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020-01-27 02:26赵顺利
锦绣·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韩愈因材施教

摘要:韩愈作为唐朝教育家,排斥佛教,宣扬儒家思想。他主张为师应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且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教师应具有博学才识,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且擅于识人善任,发掘人才。当代社会应吸收其思想,注重思想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各项教育,各尽其才。

关键词:韩愈;师说;因材施教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逝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是唐代不容忽视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家乡是河南河阳,郡望昌黎,故常被人称之为“韩昌黎”,其主要思想大都囊括在《韩昌黎集》中,其中的思想内容颇为丰富,极具前瞻性,不仅不同于当时的传统思想,甚至对现代仍有很大的启发。韩愈去世后,苏东坡曾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可见古代的学问大家都对韩愈推崇备至,其思想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韩愈一生的作品较多,著名的作品有《进学解》、《师说》、《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等,思想内容涉及文学、教育、政治、历史。本文主要针对韩愈关于教育的论断,阐述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讨论韩愈对于现代的教育意义。

一、韩愈教育思想的来源

(一)个人经历

韩愈生于官吏家庭,世代为官,其父韩仲卿曾任武昌令和鄱阳令,与李白、杜甫都是朋友。虽然他出生于官宦之家,但父亲英年早逝,家道逐渐衰落,母亲因为出身卑微,只能以乳母身份留在韩家照顾韩愈,不久也病故。三岁的韩愈变成了孤儿,只能跟着兄嫂来回奔波。不幸的是,兄长不久后也因病过世,家庭的生计只能由嫂嫂来维持。韩愈在《祭郑夫人文》中写道:“蒙幼未知,鞠我者兄,在死而生,实维嫂恩。”短短十六字,就可以表达出韩愈对于兄嫂的感激之情。由于这样的经历,早年的韩愈便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强自立的性格,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使得他年少时就了解到民间的百般疾苦,体会到官府对于百姓的无情压迫,这种对农民大众的同情促成了日后所提倡的“平民教育观”的出现。

韩愈7岁开始读书,19岁赴京赶考,四试才中进士,三考博学鴻词科均失败,只能就职于节度使幕府,无法达成个人理想。36岁,韩愈任职监察御史,但不久因上书要求减免赋税而得罪朝中大员,被贬为阳山令。50岁时,因立下战功擢升为刑部侍郎,不久后在劝谏皇帝“迎佛骨”之事时因言辞激烈而被贬官,调任潮州刺史。在前往潮州的途中,十二岁的小女儿因病去世,只能草草埋于荒野[1]。由此可见,韩愈的政治生涯充满坎坷,经历了多次官场的冷落和打击,但也可以看出,韩愈为官的目的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真心地为了朝廷、为了百姓而忙碌奔波,他自身那种正直、体恤民情的“父母官”形象便显现出来。

(二)时代背景

在韩愈五十多年的岁月中,经历了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五朝,频繁的政权更替必然预示着国家危机的产生,他正是处在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转衰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政治上,朝廷逐渐丧失了对地方节度使的掌控,赋税、官员任免、征兵等事宜都是由地方自行处理,面对节度使的相继反叛,朝廷疲于应付。不仅如此,边防空虚也使得他国不断觊觎唐朝国土,导致吐蕃曾大举攻入长安,令唐代宗仓皇出逃,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危险之中。经济上,政局动荡滋生官员腐败,唐初所施行的均田制逐步崩溃,土地兼并的风气渐盛,土地大都流到了贵族、地主手里。农民无法负担沉重的赋税,要么逃亡他乡,要么起身反抗,严重影响到农耕生产,朝廷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对象,反而还要应付增加的流民[2]。教育上,科举考试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培养和筛选人才,选拔到政府的各个机构任职,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门阀制度在唐朝仍在发挥作用,贵族子弟可到国子学等地读书,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科举制度的目的逐渐偏向于追求功名利禄,不再是为了选拔人才、服务百姓的初衷。文化上,佛教思想成为主流,百姓为脱离现实苦难,纷纷前去修佛,不事农耕,唐宪宗也通过“迎佛骨”支持佛教的发展,但增加的寺院和佛教徒占用了不少的土地和财力。面对这样的国家危机,韩愈提出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的思想,一直在为维持朝廷稳定、百姓安宁而努力。

二、韩愈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传道授业解惑”

“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在其文章《师说》的开篇就提到这一观点,说明在文明早期便有教育体系的存在,强调了教师在社会中的作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历代人的实践经验积累而来的,而教育的过程就是传授他人经验的过程。韩愈认为,教育是通过教师这个角色来进行的,而教师的功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指的是教师的任务是要向学生传授道德品质,培养其内涵修养,使其成为对国家、对百姓有帮助的人。韩愈将“传道”放在首位,足以证明他对于教师传授道德的重视。他反对佛教而提倡儒教,主张“学为道”,此“道”便是儒家的伦理道德[3]。如果一个教师只能教授知识而不能培养其道德,便不是真正的教师,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授业”指的是传授专业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培养一技之长,而对于韩愈来说就是传授《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典。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其中的“业”是指学业,而“行”是指德行,他认为二者并不是矛盾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两者兼备,共同发展。“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而回答学生的问题是教师的另一项重要的功能,这便是“解惑”。与此相反,当时的唐朝中后期形成了一种“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学生有问题不愿问他人,使得韩愈在文中慨叹“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因材施教,识材任贤”

