越高,市场化程度越发达,高质量技术创新越容易被识别,技术转化过程也会更加便利,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技术交流更加高效便捷,企业生产效率也相应比较高。治理转型是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现实诉求,治理方式的变革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在科技创新方面,治理转型程度的提升势必也会不断促进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的实现。
3. 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越低,我国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越重要。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越低,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越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越弱,高质量技术创新越容易产生,也更容易运用于实践并发挥作用。越依赖对外贸易或技术引进,技术创新质量越不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越抑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相反,如果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越低,国内市场相对越发达,技术创新质量越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我国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期,我们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其他国家先进技术经验的过程,但我国也需要不断摆脱对国外技术依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争取我国的科技话语权。
(二)模型设计
关于技术创新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变化的回归模型:
首先研究在技术创新数量不断增加时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是否越来越显著。考虑到上市公司数据是非平衡面板数据,所以本文未使用门槛回归模型。
分析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政府治理转型和对外技术依赖的调节作用:
ALit表示各种外部环境因素,L=1、2、3、4、5分别对应治理转型指数、市场化程度、进口率、出口率、技术引进依赖对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作用,令其分别为模型1-5。模型1和模型2检验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政府治理转型的调节作用,而模型3-5衡量对外技术依赖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ui为个体固定效应,并考虑滞后影响,加入滞后一期技术創新质量指标。
在上述所有模型中,我们根据β1的符号来判断调节效应,比如在回归模型(1)中,若β1、β2均大于0,则说明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技术创新数量越大,技术创新质量越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三)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使用了A股上市公司数据,由Wind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等得到上市公司2000—2018年3 600余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剔除了金融业、房地产等虚拟经济行业和ST股数据①,市场化数据来自《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31],其他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四)指标介绍
治理转型。本文分别参考杜龙政等[25]和王小鲁、樊纲等[31]建立两种指标来衡量治理转型程度,第一种方法是用各地区私营企业、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和与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治理转型的指标GT1,GT1越小说明政府治理以行政型治理为主,GT1越大说明政府治理以经济型治理为主。王小鲁、樊纲等[31]建立了市场化指数报告,其中包括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分指标。本文认为市场从无到有以及进一步完善,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市场化过程反映了政府治理转型的过程。市场化程度越低,说明政府治理以行政型治理为主,否则以经济型治理为主,作为衡量治理转型的另一个指标GT2。
对外技术依赖。本文用进口率、出口率和技术引进依赖度来衡量对外技术依赖程度,其中出口率、进口率分别是各地区每年的出口额、进口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对外贸易依赖程度反映了我国通过对外贸易引进技术的程度。技术引进依赖度[30]是各地区技术引进费用与技术引进费用和RD经费之和的比重,反映对外技术引进依赖的程度。
企业技术创新衡量方法。专利类型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其创新性依次降低。对于技术创新数量有很多种衡量方式,本文用企业每年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来衡量。对技术创新质量的衡量分为单个专利层面、企业层面、宏观层面[13]。本文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质量,一般来说发明专利创新性比较高,审核条件比较严格,企业申请专利时会根据其创新性、技术含量等因素来决定申报何种专利。如果创新性比较强,那么公司会倾向于申请发明专利,所以一个企业一年内所有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可以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一个企业一年内所有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越高,企业技术创新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计算微观层面即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共有三类方法:参数方法、非参数方法和半参数方法(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包括OP和LP两种方法,且后者更优)。鲁晓东等分别运用了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OP法和LP法测算了中国工业企业1999—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32],综合对比之后,发现半参数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内生性和样本选择问题。本文使用最优的LP方法,根据主营业务收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员工人数、固定资产等数据计算得到,稳健性检验用OP法计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验证。
具体所有指标介绍见表1,其统计性描述见表2。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础回归结果
考虑到现实中随着国家鼓励创新驱动和政府实施大量创新激励政策,企业不断增加申请专利数量以获得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来加快自身发展。本文首先研究在技术创新数量不断增加过程中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生产效率作用是否有变化。如表3所示,在不同的模型下都验证了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创新质量越来越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创新质量和技术创新质量与数量交互项的系数均显著大于零,说明随着创新数量增加和创新规模的扩张,技术创新质量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在加快技术创新激励过程中,更应该关注技术创新的现实价值,研究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强国。
接下来我们分析了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政府治理转型的调节作用,并考虑了技术创新的滞后影响,以制定相应政策来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表4所示,和上文提到的识别方法类似,并考虑到滞后影响,我们发现治理转型程度越高,技术创新质量越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也和我国正在实施的市场化转型和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不谋而合。在治理转型程度较高的地区,市场和政府职能配合得比较好,各种要素可以快速流通,各种资源可以合理便捷地运用在生产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越高,质量较好的技术创新更容易被识别,也更容易被企业加以利用,更具创新性的想法或蓝图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在实践中发挥作用。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质量项在治理转型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中不显著,证明治理转型的调节效应比较强,若不受治理转型调节影响,技术创新质量直接对企业生产效率影响微弱,后文稳健性结果类似。
