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的词汇核心义研究

2020-01-29 10:47汪子恒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引申义大词典本义

摘  要:核心义是本义中抽象出的特征义,贯穿词汇的引申义中,在词义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本文从核心义出发,剖析“分”各个义项与核心义的关系及义项间的联系,说明核心义在词义引申中的主导作用。在“分”与“别”义项对比中,说明核心义相同情况下的词义发展情况。

关键词:分;别;核心义

作者简介:汪子恒(1994-),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现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2

词源语源观[1]的语言背景下,语言初始样态是单义单性的词。从历时层面看,词的本义是词时的唯一义项。一词一义的语言材料无法满足使用需求,词的引申义逐步出现。词的本义是树根,引申义是树枝。引申义在本义基础上发展来,与本义在词义特征上有联系。王云路提出核心义研究的必要性[2]。核心义是连接本义和引申义的树干。“核心义指本义隐含的贯穿于相关引申义项及派生词中的主导性词义特征。”[3]这个定义有三层意义。首先,核心义是隐含在本义中的一种词义特征,可能不是独立的义项,只是本义的义素。其次,引申义项和派生词都包含核心义这个词义特征,能通过核心义将大部分引申义串连起来。最后,核心义是主导性词义特征,影响词义引申的方向和内容。定义足以说明核心义的作用和地位。

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中“分”的义项为研究基础,分析各义项如何从核心义引申来,比较“分”和“别”义项间的联系与区别,探究基于相同核心义产生不同义项的原因。

一、“分”字的义项分析

《汉语大词典》“分(府文切)”有十七个义项[4]。梳理“分”各义项在文献中的具体表现,帮助我们厘清各义项的关系。

①分开;划分。《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羣分。”高亨提出:“方当作人”。“方”与“物”相对,“聚”与“分”相对。事物因内在属性一致而聚集,也会因种类不同而分开。这种区分可能是事物间的自行区分,也可能是人为划分。《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子乘馹,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军队被分为两队是人为划分。

②分解;排解。《法言·学行》:“羿、逢蒙分其弓,良舍其策。”俞樾指出“分”应为“焚”,与“舍”相对。刘师培认为“分”应训为“裂”。无论哪种解释,“分”语义中都有[使弓不再完整]义素,归在义项“分解”下说得通。《后汉书·寇恂传》:“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鬬,今日朕分之。”这里“分”不是人为主动将其分开,而是排解两者间的矛盾。

③分为两半;半。《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李荃注:“夫兵者倍于敌,则分半为奇。”我军士兵数量是敌军十倍就围攻,是五倍就直接攻打,若是一倍,就将敌军分为两半。这是带兵作战的道理。“分”指利用战术将对方军队分为分队。

④节候名。如春分、秋分。《左传·昭公十七年》:“日过分而未至。”杜预注:“过春分而未夏至。”现在时间是过了春分,但尚未迎来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分”指一半,春分是春季的中分日,将春季平分为两半。

⑤分裂。《汉书·地理志上》:“陵夷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周王朝国运逐渐衰败,到了战国时代,天下分裂成七个小国。分裂是从一个整体分成几个部分,与义项①有区别。义项①未强调各部分原为一个整体。

⑥辨别;区别。《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加劳动,不能区分五谷。“分”“勤”相对,说明“分”是一个动词。《吕氏春秋·功名》:“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贤德的名声和不肖的名声不能够不辨别。划分前肯定要明确被划分者间的区别,根据事物不同点确定划分标准。“分”是在辨别的基础上进行划分。

⑦分明;清楚。《列女传·齐女徐吾》:“徐吾自列,辞语甚分。”徐吾为自己陈辞辩解,言语恰如其分,最终被邻居们接受,没有人再指责她。“分”是形容词,在副词“甚”后,指言辞清楚。

⑧离开;离别。《庄子·渔夫》:“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这个人苦心劳形很辛苦,但也危害到其自身的“真”。他在寻找“道”的路途中,却偏离这条路很远了啊。“分于道”是偏离这条道路。王安石《再题南涧楼》:“去此非吾愿,临分更上楼。”这次离去并不是我的本意,要离开之前再一次登上南涧楼。“分”表示离开的行为。

⑨分散。《孙子·虚实》:“故行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杜佑注:“我专一而敌分散。”使对方实力暴露而隐藏我方行迹,那么我方军队能够集中军力,对方就会分散兵力。《列子·黄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用心专一,不分散意志,就能集中精神。“分”指分散,可以用于实际事物,也可用于抽象精神。

⑩分头,各自。《汉书·王莽传下》:“莽又多遣大夫谒者分教民煮草木为酪。”王莽又多次派遣觐见的大夫分头去教百姓用草木煮成木酪的办法。“分”为副词,修饰动词,指分别,各自。

?分给;散发。《左传·昭公十四年》:“分贫振穷。”“分”“振”相对,“分”是动词。分发财物给贫苦人,鼓励振奋走投无路的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李广将军廉洁,获得赏赐就分给军队的其他人。

?分任;分派。苏轼《赐臣寮茶银兼传宣抚问口宣制》:“卿等夙分边寄,深识虏情。”各位很早就被分派了防守边疆的任务。“分”即被分派任务。

?作为量词。作为时间单位,“一分”指一小时分六十份取一份。作为质量单位,“一分”指一钱分十份取一份。作为长度单位,“一分米”指一米分十份取一份。“分”还可作面积、利率、角度单位,也可表示分数。“分”的量词用法是将上一级计量单位平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即将某一整体分开。

