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峰 何佶桓
摘 要: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的川东民歌,是特定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的艺术浓缩。不同的地域环境、语言习惯、审美爱好都直接影响民歌的形成与传播,也会在其民歌特点和表现中留下印记。从“川东民歌”出发,梳理川东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探讨川东民歌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川东民歌;人文环境;风格特点;审美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重点社科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川东红色音乐文化研究——川东历史民歌特点与价值研究”(SLQ2020SD-07)阶段性成果。
“川东”即四川东部达州、巴中、南充等市区域,毗邻陕、渝、鄂。地处群山连绵,千沟万壑,雄俊秀美的大巴山,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古代秦时就流行乐舞,文献《尚书》《华阳国志》就有川东民歌的记载。由于世易时移、蜀籁粤声、秦风楚俗等的渗透与交流,造成川东民歌风格丰富多彩,形成秀丽、温婉、高亢、悠扬、清新、优雅等特点。
一、川东民歌的种类与艺术特点
川东民歌具有强烈的大众性,由于生活、劳作环境的不同,形成各不相同的民歌种类。民歌主要是口头创作,也是口头流传,是川东民众生活的一面镜子,汇聚着川东民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集体智慧。山歌随劳动节奏、劳动强度而变化,歌手随场景编词,具有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或一人高歌、或一领众和、或大家齐唱等,消除劳作疲乏,调节劳动节奏,抒发内心感情。
(一)劳动歌
劳动民歌是山民在锄地、薅秧、收割、打场、放牛等劳作活动中唱的民歌。山歌相应,情景相连,丰富的劳动生活创作出多彩的歌谣。如“山歌不唱冷湫湫,唱支山歌解忧愁。”;《唱支山歌解劳累》“山歌唱起树叶吹,老少歇气在一堆,几支山歌解劳累,干活就像燕子飞。”(巴中三汇乡);《不唱山歌心头痒》:“下田就把山歌唱,不唱山歌心头痒。莫说都是口水话,撒在田里变米粮。”(巴中关渡乡);《唱不完的小情歌》:“薅秧田里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扯不完的秧稗子,唱不完的小情歌。”(巴中三汇乡);《薅秧田里稗子多》:“薅秧田里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又要勾腰扯稗子,又要抬头唱山歌。”(巴中三汇乡);《腊肉丝丝炒蒜苔》:“大田栽秧栽傍岩,你看幺妹送饭来,肩上挑的饭担子,笑咪笑咪走过来,里头装的啥子菜?腊肉丝丝炒蒜苔。”(巴中东兴乡)。这些劳动歌,生动活泼,词意简单而朴实,富有节奏感,音韵应合,妙不可言,呈现出鲜活的劳动生活场景。
(二)爱情歌
爱情是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歌的重要内容。川东民歌中爱情民歌极其丰富,如“采花歌”“慕情歌”“望郎歌”“相思歌”“问情歌”“劝郎歌”“送郎歌”等,表现方式有独唱、对唱、盘歌等形式。如“情哥把我当蜜糖,我把情哥当姜汤。蜜糖放在姜汤里,又是甜来又是香。”(通江);《你不现花我不采》“情人门前一重岩,一根杨柳长起来。风不吹来柳不摆,眼睛不眨嘴不歪。你不招手我不来,你不现花我不采。”;《哥是天上花蝴蝶》:“哥是天上花蝴蝶,有处飞来无处歇。借妹花丛歇口气,不坏花瓣不坏叶。”(万源旧院乡);《情妹无郎靠哪个?》:“清早起来上山坡,一把钥匙掉下河,没有钥匙不开锁,情妹无郎靠哪个?”(开江长岭乡);《不是好妹不开口》:“高山割草割好草,不是好草不开刀,不是好妹不开口,不是好柴不乱烧。”(通江永安乡)爱情民歌表现淳朴的爱情,托物起兴,含蓄、委婉,真切入微。