最后我们主要通过出口率、进口率和对外技术依赖度等来衡量我国对国外技术引进依赖程度对技术创新质量发挥作用的影响(见表5)。结果显示:首先,对外技术引进依赖抑制了技術创新质量对企业效率的作用,当一个地区对国外技术引进依赖程度比较低时,企业更倾向于进行自主创新,技术创新质量较高的企业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技术创新更容易运用于实践,对生产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其次,进口率越低,技术创新质量越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如果我国对外国产品或者服务的依赖性较低,尤其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我们都依靠国内企业生产和提供,那会促进拥有高质量技术创新的企业发挥他们自身优势,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再次,出口率较高也抑制了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如果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多服务于国内市场,技术创新更能在国内不同企业之间发挥作用,促进企业之间技术相互交流。而且我国出口产品中技术附加值比较低,也抑制了我国技术创新质量的提高。所以无论国外技术或贸易环境如何,我国都要减弱对国外技术依赖,加强自主创新,对于技术落后领域增加人力物力投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不被国外技术公司掣肘,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技术的进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补齐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尽快减弱甚至摆脱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依赖,加快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二)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部分,本文运用温莎处理方法来减弱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由基础回归结果LP法计算得到的tfp替换成OP法计算得到的tfp_op。前文OP方法会因为企业资本性支出为零而浪费大量的数据,但是其作为一种检验数据未尝不可。考虑滞后效应的存在,利用能很好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广义矩估计GMM方法,来分别检验在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政府治理转型和对外技术依赖的调节效应。由于本文基础回归结果第一部分只为验证随着技术创新数量不断增加,技术创新质量对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技术创新质量应给予越来越重要的关注。而本文重点是分析在技术创新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政府治理转型和对外技术依赖的调节作用,并考虑篇幅限制,本文稳健性检验只给出了对于后者的分析。对于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进行分析(见表6)。考虑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滞后影响,其结果和上文初始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治理转型程度越高,技术创新质量越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越低,技术创新质量越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三)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不同行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有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对技术依赖比较强,技术创新对于改善生产效率具有关键作用,而有些行业如服务业可能对技术创新的依赖度较低,主要依靠管理质量、服务创新等其他因素改善生产效率,本文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异质性检验。
表7展示了不同行业的企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技术创新质量和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系数。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行业的异质性比较大,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软件与服务、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媒体Ⅱ等行业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大,其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质量却基本上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质量是迫切需要加强的。一方面这些行业的企业普遍技术创新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如果他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之后,会带来企业效率的大幅提升。而其他一些行业可能本身企业效率比較高,或者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不如管理质量、服务水平等其他因素作用显著。对于不同行业进行针对化发展战略制定,不仅有利于企业高效快速发展,更有利于国家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对于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强技术创新质量,增强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五、结论和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质量激励,完善创新机制设计,促进技术创新质量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单位等都在技术创新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技术创新数量也不断激增,但我们在技术创新质量在某些方面还是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这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阻碍,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掣肘,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也具有抑制作用。所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突破各项技术难关,努力实现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政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应该更加注重创新质量方面的测度,改良创新激励制度,完善创新驱动机制设计,引领企业进行高质量创新,真正发挥自主创新对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带动作用和对社会进步和人民福利的促进作用。企业进行创新过程更应该考虑现实价值,考虑对生产实践过程的改进作用。
(二)加快政府治理转型,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转型程度越高,技术创新质量越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府要进一步改善自身职能,加快实现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全社会创新投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市场可以内部解决的问题政府尽量避免干预,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政府创新治理的手段应该遵循经济运行规律和创新发展规律,对企业创新激励要做好机制设计,确保全社会创新资源投入可以产生最大价值。协调好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在创新驱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做好创新发展顶层设计,促进技术创新整体发展,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改进技术创新转化渠道,促进各项创新技术良好地运用于实践,对生产活动更好发挥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制度环境,破除企业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减弱对外技术依赖,转变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外技术引进依赖不利于我国技术创新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对外贸易方面我们一直集中在技术附加值比较低的领域和行业,这对于我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具有阻碍作用,我们应该转变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将过去以低端产品出口为主转换为高技术附加值产品为主,并且我国应该重视国内市场,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制度,创新资本投入具有统筹规划,不同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质量,使技术创造应用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实践活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为提升我国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对于企业缺少激励进行创新发展的领域,政府也应该担负创新发展重担,确保基础科学领域创新发展。
