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丽
(资溪县高阜镇中心卫生院,江西 抚州 335300)
尿液常规检验是对患者进行泌尿系统检查时的常用方式,具有简单高效和有效信息多的特点,能够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依据,以便后续进行治疗[1]。采集尿液标本的操作比较简单,检测设备与检测技术也相对容易,即便如此临床中也出现过检验结果不符合实际病症的情况,说明在尿常规的检验过程存在问题,造成了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2]。本研究针对尿液常规检验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予以探究,详细如下。
将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集的120例尿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检查的时间时序进行分组,其中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集的尿液标本为参照组,组别中共有患者60例,男性例数36,女性例数24,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60岁,平均年龄为(39.28±2.11)岁;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集的尿液标本为研究组,组别中共有患者60例,男性例数40,女性例数20,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61岁,平均年龄为(39.31±2.09)岁。两组收集的尿液标本其患者的基础信息经比对,无统计学意(P>0.05)。
参照组应用常规检验方式,具体为:收集患者晨尿,并确认患者尿液采集前8小时保持空腹,利用尿液分析仪和配套的试纸、尿液收集杯、显微镜以及酒精灯和尖底离心管开展尿液检验分析。研究组在参照组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质量控制,主要内容为:在尿液采集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采集时的注意事项,并叮嘱患者采集时的方法和标本留取的时间,同时,尿液标本留取过程中需要根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操作,避免不当行为[3];严格监测尿液标本在采集、运输、交接以及检验和退回等环节的准确性,强化护理人员对文书填写,利用质控措施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如尿液标本不合格需要及时退回;完善尿液检验监督体系,定时对检验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进行培训,为尿液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利用尿液标本污染、文书书写错误、尿液取样数量过少、收集时间不规范等内容对两组尿液标本的合格情况进行比对。其合格率为总百分比-不合格率。检查满意度分为对检查满意、对检查不满意、对检查很满意。患者检查总满意度结果=(患者总例数-不满意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在研究完成后,详细将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处理和分析,其中,百分比为计数资料,对比分析后需利用x2检验,“±s”为计量资料,对比分析后需利用t检验,当最终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进行对比的相关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尿液标本合格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尿液标本合格率的比较[n(%)]
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满意度数据优势比较明显(P<0.05),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数据见表1。
表1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数据比较[n(%)]
尿液常规检验是临床极为常用的检查项目,特别是对泌尿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尿常规检验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由于无创、低价、方便、简洁等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此种诊断方法能够为医生判断感染类型以及是否感染提供诊断依据,为临床医疗方案实施提供有效的数据,因此必须保证尿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检验结果,主要是由于采集标本时尿液被污染,或标本不能及时进行检验以及使用设备不规范等原因所致,最终影响了医生的判断与治疗,对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5]。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要求临床对尿液常规检验前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采集与检验,保证采集的科学与合理性,有效降低检查结果可能产生的误差,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使患者得到保障[6]。
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检验合格率(尿液标本污染、文书书写错误、尿液取样数量过少、收集时间不规范)相比对照组,优势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满意度相比对照组,优势比较明显(P<0.05)。
综上,临床进行常规检验并对尿液标本分析前,应用质量控制措施,可以提高临床检验的质量,对于提升尿液标本合格率与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