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玲玲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众所周知,急救患者的紧急护理首先需要保证现场施救质量以及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多数情况下医院更重视患者的整体安全。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急救护理做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责任医师需要抱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心态,秉承着救死扶伤的工作理念,接诊各类急症、重症患者,结合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别将其受诊顺序进行排列,并给予及时的分科就诊。本文回顾性抽取我院急诊室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主体,采用均分法将其具体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综合探究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抽取我院急诊室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主体,采用均分法将其具体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建制32例。结合对照组患者病情评估特点实施常规急救对症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优质急救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等情况。32例观察组患者性别比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阶段:23~75岁,平均年龄(49.79±1.02)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4例,交通事故10例,重物打击8例,摔倒10例。32例对照组性别比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阶段:25~77岁,平均年龄(52.69±1.32)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6例,交通事故8例,重物打击5例,摔倒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致伤原因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本次研究中我院将结合32例对照组患者的实际病情发展以及禁忌证等临床资料进行紧急抢救,具体实施常规性急救对症护理措施。常规性急救对症护理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患者紧急抢救风险防控,众所周知,护理人员在进入现场进行紧急抢救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风险因素,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质量,举例来说,嘈杂的急救环境较易影响主治医师的判断以及护理人员的操作,护理人员操作失误较易引发紧急性的并发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②患者紧急抢救转运护理,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较易受到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患者当时的神志意识、心跳频率、呼吸频率、体温以及血压指标进行实时监测,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任何紧急状况,同时降低患者误吸的危险程度[1]。
观察组:该次研究我院将给予32例观察组患者优质急救流程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相关护理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姓名、性别以及受伤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充分了解,并诊断患者是否存在由于重伤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紧急抢救前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均为严重多发伤,需要观察患者的集体应急状态,综合各类因素对其安全隐患进行排除。②紧急抢救成功后,患者需要尽快转移至住院部,转移患者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患者整体上的安全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竭尽所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为患者合理挑选住院环境,首先必须保证住院环境的静谧,远离相对嘈杂的住院环境,必要时为患者播放轻柔、安逸的音乐,以此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与恐惧心理,更多的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基于此,与患者快速尽力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打下扎实基础[2]。
本次研究我院将以两组患者实施相应紧急护理措施后的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采用百分率制度表示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3]。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利用(±s)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量资料,运用t进行检验;利用(%)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数资料,运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结合表1 所示,3 2 例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8.01±3.61)d,临床治愈率为93.75%;32例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1.25±4.23)d,临床治愈率为87.50%。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比较
近些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以及机械制造业开始迅速发展,但是在形成高速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增高了严重多发伤的发生概率。据统计,严重多发伤后1h的时间内是接受紧急救治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那么患者极有可能会因此而留下后遗症,甚至失去生命。除了严密监测患者意识、脉搏、血压、体温以及呼吸频率之外,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针对患者当前病情状况,建立合理有效的静脉通道,有助于及时执行医嘱给药,最终通过与医生之间的配合实施各种抢救措施[5]。
综上所述,优质急救流程护理在急诊室的临床抢救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有效提高了急诊室的抢救效率,切实提升了急诊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及精准度,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速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