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梅,向燕飞
(1.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门诊部,广东 东莞 523808;2.东莞市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808)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门诊诊治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3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进行疾病诊断后续治疗;(3)患者及家属知情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功能障碍以及恶性肿瘤者;(2)精神、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3)重要资料不全无法获得有效信息者;(4)年龄≥80岁。其中对两组实施护理的人员共20名,对照组研究组各10名,负责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20~40岁,负责研究组护理人员年龄20.3~49.8岁,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在患者确诊后及时对患者告知有关的注意事项,并定期对患者的诊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在护士长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建护无缝隙管理小组。(2)完善无缝隙护理管理制度。(3)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有关的制度标准,将责任区域划分到每个人。(3)建立奖惩制度。(4)在门诊建立有关的宣传栏,加强门诊感染防控意识的宣传,让患者及有关工作人员能够更方便地进行学习。
1.3.1 护理人员能力评分
通过各个自己制定的问卷来对两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预防意识、专业技能、协调能力进行评分[4]。
1.3.2 感染评估
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管理方法下,按照《感染诊断标准(2016年)版》中的相关规定对门诊的感染发生程度进行评估,分为无感染、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记录相关数据[5]。
1.3.3 临床护理质量评估
对比两组在实施不同管理方法后,记录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
1.3.4 满意度比较
通过门诊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比两组在实施不同管理方法后的满意度评估,采取0~100分制,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6]。
数据应用SPSS18.0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预防意识、专业技能、协调能力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护理人员(P<0.05),见表1。
研究组在诊治期间发生感染程度低于对照组(Hc=5.329,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人员能力评分比较(分, ±s,n=53)
表1 两组护理人员能力评分比较(分, ±s,n=53)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理论知识 预防意识 专业技能 协调能力对照组护理人员 85.5±3.2 86.6±4.6 87.5±5.6 83.6±7.2研究组护理人员 98.5±3.3a 99.2±5.6a 97.5±4.2a 96.3±5.9a
表2 感染例数对比例[n(%)]
研究组在干预后各个时段的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质量的比较(分, ±s,n=53)
表3 两组护理质量的比较(分, ±s,n=53)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前 干预后1 个月 干预后2 个月 干预后3组别 干预 个月对照组 7.1±1.2 5.8±0.6 3.9±1.1 2.4±1.0研究组 7.0±0.9 4.2±0.8a 2.5±0.9a 1.1±0.6a
干预后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4.3%vs81.1%,P<0.05),见表4。
表4 两组满意度比较例[n(%)]
研究发现,在管理模式中不进行干预时,患者在诊治期间引起的感染发生率较高。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只依靠护士长的经验或者要求进行,没有制度标准来规范实际工作,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确定相关的工作标准,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为了降低这一问题的发生,临床提出并执行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且制定出了严格合理的奖惩制度,使护理人员在工作开展中认真、负责[12]。
在本次的研究中,对106例门诊患者进行研究,两组患者均未因其他原因出现无法继续参与试验发生病例脱落,同时结果显示:负责研究组的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预防意识、专业技能及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感染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干预后各个时段的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门诊院内的感染预防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预防意识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在门诊治疗期间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