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秦基伟,湖北红安人,13岁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在数十年的战争生涯中,他以善于思考、爱动脑筋著称。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下简称“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参与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在小山头上打大仗”“朝鲜战场的淮海战役”。敌我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入10万多兵力、激烈鏖战43天,反复争夺阵地59次。敌方对我方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被炮火削低2米,土石被炸松2米,许多坑道被打短6米,我方阵地表面岩石被打成厚达半米多的粉末……战斗之残酷,伤亡之惨重,战争史上罕见。上甘岭战役因此成为列入美国军事院校教科书的战例。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坚守阵地
1952年3月13日,秦基伟率领志愿军第十五军接受了新的作战任务,接替志愿军第二十六军在五圣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线的防御。接受任务后,秦基伟马上调整工作重心,将领导中心转到指导战争上面去,一切为了打好仗而努力。3月25日,他组织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做了关于朝鲜军事情况和我军任务的报告,特别提出军事工作十大要求,作为军内各级指战员努力的目标。
3月27日至30日,秦基伟率军前指赴志愿军第二十六军学习防御作战经验,磋商交接事宜。听了志愿军第二十六军军长张仁初的介绍,秦基伟对阵地防御作战尤其是坑道作战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如果我们强调歼灭敌人于阵地前沿确保阵地不失,就必须加强坑道式的具有抗击和坚守阵地的条件”,“如果敌人集中一点采取摧毁性炮火攻击某一点,一般说来没有坚固的坑道与一般工事相结合的阵地是难以坚守的,但必须了解这样总比强调反复争夺,而不注意坑道式的工事在情况紧张时难以应付”。他还认为,在敌人优势的炮火和技术条件下,我们如果离开阵地工事同敌人进行反复争夺,伤亡将会很大,不如事前将阵地工事做得更坚固,将敌人杀伤在我阵地前沿。由此,秦基伟确立了坚守阵地的作战指导思想,将阵地工事由掘开式变为坑道式,从而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为战斗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充分反映了一位优秀指挥员的军事素质和战术修养。
按照军党委研究确定的“寸土不让,坚决固守”的作战指导思想,1952年4月至8月,秦基伟指挥四十五师、二十九师等部队“以阵地为家”,构筑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机动的坑道式防御体系。坑道顶厚一般都在30米以上,能够抗击炮火的轰炸。部队就是凭借这样坚固的防御体系,在10月中旬前先后击退了敌人的上百次进攻。他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准确预判敌人在雨季之后可能发动一次较大的秋季攻势。
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向五圣山上甘岭一带发动了总攻。对于这场恶仗,秦基伟心中有数,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给部队做过多次动员,告诫各级指挥员要打主动仗,敌变我变,不打呆板仗,不打糊涂仗。从拂晓开始进入战斗至午前,我地面守军同多于自己数十倍的敌人展开激战,在大量杀伤敌人而自己也伤亡过大的情况下转入坑道作战。组织了顽强的反击,经5个钟头的肉搏,将敌人全部从阵地上赶出去,杀伤敌人1700多名,俘虏美伪军3名,缴各种枪炮百余支,击毁敌战车3辆。
真正艰苦卓绝的战斗是转入坑道作战后,这是上甘岭战役有别于别的战役的地方。秦基伟在10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战斗的紧张激烈和残酷是朝鲜战场上一年多所没有的情况,敌人死亡8000余人,我四十五师伤亡也在3500人左右。每次夜间恢复阵地之后由于有生力量的消耗及地面无立足条件,敌人第二天的白天仍然以反击攻占我地面阵地,这样使战斗形成拉锯形势,我守坑道敌人占住外表阵地,造成交错,而我有生力量消耗较大。
战斗超出想象的残酷。秦基伟不断给部队加油:战斗还未结束,我们必须将敌人从我军阵地上赶出去。这就决定了战争的艰苦性残酷性,我们的决心是不到全部歼灭敌人恢复阵地不停止战斗。敌人越战越弱的情况似很明显,但最后困难的时候就是我同敌人比赛战胜困难的时候。敌人软,我要硬。敌人硬,我要让他软。
秦基伟作为志愿军第十五军的主要指挥员,战斗中经常检讨指挥中存在的缺点、兵力运用上的失误。他在日记中多次自我检讨:部队经过许多次的动员和打大仗的准备,斗志高昂,因而当发现敌人来攻的时候即过早地投入反冲锋,特别是团指挥员使用兵力过大,这是增加伤亡的基本因素。再次是炮火较弱,弹药供不应求。在连续作战的情况下,没有充足的弹药和相应的火炮,对付敌人的进攻确是问题。如果我们各级指挥员注意战术技术,尤其组织各兵种的协同时准确适时有力,我们的伤亡会大大减少。
