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 莫剑霞 沈琳宇
摘要:疫情背景下,在线教学成为目前学校和各教育机构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区别于传统形式的面对面教学,学生的同伴支持感不强,社会临场感水平也不高。因此基于疫情期间某小学在线课程中的交互现状,对其社会临场感水平进行量性与质性的测量,探究其间的相关性程度,针对性地提出交互策略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水平随时间的增长大体呈上升趋势;交互过程中的核心成员其社会临场感水平普遍更高;在班级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成员其社会临场感水平普遍更高。针对此教师可以:善用幽默加强与学生的情绪情感交互;组织不同交互行为的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注重引导性交互,关注班干角色的设置。
关键词:疫情;在线学生;社会临场感;交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4-0127-04
1 引言
疫情背景下,教育部印发系列通知,全面部署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工作,学生无法正常的进行面对面授课学习,而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学习,虽然学习机会增多,但始终无法等同于传统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教学环境,无形中过滤掉了一些需要面对面才能感受到的真实社会线索,导致人际交流出现情感缺失,从而在学习时使一些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不佳[1],社会临场感水平偏低,严重者甚至出现学习孤独感与网络辍学等现象。而相关研究表明,交互关系是提升在线学习者社会临场感较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实现社会临场感的基石[2],这说明学生在线学习社会临场感的建立与其交互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拟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一门线上课程的班级社会交互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其与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是否具有相关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策略建议,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文献回顾
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又称社会存在、社会表露、社会呈现,在我国大多数学者则普遍翻译为社会临场感,主要是指人们在使用某种媒介沟通时,能够意识到他人存在的程度。社会临场感一词自1976年提出以来,国外在社会临场领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多注重社会临场感的效果与策略研究和CSCL领域中的研究。Kreijins经过实证研究证实,社会临场感的建立能够使学习者们更多地参与交流和协作,促进社会空间的形成[3]。Richardson等人利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学习者在线课程学习的情况,研究发现学习者对社会临场感的感知与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呈正相关[4]。Garrson等人验证了在实践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通过文本交流工具能够获得更强的社会临场感,能够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目标的完成[5]。而目前国内教育领域中社会临场感的研究多從网络教学角度出发,分析影响社会临场感的因素。张婧鑫等人基于虚拟学习社区指出同伴交流、课程进度安排合理性、自我调节学习、与教师交互及学习动机最能解释学业成绩的结论[6]。何苗等人针对某门在线课程中的发帖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学员的社会临场感与个人特征,例如学员的工龄、网上学龄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关系[7]。可见国内相较于国外来说,关于社会临场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研究基于此,拟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研究相对匮乏的领域出发,旨在探讨交互与社会临场感的内在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交互策略,为今后教师的线上教学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3 研究设计
3.1课程及学习者简介
本研究选取某市教育机构中小学三年级奥数课程一个班的学生,课程起始时间为2020年2月22日-5月5日,班级人数为23人,该班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在课程开始时彼此间不熟识,且由于疫情原因,改班级采用线上教学软件——“Classsin互动教室”进行教学,因此较为符合本此研究。
3.2研究工具的选取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生社会交互是否对其在线学习社会临场感产生影响,关键数据分别为学生的社会交互数据和在线学习社会临场感水平数据。其中学生的社会交互数据使用的是根据魁克哈特的定义而改编的编制问卷,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水平数据使用的是Garrison编制的社会临场感测评问卷和Rourke构建的社会临场感评估模型,上述问卷与模型在相关研究中已经较为成熟,因此可以直接使用。