(三)背二歌
“背二歌”是川东民歌的代表作,一直伴随川东“背二哥”的历史。身处深山老林,道窄坡陡,有些路转身都难,上坡下坎不适合挑担,只有用背篓或“背架”,上大下小,人手一个“打杵子”,作为半路休息时放下背架歇息支撑之用。米仓山的汉璧山道,山民背粮运草,都靠“背二哥”,由于常有野兽出没,山民往往结伴而行,由此形成了壮观的“背老二”队伍,大家在劳动歇息间,难免几声吆、唱歌,逐渐形成更唱迭合,相互传唱,情趣盎然。如《背二哥来生得苦》:“背二哥来生得苦,全凭一顿夜少午,走五步来哼一声,走十步来打一杵。”(巴中枣林乡);《背二哥来好遭孽》:“背二哥来好遭孽,连路走来连路歇,一年四季穿一件,一身晒得黢麻黑。”(巴中枣林乡);《背二哥》:“人在家中忧愁愁,走在路上万事休,说起汉中心喜欢,走到西安游一周。”(平昌高升乡);《背二哥》:“脚趴手软难爬坡,情妹莫怕我两个,我背二哥背二哥,挣的钱来求生活,妹在家中慢等着,我是通江背二哥。”(平昌西兴乡)背二哥爬坡上坎,穿云钻雾,彼此相见歇脚时都要用足力气长喊一声,“呃”“耶”“嘿”,这种交流方式在民歌中自然也有体现,与我国多地域、多民族的“信天游”“爬山调”相同,嘹亮、高亢,尽兴而至,荡气回肠。
(四)历史民歌
历史民歌是川东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老区人民情感最本真、最鲜活的体现。川东历史民歌对革命老区人民表达情感、鼓舞士气、宣传历史等起着重要作用。川东历史民歌,反映时政变革,记录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雄健而悲壮的历史场面。“工农大众团结紧,跟着红军刨穷根,斧头劈开旧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红军带来新天地》:“红军来,红军去,红军带来新天地,穷人要过好日子,只有参加红军去。”(通江瓦室乡);《星星跟着月亮走》:“高高山上云牵云,天下穷人心连心,星星跟着月亮走,昼夜盼望当红军。”(通江瓦室乡);《红军穷人心相通》:“荞子开花杆杆红,茄子开花像灯笼,石榴结籽颗挨颗,红军穷人心相通。”(通江沙溪乡);《我把歌声当干粮》“爷爷教我把歌唱,红军歌儿记心上,擦去眼泪投红军,我把歌声当干粮。”(通江新场乡);《徐总打仗最英勇》:“茄子开花像灯笼,徐总打仗最英勇,计谋赛过诸葛亮,武艺赛过赵子龙。”(通江沙溪乡)这些民歌都语言朴实,语意生动,情绪昂扬。
(五)薅秧歌
薅秧歌是川东民歌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民歌体,也称“苏二姐”或“薅秧锣鼓”。由于山民劳动生活坡高路远,从“鸡鸣看天”到“傍晚投宿”,山民常用唱山歌的方式驱走野兽。如《唱老君》:“打面锣鼓圆又圆,歌师提锣上了山,锣鼓一响歌扬起,野兽杂草全跑完。”薅秧歌属于山歌类,抒情性强,由不同的劳动状态和劳动强度,形成不同的节奏和速度,如“薅草歌”“赶牛调”“抬工调”“排歌调”等歌体,较多歌词为五字句、七字句,或单句虚词拖腔,而复句则押韵。衬词丰富,句式活泼,题材广泛,具有地域特点,乡土气息浓郁。薅秧歌不仅仅是劳作的程式化演唱,也是连套体式的山歌,内容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歌师,往往是有劳作经验的长者,或半农半艺的歌郎,又分上手(鼓师)、下手(锣师),或自打自唱,或交替演唱,或在劳动间歇中与薅秧劳动者互动、帮腔演唱。如《苏二姐》:“清早起来去(哟)放牛(喔),一根田坎(苏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放出头(喔,二嫂哟)……。”“牛儿吃得饱(喂)又饱(喔),哥儿(那个)回来(苏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好干活(喔,二嫂哟!)”歌词具有生活意味,領合呼应,淳朴、明快,衬词清爽、活泼,乡村气息浓厚。据地方文献记载《苏二姐》,曾在川陕苏区广为传唱,被改编成歌曲《我随红军闹革命》,如“前山落雨后(哦)山晴(),后(哦)山晴()。盼来(那个)红军共产党,(你呀我呀妹娃子),好喜欢啰(二嫂哟)。”还被我国著名作曲家时乐采用在歌曲《英雄战胜大渡河》中,在全国广为流传。极具巴山味的“苏二姐”,犹如纯洁、优美的“刘三姐”“兰花花”民歌一样,成为特定文化的地域标记。