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吸取教训是秦基伟多年的优良作风。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结合组织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实践,对当代军一级规模的作战进行了深入反思。1952年11月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从二十余天的战斗中,我们深感在当代战争中,应对平常情况的同时还必须有准备应对敌人较大的重点攻势的思想和物质力量,否则很容易陷于被动或供不应求的困难。当天的日记里,他还总结了若干教训,如军的防御正面应当缩短,预备兵员的准备及训练问题。这是保证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及不损害部队元气极其重要的工作。军队必须保持一定的机动弹药数量才能保持随打随补等,还强调近代战争是打钢铁和人,有了强大的二梯队,有了一定数量的弹药火炮,再在指挥上不犯错误,注意兵力弹药的节省使用,仗就一定保证打得好。这些睿智的认识、清醒的总结和辩证的思考,体现了高级指挥员的优秀品质。
上甘岭战役给“联合国军”以沉重的军事打击,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进程。战役结束后,秦基伟立即组织部队紧密结合战役经过,开展战术研究,总结战斗经验。11月27日清早,他赶到五圣山阵地组织四十五师的战术研究。他在日记中写道:这天学到不少的东西。他们在反击作战中对兵力使用时机步炮协同等方面确实经验很丰富,而且认识上一般比较正确。
在开展战术研究、总结战斗经验的同时,秦基伟在思想上做好继续战斗的准备,他认为指挥员的水平提高了,以后再打会比现在打得更好,当然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敌人失败之后会研究他们失败的教训而改用新的手段,这些情况必须引起领导重视,应加强部队平时各方面的建设,特别是政治思想和战术思想的建设。
十几岁就参加红军的秦基伟,目睹了太多的牺牲,经历了太多的艰苦,造就了他坚定的革命意志、朴素的革命情怀。上甘岭战役中,我一三四团反击597.9高地失利,一个连全部伤亡,闻讯后,他动情地写道:这是多么痛苦残酷的战争,我们的战士是多么英勇顽强可爱,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全、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惜自己的生命。人民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我想这是千真万确的。
在狭窄的坑道里,指战员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战斗。秦基伟时刻惦记坑道里的勇士们,安排后勤部门从后方紧急采购了3万多公斤苹果送往前线。他说:“我没有别的东西,只将我私人所买的水果、糖、罐头等全部送给最前沿坚守坑道及连续反击敌人的最可爱的人。”
在秦基伟的影响和带动下,志愿军第十五军领导纷纷用自己的工资、津贴购买水果,在装水果的篓子上挂上写有自己的名字和祝福话语的纸条,把温暖直接传递给坑道里的同志,给最前线的官兵们以莫大的鼓励。
战役继续惨烈地进行。对前线将士的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秦基伟给予了表扬。得知坚守597.9坑道的勇士们,从坑道内冲出来捕获3名美国士兵,并将俘虏带进坑道内继续战斗后,他由衷地赞叹:这是多么英雄的事迹,他们将永远被人民歌颂,他们才算是祖国最优秀的卫士和英雄。有了他们在,我们的阵地敌人是不能立足的;有了他们在,我们就有了胜利的保证。
1952年10月27日,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受到志愿军司令部及联司首长的通令嘉奖。面对胜利和荣誉,秦基伟非常清醒、非常镇定,他十分真诚地说:“我们完全懂得胜利的取得是由于志司兵团的指导和支援,是无数英雄牺牲换来的,是朝鲜战场形势的有利,是兄弟部队的支援和帮助,是强大炮兵的配合和我们四十五师顽强艰苦的战斗换来的。”他谦虚地认为,自己为上甘岭战役出力并不大。“我们毫不以此自愉,更不会因此而骄傲。但我们十分热爱荣誉,我们要在已有胜利的基础上继续胜利。今后在指挥上更重视战术的提高,做到以更小的牺牲换得更大的胜利”。
1952年11月初,志愿军第十五军收到志愿军司令部首长的嘉奖电令。秦基伟同样表现出了谦逊的胸怀、高度的自省,他还不忘检讨自己的失误:“这是多么的光荣。但我们知道,战争还未达到(取得)最后的胜利,敌人还在攻击,阵地还未全部恢复,战斗尚未结束。我们更知道荣誉是无数英雄用生命换来的……严格检查起来,我们指挥上开始还不够冷静,在战术上还有许多缺点,因而使部队付出代价较大。这些还需要我们提高改进。我们要发扬和巩固荣誉,让敌人再也不敢侵犯我们的阵地。”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上甘岭战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作为此役的主要指挥员,秦基伟总结了7条胜利因素,唯独没有提到指挥。他反复说胜利是各兄弟部队配合参战的结果,还特别强调“十二军是在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情况下投入战斗的”“十二军的参战,保障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没有兄弟部队的伴奏,上甘岭的锣鼓就不会敲得这么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