3.3具体研究计划
按照课程大纲的十章内容,将整个实验研究分为五个阶段,每两章内容划分为一个研究阶段,每章内容历时一星期进行教学,即“每个教学阶段=两章教学内容=两周时间”,本研究具体的的实验过程如下图1所示。
按照课程大纲的十章内容,将整个实验研究分为五个阶段,每两章内容划分为一个研究阶段。根据图1的实验流程图来看,前四个阶段分别测量其社会临场感水平,研究工具为Garrison的在线学习社会临场感测量问卷,旨在探讨在线学习社会临场感水平的阶段性走向。第五阶段为总结阶段,加入对班级的社会交互关系进行问卷调查,此阶段中社会临场感水平的衡量除了问卷的量性数据外,同时收集学生在线上平台交互过程中的交流数据,采用的研究工具为Rourke的社会临场感评估模型,在数据分析阶段使用Ucinet软件进行分析并归纳结论。
4数据分析过程
4.1社会临场感水平分析
4.1.1问卷调查数据
根据教学内容每两周对该班级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共分为5次,得到的数据结果部分截图如图2所示。
该图展示了班级部分学生社会临场感问卷的测评结果,记录了课程不同阶段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水平情况,具体来看,该班级学生随着时间的推进,其社会临场感水平也在一定幅度的提升,虽中途有轻微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在课程开始阶段,其社会临场感问卷得分在10分-15分左右,而到课程结束时,其社会临场感问卷得分均在30分左右上下浮动,针对此种情况,后续将进一步对照班级成员的交互网络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4.2.2模型评估数据
在课程进行到最后时,统计收集学生在“Classin互动教室平台”中的所有文本互动内容进行评估,此前已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了相关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并进行互动,例如该学习平台中的“临时教室”“讨论区”和“留言板”等模块均设置了交互活动,评估的标准为Rourke的社会临场感评估模型,评估模型分为三个一级指标(情感响应、交互响应和凝聚力响应),十二个二级指标(情绪符号的使用、运用幽默、自我暴露、持续跟进、引用信息、提及他人、回答问题、赞美欣赏、表达赞同、呼唤、组性称呼和代词语气词)。将数据对照Rourke的社会临场感水平评估模型进行编码分析,得到的結果如下图3所示。
图3为学生线上学习社会临场感的内容分析图,图中橙色、蓝色和绿色柱状分别代表“情感响应”“交互响应”和“凝聚力响应”三个一级指标内容,通过指标个数的计算,三个一级指标的编码个数分别为684、608和461,学生在“凝聚力响应”指标方面的交互内容明显低于其他两个指标。根据社会临场感的十二个二级指标统计数据中,学生对于“情绪符号的使用”、使用“语气词”“表达赞美”和“运用幽默”几个指标的应用频次较高,而对于“持续更进”“组性称呼”和“自我暴露”方面的互动内容较少。
4.2班级交互关系分析
班级网络关系的呈现依据为对班级成员的社会网络关系问卷调查,该问卷包含12个题目,涉及成员的信任关系、情报关系和情感关系三个维度,另外此处声明对班级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不涉及真实姓名,对班级23位成员进行数字编号处理,具有较好的保密性,问卷可信度较高,之后将所得数据结果采用Ucinet软件进行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适应研究社会结构关系的需要而流行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小群体结构。它一般包括整体社会网分析、中介中心性分析、点度中心性分析、接近中心性分析和小团体分析,本研究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其中两种分析结果进行解释说明——点度中心性分析和中介中心性分析,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4.2.1点度中心性分析
点度中心性分析主要包括点入度分析和点出度分析。它们是其他成员与个体间的彼此需求程度,分别为衡量“意见领袖”和“行动积极者”的指标。将数据导入到 UCINET 中,计算它的点度中心性,同样截取排名前五名和后五名成员的分析结果,得到该班级成员的点入度和点出度结果如表1所示:
点出度分析结果显示,13号、9号、1号成员的点出度较高,说明她们在班级交互过程中较为活跃,愿意与他人进行主动交互。同理点入度结果显示,13号、9号、5号成员的点入度较高,说明班级成员在交互过程中对他们的依赖较强,他们有着影响他人交互意愿的能力。
4.2.2中介中心性分析
中介中心度主要来衡量一个行动者控制网络中其他行动者的能力,通常指该点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他人之间的交往。将数据导入到 UCINET 中,计算它的中介中心性,同样截取中心性系数排名前五名与后五名成员的分析数据,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13号、9号、4号成员的中介中心性排名较高,说明这几位成员在班级交往中起着中介作用,班级成员在信息传递方面对他们的依赖程度较高。而10号、23号、14号成员的中介中心性系数较低,说明他们在班级交往中处于外围位置,说明他们在班级中的影响能力较低,较容易被大家忽视。
5结果的讨论
5.1学生在建立社会临场感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情感情绪交互
根据Rourke社会临场感模型评估的数据结果综合来看,学生对于“情感响应”方面的交互需求更为明显,其中对于“情绪符号的使用”和“运用幽默”指标的应用频次最高,例如在交互过程中使用各种表情包、表情符号和网络用语,在回复同伴的过程中运用幽默口吻和词语等等,学生在建立社会临场感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这些细微的、能够表达内心活动的情绪与情感方面内容的交互。