在韩愈的教育思想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作好表率。他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1.品德优秀。前文已谈到,传授道德品质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学习四书、六经等古文只不过是途径,归根结蒂还是在于习“道”。孔子认为,朝廷如果用政令和刑罚进行统治,百姓只会受到约束而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法进行统治,百姓既会有廉耻之心,又会有规训之心。韩愈的主张就是在于维护儒家思想的地位,通过道德、礼制教化百姓,才能提高整体的道德修养。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使其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逐渐成为由“他律”转变为“自律”。

2.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到“有教无类”的思想,即无论贵贱贫富、年龄长幼,只要是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韩愈也持相同观点,认为受教育不是世家贵族子弟的特权。同时,他并不主张传授知识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通过因材施教的灵活方法,针对不同潜能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他在《进学解》中写道:“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不论木材的大小、质量如何,工匠都可以量材使用,各适其宜。韩愈通过用木材比喻人,认为每个人都会有其独特的作用,而好的教师就需要发现这一点,对待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出不同的人才。

3.识材任贤。人才不单单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应有被发现的机会,这便是好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韩愈在其杂文《马说》中表达了相关思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他认为并不是世间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能够分辨千里马的“伯乐”,以至于让千里马埋没于马厩之中。同样地,世间也不缺少人才,而只是缺少甄别人才的人员或者机制,以至于大量有识之士无法为国家作出贡献,抒发其志向。韩愈认为,教师的一大职责在于挖掘世间的人才,给予其合适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能为国家出力的栋梁,从而使国家兴旺发达。

4.学识渊博。身为教师,应该具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习读天下文章,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面对学生“惑而从师”的请求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应对。在韩愈学习的早期阶段,他认为“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只敢读经典古籍和儒家著作。除书本知识以外,他认为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圣人无常师”,可以向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人学习,从而达到“学无止境”的目的。

(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虽然教师的作用很重要,但韩愈并不认为教师应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他同意孔子所提倡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理念,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一定要比学生懂得很多,教师也要擅于虚心学习,面对疑惑的问题也要向他人请教,以免被教师的社会身份所束缚。之所以教师比学生懂得多,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只是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并不是处处都要精通。只要是对“道”有深刻造诣的人,就可以把他视为教师,向其学习,提倡相互学习,互为人师。

韩愈所追求的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师生关系,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他提倡的是一种师生平等的观念。学生应该“不耻下问”,因为教师只是比学生懂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这不是可耻的行为,反而是值得提倡的。这种师生观超越了当时所具有的师生观念,冲击了那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旧有传统。韩愈强调教师重要性的同时,也扩大了成为教师的条件,只要是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要求的人,均可成为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阶级和传统思想的阻碍。

三、韩愈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韩愈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文化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很多有价值的理念甚至沿用至今,当今的诸多教师仍然用“传道授业解惑”的观点來评判自身是否符合学为人师的要求。本文认为,韩愈思想对当今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思想品德教育

无论何种时代、何种制度的国家,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始终是国家事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韩愈将“传道”看作教育的首要目的,认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当代教育不单单注重年轻一代的职业素养、身体素质,更要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理想的场地,学生形成一个微型的社会环境,教师可以把握住学生的道德规范,帮助其形成满足社会需要的道德水平[4]。然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受众不仅是年轻一代的学生,也包括身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通过个人影响力传递给广大学子。

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以教育为幌子的培训机构,名义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实际上却是赤裸裸的敛财活动。许多教师甚至没有从业资格,仅仅经过简单的培训便开始为学生授课,这种恶劣的行为不但误人子弟,也严重伤害了教师整体的声誉。当代教育应该重视对师德的培育,保障教师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贿受贿的行为。只有保障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才有可能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社会中仍有把教师的话视为真理或者“标准答案”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教育的早期阶段尤为明显,这也是韩愈加以否定的现象。如今的教育应该提倡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观点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教师也不是真理的权威者。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和学生共同面对问题,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过去的“我说你听”式的授课方法不仅损害学生自我理解的能力,也无益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和改正,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韩愈所提倡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划分,这种淡化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不再耻于提问,请求答疑解惑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以保持和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具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培养一群能力相同、观念相同的“工业品”,而在于根据不同特质培养出不同的人才,使其能够各尽其才、各抒所长。完全的一对一制定方案、一对一教学的方式是不现实的,教师也不足以把学生的全部内在禀赋发挥出来,但身为引路人的教育者应该注意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学习方式等,尽量保证学生都能以接纳的态度面对知识。另外,教师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疑惑,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式,在学生反馈、教师调整的双向互动中,有可能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秀兰.韩愈的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1.

[2]刘镇江,胡颖.韩愈教育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63-68.

[3]王丽英.“百代文宗”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3(18):115-116.

[4]段昱.社会学视域下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56-57.

作者简介:赵顺利(1996-),男,汉族,河北廊坊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学

猜你喜欢
韩愈因材施教
论韩愈奇文《毛颖传》
“两个”韩愈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卷首语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