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兴国,王 诗,周 兴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前斜角肌综合征多由于劳损、外伤等导致肌肉劳损,出现局部肌肉痉挛、增生并形成扳机点压迫臂丛神经、血管等结构,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1]。目前轻型多采用物理疗法和针灸,针刀,推拿等方法。本法为局部牵拉结合针刺治疗斜角肌综合征40例。
病人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针灸科门诊患者,共计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平均(38.06+10.55);病程为3~24个月,平均(12±5.6)个月。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36.88±10.89);病程3.5~22个月,平均(11±5.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考《周围神经卡压》[2]:(1)主诉颈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酸麻胀感。(2)查体患处可触及压痛,肌肉僵硬,条索,按压向上肢放射痛,斜角肌挤压阳性。(3)影像不符合本病诊断。
(1)符合诊断标准的;(2)影像学未见异常;(3)年龄16~72岁;(4)无内脏严重疾病者;(5)接受本治疗者。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观察组:在患侧斜角肌部可扪及伴有扳机点的僵硬的、呈条索状的肌肉。触诊后给予头部向健侧及后外侧方向牵拉,使局部的斜角肌受到一定的力的拉伸,并在扳节点阳性的部位给予一定按压,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一部位按压15秒,最后给予局部轻度按揉。然后取患侧斜角肌部压痛点阳性穴、上肢的阿是穴,局部消毒后,0.30×50 mm针灸针,平补平泻针刺后,连接针灸治疗仪,断续波,一次治疗30 min,一日一次,共计治疗10次,一疗程。对照组:对照组在取穴、针刺手法、针灸治疗仪使用等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观察指标:视觉类比评分VAS评分。采用0~10分区间测定,0分,无痛;0~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剧痛。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患者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积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略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s)检验,组间t检验。
表1示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视觉类比评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视觉类比评分比较(±s,分)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6.55±1.62 1.35±2.11[1][2]对照组 40 6.22±1.43 2.15±1.85[1]
表2提示观察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临床疗效比较
斜角肌综合征属中医“项痹,颈肩痛”范畴。多由于劳损风寒风湿侵袭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局部斜角肌炎症、痛性板节点等压迫神经出现临床病症。病理多见局部肌肉弹性降低,收缩力下降,并伴有挛缩、增生肥厚、筋结节、水肿、炎症,导致斜角肌间隙变小狭窄,压迫重要的神经、血管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受压症状体征[4]。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手术切断部分斜角肌,神经节封闭,理疗,针刀治疗,针刺,按摩等治疗[5]。
有报道称[6-7]推拿可对局部肌肉和神经起到调控作用,并加快局部代谢,从而减轻局部黏连水肿,促进患侧肌肉神经修复。本法采用肌肉牵拉局部按摩可以使局部痉挛的肌肉通过拉伸达到明显缓解肌肉紧张状态,改善了肌肉的收缩能力,同时对局部的扳机点达到了消除作用。减轻了由于扳机点引发的相关临床症状。再结合针刺可以明显改善局部肌肉供血,局部炎症的吸收和水肿的消散,从而减轻对臂丛神经的压迫状态,达到了治疗作用。本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