?八分,书法字体专有名词。《四体书势》记载“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即在小篆和隶书笔法上做改变,形成“八分”。有四种解释。第一,取程邈隶字的二分和李斯小篆的八分形成,将整体分为几个部分。第二,字大小为八分。“分”作计量单位。第三,字的体势像“八”字向两边延展。八分字形较分散,像整体分几部分。第四,秦代通行八种字体,在這八种字体之外的一种字体。这四种解释都有分开义。

?犹遍。《左传·哀公元年》:“熟食者分,而后敢食。”杜预注:“分,犹遍也。”在军队中,只有将熟食分给了所有士兵,然后才敢吃东西。军队是一个整体,将其分为若干个个体,即士兵。食物分给军队中的每一个士兵,“分”可作整体中每一个体讲。顾及到整体中的个体,就是“遍”。

?犹翻。钱霖《哨遍》:“一斗粟与亲眷分了颜面。”为了一斗粟和亲戚们翻脸。通常将“分”和“合”对立来看。不与亲眷分颜面是相处和睦,即“合”。“分了颜面”是面不和心不和,使原来亲属关系分裂。与“翻脸”意思相同,“分”可作“翻”理解。

?同“纷”。“分重”即“纷重”,繁盛的样貌。“分”“纷”同声同韵。语音相同,使用中有借用情况。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

以上是对“分”义项的分析,每一个义项都可从核心义的角度解释。

二、“分”字各义项间的关系

《说文·八部》:“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5]许慎用“别”释“分”。“分”是用刀分解物体。第一个义项“分开”,是用核心义解释词义。接下来讨论“分”的核心义如何引申出其他义项:

用刀将物体分开是划分。物体被刀分开成了两半。标记春天过了一半的节气是春分。人和物分开是离开,人和人分开是离别。义项①③④⑧从核心义发展来。

分开为很多份是分裂。人和人关系分裂是“翻”。分成很多份后会分散。给予每一个体物质或抽象性的东西是分给。布置任务是分派,个体去完成任务是分头行动。所有个体被分派任务是全部考虑在内,即“遍”。将某一概念代表的事物等分为若干份,其中小份可作计量单位。义项⑤⑨⑩??????从核心义发展来。

划分某一整体,必须辨别其中各部分的关系。整体分为部分后,内部关系也就更加分明。人与人有矛盾,要想将两人间复杂的关系分开,解开各自内心的问题,就要分解和排解。义项②⑥⑦从核心义发展来。

通过核心义将词典中某个词的全部义项系联起来,解释义项的产生途径。若某个词的义项整理存在错误,也可通过核心义分析排除。

三、“分”与“别”的义项比较

“别”的核心义是分开。《汉语大词典》“别”有二十六个义项。第十五及其后义项不是根据“别”核心义引申的结果。我们重点讨论以下十四个义项[6]:①分开;离析;②特指分种;③区分;辨别;④差别;不同;⑤离别;⑥分支;⑦类别;⑧另外;另外的;⑨指另外的事情;⑩各自;?特别;格外;?扭转;?不要;莫。表示禁止或劝阻;?违背。除了①③⑤⑩外,“别”其他义项都和“分”有差别。说明从相同核心义会衍生不同内涵。

将事物分开是根据事物间的差别。根据植物的习性,在不同季节种植是分种。整体分为不同部分就形成不同个体,即不同分支。每一分支跟性质相同的事物汇聚就形成不同类别。事物间存在差别,人思想也有差别。与某种想法不同,就是思想上的背离。义项②④⑥⑦?从核心义发展来。

整体分成若干份后,每一部分都能形成类别。这个类别对于其他类别是另外的范畴。每一类别有各自特点。义项⑧⑨?从核心义发展来。

表扭转义时,“別”通常和“头”一起用。把头转过去,可能是侧头看其他东西,也是内心拒绝。心里拒绝表现在言语上是不要和禁止。义项??从核心义发展来。

“别”的义项也是从核心义出发得到的。从同一核心义出发却得到不同义项,因为在核心义发展过程中,“分”和“别”的使用侧重点不同。用“分”时注重分开的动作,即动作开展的过程。如何将事物分开?以什么标准划分?“分”的义项关注主客体的行为。而“别”的词义引申注重分开后的结果,即分开后个体的差别。分开后个体有无主次之分?个体如何发展?“别”的义项是分开后个体间的关系。“分”和“别”有相同核心义,但人们的语义认识有侧重。在不同语言环境会选择不同词语。最终从相同核心义引申出不同的义项。

社会群体的使用习惯影响词义引申,但词的核心义在词义引申中起主导作用。核心义为词义奠定发展基础,其后的语义引申在这个基础上发生。通过核心义将词的大部分义项连结在一起,探求意义间的关系,还能审查词典是否错收义项,复音词解释是否合理。

注释:

[1]肖娅曼.“词类”是“初始概念”吗?——“词源”语源观批判与浑沌语言观的建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3(1).

[2]王云路.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兼谈词典编纂的义项统系方法[J].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语言暨语言学,(专刊),2006.

[3]付建荣.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2308.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2367.

猜你喜欢
引申义大词典本义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