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言文学角度谈李白游仙诗中的政治抱负

2020-01-27 07:10王程楠丁毓尧
锦绣·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李白

王程楠 丁毓尧

摘要:李白游仙诗中所展现的“功成身退”的政治抱负,常被误解为是受儒家“经世济民”的影响,“入世”不得重用而发的牢骚之词。实际上,“功成身退”本就是纯粹的道教思想,是道教徒李白始终坚守的政治信仰。本文通过对李白各个阶段的游仙诗进行分析,探讨李白与道教、道家的关系、李白“功成身退”的政治抱负、“功成身退”的政治抱负是纯粹道教思想而非“外道内儒”,可见李白游仙诗中所展现的政治抱负是纯粹受道教影响。

关键词:李白;游仙诗;政治抱负

引言:人们常说李白是外道内儒的纵横家,以康怀远教授《李白批评论》为代表的很多著作认为李白的政治抱负受到了多元思想的影响。此外很多学者对李白的政治抱负到底是受道家影响还是道教影响莫衷一是,像李长之先生在《道教徒的诗人李白极其痛苦》中则干脆不做区分将道教与道家视为一物。本文认为李白游仙诗中所表现的思想看似来源于道家,实际是吸纳道家思想并改造过的道教思想。所以作为道教徒的李白表现出的政治抱负主要是受道教的影响,而非纵横家、儒家。

一、李白“功成身退”的政治抱负

在《代寿山答高少府移文书》中,李白清楚的表达他的政治抱负是: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後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总结起来,四个字便可以概括即“功成身退”。《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中“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明确表达自己在辅佐君主实现政治理想后,归隐山林的愿望。全诗本是讲述自己从失意到得志的经历,按理最后应该展望飞黄腾达未来才是,却用“相携卧白云”结尾。这很大程度上是受道教思想影响的一个典型,尤其受老子的理念影响。《老子》一书,前后有六次讲到“功成身退”的思想。强调“功遂身退,天道也。”老子他把宇宙自然规律运用到人身上,他认为争强好胜,持盈揣锐并不是处世之道,不合自然之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应该依“天道”、“不争”、“不私”作个隐士。这在李白身上的反映非常明显,在《行路难·其三》中有“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的表述,直接用老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李白很多时间都在寻仙访道,期间的诗中也经常透露出对隐士的崇拜和隐居山林的向往。

二、李白的政治抱负是纯粹的道教思想并非“内儒外道”

在确定了李白的政治抱负是“功成身退”且这一思想与道教有莫大的关系后,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在能实现“隐居”之前的李白仍然是想要“经世济民”“追求官位”,这是否与我们所熟悉道教之“无为”有矛盾,更符合儒家的“入世”思想呢?纵观李白的一生,他确实是一直在汲汲于功名,迫切想要入世,无法辩驳。但就因此而认为他游仙诗中所表现出的想法是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而所作的发泄,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仍占据李白的思想的主导地位,这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上文引用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据考是开元六年(公元718),此时李白十八岁。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隐士的崇拜。当时的李白年轻而人生顺遂,甚至是逍遥自在。这样的李白有什么可以“发泄”、“抱怨”呢?之后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李白二十岁游历川渝又有《登峨眉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表达求仙的热切。对于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李白来说,不太可能会应为受挫而选择消极避世通过诗来发牢骚。即使面对李邕的轻视他也是在《上李邕》中自信的表达“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所以“功成身退”较大可能是热衷于寻仙访道的李白,纯粹的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近乎于宗教信仰的政治抱负。

其次李白对儒家是反抗、讥讽态度的。不止儒家,甚至儒家所维系的传统,李白也时时想冲决而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直接对儒家孔丘的讥笑,《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中借楚汉对峙、英雄成败,嘲讽儒生庸俗和短视。《嘲鲁儒》中“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挖苦儒生的无能迂腐。《淮阴书怀寄王宗成》“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直接表明不做迂腐的“魯诸生”而是要做勇猛的“楚壮士”。又有《殷后乱天纪》:“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书情赠蔡舍人雄》“徒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通过诗句直接批评唐玄宗,并坦言羡慕古代名士隐居山林,泛舟五湖。这种直接的态度和行为早就把儒家所宣扬的“克己复礼”的观念锤的粉碎。凡是一个人反抗一种东西,一定先有一种东西占据着他才行。李白反抗的是儒家,而占据着他的则是道教的思想。最后,我们不能单单通过“积极入世”的行为,就认为其主要受儒家思想。这是过于武断的,如杨海波先生说:“笼而统之地把李白说成是‘儒生,把他的主导思想归结为儒家思想.是不贴切的。况且说一个人积极入世就主要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啊,一个人消沉、出世,就说是受了道家或佛家的影响,也是值得商榷的。”

结束语

成长在道教发源地巴蜀地区的李白自青年时期就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而道教在唐代统治者狂热推崇之下,吸纳佛、儒、纵横等百家思想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宗教思想体系。李白游仙诗中看似是道家思想的内容实际上是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对道家改造过后的产物。他在关于儒家的诗中非常明显的表达出对儒家嘲讽厌恶的态度。所以李白所表现出“功成身退”的政治抱负应是纯粹的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而非所谓的“外道内儒”。由此,我们推断作为虔诚道教徒的李白坚守“功成身退”,这样一个纯粹道教精神直到暮年,也是合情合理的。正是因为李白有“功成身退”这样一个作为信仰、执念的政治抱负,才会在后来仕途不顺之时,在诗中展现出如此的不甘,愤懑与痴狂。

参考文献

[1]安旗,阎琦著.李白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8:74.

[2]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8.05:350.

作者简介:

王程楠(1997-),男,汉,江苏省南京市,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丁毓尧(1999-),男,汉,四川省自贡市,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子夜秋歌
我和李白做朋友
倒下的那一刻
李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