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视角研析国家战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020-02-02 03:54赵怡
地理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济带粤港澳京津冀

赵怡

摘 要:国家发展战略是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区域视角、综合视角、动态视角、生态视角等地理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研析国家战略,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战略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国家发展战略;地理视角;学科核心素养

重大国家战略是指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战略,其任务是依据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筹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达成国家目标[1]。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后被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

地理视角既是地理学观察、认识世界的角度,也是地理学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2]。高中学生正处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地理教学可以从区域视角、综合视角、动态视角、生态视角等地理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研析重大国家战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运用区域视角研析重大国家战略,培养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空间属性的反映,认识一个地理事物,既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也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并运用区域综合、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通过“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位置和范围。接着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在学生对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递进式剖析问题:①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导向为何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结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节选内容,学生研析得出原因: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污染物排放量大、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所以必须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道路;②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实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的考察足迹,学生首先研析了宜昌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的工业生产情况,推导得出结论“清洁生产促进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接着研析宜昌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的农业生产结构,推导得出结论“生态农业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效益的高度统一”;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有哪些深远意义?学生收看新闻视频“长江沿线共抓大保护,合力下好‘一盘棋”,在区域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强化了感知觉印象,于是“意义”生成水到渠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协作互动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最后,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推动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运用综合视角研析重大国家战略,培养综合思维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解读地理学的综合性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地理学科知识脉络。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从综合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能够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科学地看待地理问题。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教学为例,教师将学习课题划分成三个子项目,分别为“京津冀地区的过去”“京津冀地区的现在”和“京津冀地区的未来”,课堂上提供了以下素材:①图片材料:“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京津冀产业布局概要示意图”“京津冀‘一环六射运输通道示意图”“京津冀文化网络示意图”;②文字材料:“京津冀地区的功能定位、雾霾天气、水资源短缺、城市建设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五周年记:京津冀协同发展成就斐然”“新常态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③新闻视频:“从十大亮点看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学生以学习素材为依托,顺藤摸瓜释疑子项目预设(表1)。

三、运用动态视角研析重大国家战略,培养地理实践力

描述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的动态视角主要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时空主线,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逐步养成活动策划、实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完成以下实践活动:①观看电影“港珠澳大桥”,通过大桥建成前后对比研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作用”;②通过实地研学旅行或者网上资料查询等方式搜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条件,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研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③教师提供学习素材:“湾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世界四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情况对比表(对比项目包括面积、人口、GDP、第三产业比重、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世界100强大学数量、财富500强公司数量)”,通过比较四大湾区的建设条件,研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持续发展建议”。学生通过实地调研、网络查询、调查问卷等方式,紧抓时空主线,汇总得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空脉络”示意图(图1)。

四、运用生态视角研析重大国家战略,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題,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生态视角包括“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等观点,即注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教学为例,教学线索为“人地关系背景(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人地关系现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人地关系协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学生结合“黄河流域示意图”“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总体部署示意图”“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图文资料,紧扣“生态保护、人地协调发展”关键,研析体系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意图(图2)。

重大国家战略直接影响国家未来发展,高中学生是承担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并培养学生的区域视角、综合视角、动态视角和生态视角,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出发,从区域背景、区位条件、发展瓶颈、协调发展措施等角度学会研析重大国家战略,当学生对于建设意义和可持续发展举措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后,不仅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化,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金卫东.基于地理视角的地理试题设计[J].地理教育,2017(12):38-40.

[3] 王鸿春,鹿春江.怎样破解北京城市人口过度聚集压力难题[J].前线,2011(02):51-53.

猜你喜欢
经济带粤港澳京津冀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新机遇,新飞越
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