5.2该班级交互网络中的核心成员较边缘成员来说,其社会临场感水平普遍更高
由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社会整体网分析、点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分析结果综合来看,班级的核心成员为13号、9号、1号和5号成员,相对孤立的边缘成员为10号和23号成员,对比他们在课程中的社会临场感问卷测评结果来看,核心成员的社会临场感测评得分均在24分以上,而边缘成员的测评得分大多为6-13分之间,其社会临场感水平差距较大,总体来说该班级交互网络中的核心成员其社会临场感水平普遍更高。
5.3班级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学习者其社会临场感普遍更高
该班级由于人数较少,且教学方式特殊,只设置了两位班干角色,由4号成员和13号成员分别担任班级的班长和学习委员,班长负责班级成员的迟到早退、请假等事宜的管理,而学习委员则担任课程相关作业与考试的事宜公布。根据前期的社会临场感测评问卷结果来看,这两位成员社会临场感水平在班级中处于靠前位置,几乎每次都为前三名,其自我存在感和临场感较强。
6策略与建议
本研究立足于疫情背景下的在线学习班级的交互网络关系,旨在探讨其与社会临场感的相关规律。结果显示,在线学习过程中班级的交互关系明显影响着学生社会临场感的建立,据此本研究也提出了相关的交互策略。
6.1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幽默语言进行情绪情感交互
根据班级学生社会临场感的内容编码分析结果可知,学生在建立社会临场感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情绪情感交互,学生喜欢采用表情符号、表情包、网络用语或幽默性词语等方式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可以着重加强此类交互,多利用幽默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在线上教学模块中设置趣味交互活动、趣味游戏等等。
6.2教师应组织不同交互类型的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交互
学生因其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的差异,其所倾向的交互类型也不同。一般来说,一个群体中有活跃型交往者、沉默型交往者、主动型交往者、被动型交往者等等。而其中活跃型交往者和主动型交往者的社会临场感普遍较高,但此时较容易成为忽视对象的沉默型、被动型学习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不利状态。因此,教师应组织不同交互类型的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积极带动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交互,力求更佳的在线学习体验。
6.3教师应注重引导性交互,关注班干角色的设置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重要角色的担任对于学生社会临场感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交互情况,重视引导性交互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多设置班干角色,缩短班干担任周期,扩大班干候选范圍,任命不同的学生担任班级重要角色,带动引导边缘学习者投入课程交互中,适当赋予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程度,以此提升其在线学习社会临场感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英.远程学习者孤独感克服的方法和策略——台湾空大的经验和思考[J].成人教育,2011,31(1):87-89.
[2] 胡勇.在线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临场感与不同网络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2):47-51.
[3] Kreijns,K.,Kirschner,P. A. ,Marjan Vermeulen[J]. So-cial Aspects of CSCL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3,48(4):229-242.
[4] Richardson, J. C. & Swan, K. Examining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Courses in relation to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 2003,7(1):68-88.
[5] Garrison D.R.Anderson,T,Archer,W.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6] 张婧鑫,姜强,赵蔚.在线学习社会临场感影响因素及学业预警研究——基于CoI理论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4):38-47.
[7] 何苗,程坤,郭允建.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研究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0(1):54-58.
[8] 焦建利,周晓清,陈泽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案例研究[J/OL].中国电化教育,2020(3):106-113[2020-03-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792.G4.20200310.1628.030.html.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