二、川东民歌的审美价值
(一)语言朴实
川东民歌是川东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以地方语言为表达方式,成为民歌风格特点的核心。它语言简练质朴,通俗易唱,富有生活意趣,是大众精神生活的生动体现。民歌中的方言代表一种本真的情感表达,虽然这些语言和衬词可能无特定意思,主要在于增强语气和表情的功能,更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其率真的个性,体现川东人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川东民歌中语言表现丰富,方言语气词与正词的搭配,味正情浓,谐和风趣,具有感染力。
(二)衬词生动
衬词是川东民歌的重要元素,其音乐意义大于文学表达意义。川东民歌中的衬词包括衬词、衬句和衬字。根据不同民歌的地域特点、表情内容和曲调结构灵活运用。这既是对歌词表意、表情的丰富,也是对歌词内容的补充。衬词也被分为一般性衬词、重复性衬词、称谓性衬词、表意性衬词四类。用得较多的是语气性衬词为加强其歌词语气,经常运用“哟”“喂”“”“嘛”“哟喂”“哟”“嘞”等。称谓性衬词:各地域对人或物的称谓,复杂而有趣。如“哥呀”“姐呀”“妹儿”“妹娃子”等。如川东民歌《豆苗葱蒜叶》中“大路边上(嘛连舍),摘南瓜(嘛)(送郎我们回),我把(那)萝卜(黄花茄子海椒叶)当(呦)娃娃(呦)(豆芽葱蒜叶)”。语句中的正词显得无趣,就会有大量衬词的融入。衬词是对词义表达的铺垫或烘托,极富生活情趣。衬词是民歌表达的重要抒情手段和要素,使地域环境的人物性格得到深化,使民歌的曲式结构更完整,形象更饱满,语调更生动,表情得到强化。
(三)音乐丰富
川东民歌音韵和谐,情韵悠长,田野充满乡音乡韵,歌声与天地共鸣。川东民歌曲式多样,内涵丰富。由于不同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各不相同的音乐特点,广阔的大自然成为抒发情感的天然舞台,风格性极强。如“背二歌”的高亢、豪放;“薅秧歌”的悠扬、婉转;“爱情歌”的含蓄、委婉;“历史民歌”的激扬、热烈。曲调简单而重复,较多运用五声的“宫”“角”“徵”等调式。节奏一般随劳动方式和强度而变化,曲式较多分上下两个乐句的单乐段式,较多具有说唱性,舒展、轻俏,寓意生动。
(四)时代价值
民歌是历史与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饱含著时代之影像,记录了时代之风情,既有历史的延续性,更有时代的变异性。川东民歌具有地域传统和历史文化的写实性,内涵丰富,风格迥异,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厚的源泉。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精心呵护民歌,提升民歌的影响力,加大收集、整理、传承原生态民歌的力度,积极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共唱最炫民族风,才能使我国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注释:
本文民歌选自《民间歌曲集成》,达州:四川省达县地区文化馆编,1983。
作者简介:赵海峰,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讲师。
何佶桓,硕士,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