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桂岚
石琴(右一)在会诊中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整天忙忙碌碌,往返于诊室、病房、手术室之间,满脑子装着患者的事,她说话时常透露着一份儒雅平和,脸上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让人印象深刻。从兢兢业业的住院医师到独当一面的主任医师,她的成长迅速且扎实。漫漫求索的从医之路,始终不忘“为病患谋健康”的初心,她就是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四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石琴。2020 年11 月,石琴被授予“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谈及当初为什么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时,石琴介绍说,当年填报志愿时,原想报服装设计或建筑设计,但分别被父亲和哥哥以没有太大前景和辛苦为由反对,最终还是顺承父亲所愿,报了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这段与医学的不解之缘也就结下了。
攻读临床医学系基础学科时,因其并非兴趣所在,加之书中内容枯燥,石琴没有在读书这块投入太多时间与精力,直到实习后,才彻底转变了想法。
“实习后我面对的不再是课本,而是生命,这是无比可贵、需要我们敬畏的东西。”正因如此,石琴在实习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这既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的操作与培养。这个过程充满了荆棘与坎坷,有付出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她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只有学精学透、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帮助。
2000 年,石琴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走进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开始了救死扶伤的行医生涯。2006年,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开始在专科里分亚专科,将呼吸道疾病细分为结合科、呼吸科、肿瘤科、胸外科四大块,而石琴当时上级科主任的发展方向为肿瘤科,她也因此随其选择了肿瘤科。
弹指一瞬间,石琴已经从事呼吸内科诊疗工作20 年,尤其在肺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她曾先后参加全国各项大中型肿瘤会议,学习并吸取当前最先进的肿瘤诊疗常规、肿瘤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知识,并很好地实践及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使癌症患者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2007 年,石琴关于“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蛋白指纹图谱特性初步研究”的课题获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课题资助立项。
关于肿瘤的产生过程,石琴向我们科普道,人的体内正常都是有癌细胞的。正常情况下,体内癌细胞会被人体的免疫细胞杀灭,这种免疫细胞存在在人体血液系统中。如果人体的免疫功能比较强大,就可以把癌细胞杀死。但是例如说生活不规律,经常地熬夜,又或者饮食习惯不好,没有经常锻炼身体;再如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会造成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就不能及时地把变异的细胞,也就是俗称的癌细胞杀死,这个时候癌细胞会不断繁殖,形成肿块,达到肿瘤。
从2003 年的非典到甲型H1N1 流感、H7N9 禽流感等,福州肺科医院作为福建省急性烈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定点收治单位,一直都是抗疫的定点医疗机构,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亦是如此。石琴主动请缨作为首批救治主力,于1 月22 日毅然决然踏进负压病房,作为“领头羊”组织梯队成员迅速投入战斗。同时,她自告奋勇到发热门诊一线值班,厚厚的防护服和护目镜里面洒下的不仅是汗水,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作为福州肺科医院第四党支部的一名党员,石琴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挺身在前,勇挑重担。“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将继续奋战在防抗疫情一线,誓要筑牢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后防线”。
石琴在隔离病房中查诊
被问到此次疫情是否影响到原先的肿瘤患者时,石琴的回答是肯定的。“为了抗击疫情,医院执行‘只出不进’(只出院不收入院)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清空负压病房楼和1 号楼,全部病房用于收治确诊或疑似病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不同的管理:病情稳定的患者,我们会建议其在家休养,定期来医院检查;而被医生诊断为肿瘤进展快速或药物副作用严重影响生命的这部分患者,必须来院就诊,接受治疗。”
针对住院的肿瘤患者的预防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石琴表示,这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双方联动。从医护人员角度,需严格遵守医院防控工作手册,严格把控收治患者,防止患者聚集;从自身角度,要加强个人防护,同时也要督促患者做好防护,在住院前要准备好充足的口罩;从患者角度,在医院就诊期间,要主动接受体温检测,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防控制度。另外,应具备防病意识,住院前要向医生如实详细地汇报流行病学史,报告来源地,有无发热、咳嗽等病史。
在石琴看来,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非常重要,它可以及时控制疫情蔓延,确定病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疫情发展。但流行病学调查较复杂,可能要涉及多个区域的联合调查,以及大量人员的参与和大量标本的采集。按照国家规定,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应在24 小时内进行,需要调查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各单位有效配合,以迅速整合各类信息。对此,她建议国家应在这块投入更多的精力。“只要做到医患双管齐下,强力执行,狠抓落实,最终一定能够达到‘医患零感染’的目标,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石琴自信地说。
在这场没有销烟的战斗中,她是默默奉献的巾帼英雄,是仁心仁术、无畏无惧的肿瘤科女医生。投身医学,是投身救死扶伤的事业,时代赋予的责任,她一刻也不曾忘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虽有所缓解,但形势依旧严峻,她依然为疫情防控时刻准备着。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进入肿瘤科这个科室,就等于被打上了重症的标签,患者不仅要承受病痛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恐惧。作为第一批进入定点医院的医疗队队长,石琴在隔离病房这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空间除了要收治病人外,还要负责协调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事务,梳理好各项工作流程,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循序渐进的开展,同时做好医护和患者的心理沟通。对于患者来说,石琴是专业的肿瘤科医生;但在她的眼里,她是患者的家属,也是心理疏导师。
“一个人的心态十分重要,以前当住院医师时,我询问病史通常会问到病人近来的心情如何,家庭或事业上是否出现变故,果不其然,与之大都相关。我们能够想象到,肿瘤患者大多数都悲观绝望,拒绝治疗,但是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期,造成人体免疫调节失衡,癌细胞就会迅速成长,病情会很快恶化。”
石琴认为,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除了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丰富的临床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温度,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继而让他们有勇气和力量坚持走下去。医患之间风雨同舟、相互陪伴,这份信念一直伴随着石琴的从医之路。
20 年的临床实践,加之自身纯粹而乐观的性格,铸就了石琴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她常通过聊天来了解患者对病情知道多少,看看他们的期望值是什么,以及承受能力如何。她认为,医生的表情、言语对患者的影响也很大,表情和蔼,语言优美、可亲,都可以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与重视。特别是对中末期的肿瘤患者,应更加关怀、体贴、尽力缓解他们的痛苦,哪怕给他们做一点小事情,都是一种安慰、信任。在行医过程中,石琴总是以患者为中心,斟酌着治疗会给患者带来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最终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由于肿瘤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否将病情告知患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石琴认为,这既涉及伦理学,也涉及医学。“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患者有了解病情的权利,医生有告知病情的义务;从医学角度来说,病人了解自己所患疾病后才能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医患配合才能提高疗效,因此医患沟通必须掌握一定技巧,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提高患者的信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问及目前肺癌的治疗效果,石琴表示,这几年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有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甚至可以把肺癌变成一种慢性病,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但目前的免疫治疗还不是真正的精准治疗,未来要寻找一些预测的生物标志。这些生物标志能够未雨绸缪地告诉患者是不是受益者、是不是适合免疫治疗,将来传统的治疗方式怎样与新的治疗方式联合,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怎样有机地结合起来都值得探讨。实现精准化治疗的全程管理之后,才能够给患者提供最佳、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石琴最后总结道,希望大家正确对待肿瘤,对患者多一点关爱。让医患之间搭起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的桥梁,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真正把肿瘤变成慢性疾病。同时,环境污染、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等多种因素,都能造成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希望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爱惜身体,从而健康地生活。
石琴(左一)与同行相互打气、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