(四)新时代加强技术创新质量,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对不同行业进行差异政策激励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实力不断进步,但是在一些领域我国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逆全球化和国际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强自主研发,提升我国整体技术创新质量。在核心技术突破方面,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组织应该加强紧密合作,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相结合。在一些重点领域我们要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质量,比如像5G网络等,注重我国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科技话语权,尤其在未来一些重要的核心科技方面。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汽车与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生产效率较低,亟需技术创新质量的增强。对于过去我国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我们要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各国面前拥有自己的科技影响力。而对于新兴的朝阳行业,对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我们更应该抓住时代机遇,争取技术创新方面拥有领先地位,这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实力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①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由于没有具体的生产过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意义不大。ST股是指被特殊处理的股票,一般存在经营等各种问题,随时存在退市的风险,所以本文也予以剔除。
②中央国有企业=1,地方国有企业=2,集体企业=3,公众企业=4,民营企业=5,中外合资企业=6,外资企业=7。
③Arellano-Bond检验原假设是模型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本文只报告了AR(2)检验结果,Sargan检验原假设是工具变量均有效。
④由于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本期技术创新质量相比滞后一期占主要比重,而且为保证统一性,本表只计算了本期技术创新质量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
参考文献:
[1]叶纯青.中兴事件再现“缺芯”难题[J].金融科技时代,2018(5):93.
[2]何兴邦.技术创新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省级面板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9(10):24-58.
[3]Feder,Christophe. The effect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s on productivit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8(1):186-193.
[4]Aghion P,Howit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 Econometrica,1992,60(2):323.
[5]王海兵,杨蕙馨.创新驱动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6,15(4):1351-1386.
[6]张杰,郑文平.创新追赶战略抑制了中国专利质量么?[J].经济研究,2018(5):28-41.
[7]龙小宁,王俊.中国专利激增的动因及其质量效应[J].世界经济,2015(6):115-142.
[8]Joseph Alois Schumpet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11.
[9]Crepon B,Duguet E, Mairess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an economic analysis at firm level [J]. Economic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8,7(2):115-158.
[10]赵彦云,刘思明.中国专利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1988—2008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4):34-81.
[11]张杰,高德步,夏胤磊.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16(1):83-98.
[12]樊霞,任畅翔.“985工程”高校产学研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6):3-10.
[13]万小丽,朱雪忠.国际视野下专利质量指标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情报杂志,2009,28(7):49-54.
[14]朱雪忠.辩证看待中国专利的数量与质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4):435-441.
[15]朱雪忠,万小丽.竞争力视角下的专利质量界定[J].知识产权,2009(4)):11-18.
[16]董会忠,刘帅,刘明睿,唐磊.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环境规制的动态门槛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6):43-50.
[17]袁航,茶洪旺,郑婷婷.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互动关系研究——基于PVAR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9(2):78-85.
[18]蔡绍洪,俞立平.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企业效益——来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J].中国软科学,2017(5):30-37.
[19]Bekhet H A ,Latif N W A .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institution quality on Malaysia's sustainable growth: Evidence from a dynamic relationship[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18(8):27-40.
[20]江轩宇.政府放权与国有企业创新——基于地方国企金字塔结构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月刊),2016(9):120-135.
[21]肖文,林高榜.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月刊),2014(4):71-80.
[22]杨洋,魏江,罗来军.谁在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节效应[J].管理世界(月刊),2015(1):75-188.
[23]毛其淋,许家云.政府补贴对企业新产品创新的影响——基于不同强度“适度区间”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6):94-107.
[24]白旭云,王砚羽,苏欣.研发补贴还是税收激励——政府干预对企业创新绩效和创新质量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9:40(6):9-18.
[25]杜龙政,赵云辉,陶克涛,林伟芬.环境规制、治理转型对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复合效应——基于中国工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9(10):106-120.
[26]Yu L ,Li H ,Wang Z ,et al. Technology imports and self-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novation qua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9(3):44-52.
[27]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月刊),2007(11):5-13.
[28]李盾.自主创新战略下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的現状、成因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9(9):26-30.
[29]郭铁成,张赤东.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究竟是多少?——基于全球化视角的测算[J].中国软科学,2012(2):35-41.
[30]马虎兆,唐家龙,李春成.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及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9):1-4.
[31]王小鲁,樊纲,胡李鹏.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32]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012,11(2):541-588.
责任编辑:武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