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的密码

2020-01-27 02:26孙广胜
锦绣·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德治法治特色

孙广胜

《资治通鉴》:“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中国之治的制度内涵

(一)国家治理体系。一是治理主体体系,包括政党、政府、社会、民众等,解决“由谁治理”问题。二是治理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个层级制度,解决“靠啥治理”问题。这种“制度体系”,既包括国家制度,又包括国家法律。

(二)国家治理能力。一是治理主体能力,包括公信力、责任力、执行力、服务力、监督力等,解决“本事大不大”问题。二是制度执行能力,包括制定制度能力、高效管理能力、执法执纪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解决“制度好不好”问题。

二、中国之治的制度效能

(一)特色制度具有深厚历史根基。首先,善制和良佐是必要条件。唐代魏征等人编著《群书治要.傅子》:“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治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说明国家治理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制,即完善的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描绘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图谱即“13个坚持和完善”,表明我党“善制”条件已经具备。二是良佐,即英明的领袖。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革命性变革证明,习近平同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领航者,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国家舵手、人民领袖、军队统帅。表明我党“良佐”条件也已具备。其次,德治和法治是治国方略。一是德治。“德治”概念由子产提出,他认为“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而孟子“性善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理论,并提出著名的“四善端”,认为“人性本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我党2001年提出以德治国基本方略。二是法治。“法治”概念由管子提出,认为“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而荀子的“性恶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法治理论,强调“人性本恶”,认为今人之性有“好利、嫉恶、好声色”等虐根,应“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我党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二)特色制度展现浑厚实践伟力。首先,特色制度创造两大奇迹,深得人民拥护,彰显制度生命力。一是经济发展奇迹体现制度人民性。就2019年经济总量位列前六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而言,美国240余年、日本130余年、德国140余年、印度70余年、法国230余年、英国330余年。而我国“三大改造”完成后进入社会主义不到7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特别是目前国民预期寿命达77岁,这不是哪一个方面因素所决定。二是社会稳定奇迹体现制度生命力。一方面,面对外部干预风雨不动安如山。建国以来,我们历经西方国家军事包围、贸易扼杀、技术绞杀、“和平演变”以及“颜色革命”。另一方面,面对国内事件所向披靡民心安。如林彪“四人帮”篡党夺权和“六四”事件等政治考验,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考验,非典“封村”和新冠“封城”抗疫考验,国企改革和高校扩招的就业困扰。无论国际国内风云如何变幻,红色大旗始终不倒。其次,特色制度具有显著优势,是四个自信依据,彰显制度优越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制度具有13个“显著优势”,必须将制度优势最大化。一是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第一,政治领导的坚定性。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决策迅速、政令暢通、执行有力、大局稳定。第二,经济利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行动免受社会力量阻挠。第三,中华文化的爱国性。五千多年孕育的中华民族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第四,社会力量的聚合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能够促成强大的爱国统一战线。二是用斗争精神回应矛盾冲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西方国家的军事打压、经济遏制、技术封锁,要进行坚决斗争。三是用改革办法解决面临问题。我国的“放管服”改革体现了强大的国家意志。四是用开放姿态展示中国形象。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援助世界抗疫等举措,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向世界。

(三)特色制度具有现实保障作用。为确保十九大制定的“三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顺利实现,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制度建设也作出“三步走”战略安排: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三、中国之治的实现路径

(一)从理论层面而言,要做到“一、二、三、四”。一是始终坚持“一个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纵向而言,要加强党的集中领导,使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之间形成严密体系;横向而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所有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自治组织等都置于党领导之下。二是协调实施“两大手段”:法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德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三是坚决落实“三项要求”:坚持和巩固特色制度,完善和发展特色制度,遵守和执行特色制度。四是综合运用“四个方法”:系统治理,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关系;依法治理,做到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综合治理,形成部门协作、齐抓共治格局;源头治理,关心百姓诉求,源头化解矛盾。

(二)从实践层面而言,要做到“学、定、用、查”。一是树立制度意识,增进价值认同。只有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制度的价值所在,才能按制度办事。二是制定完善制度,办事与法有据。作为一个单位,没有一整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无法做到“有法可依”。三是打造四铁干部,提高执行能力。只有打造一大批敢担当、唱黑脸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制度效能。要形成常态化、强有力的监督问责机制,真正做到“违法必究”。

猜你喜欢
德治法治特色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荷叶礼赞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