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绘中古史的可能性:货币经济的面向

2020-01-25 16:20吴承翰
文史哲 2020年6期
关键词:论者货币历史

吴承翰

货币史在中国中古社会经济史领域中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相较于农业、土地、户口或力役、赋税等范畴,货币似乎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其理由不难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大型的农业官僚帝国,无论重农抑商是一种形式的表态还是真实的制约,围绕农业的主题自然处于社会经济史的核心。

不过,如果站在重绘中古史的角度来看,则货币史理应受到更多一点关注。历史之所以能够被重绘,有时是因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有时是因出现前所未见的新材料。但历史之所以需要不断被重绘,往往与书写者身处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如今,我们置身一个被货币包围的经济世界。无论实体还是虚拟,每个人从清醒到入眠,几乎总要透过货币,方能与社会发生连结。这样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想象一个“在这种状态以前”的世界?那样的世界又是按照何种机制与逻辑,维持日常生活的运行?尽管货币在中国史上由来已久,可是当我们带着今天这个世界的经济常识去解读过往的经济世界时,难道不会因为习以为常的前提,作出偏离客观历史的诠释(假如真有一个“客观历史”的话)?如果货币在当时与现今一样十分重要,那么应该追问的是,何以在经济结构异质的基础上,货币却能发挥相似的作用?反之,假若货币在当时没那么重要,或是重要的形式与今日有所不同,则我们就应抓住这个古今皆有、但意义不同的元素,作为重新反思社会经济史的利器。

现代学术体制建立以来,即便是比较冷门的中古货币经济史,也累积了庞大的研究。因此我采取一种权宜的方法,根据论者对于货币性质的判断,进行粗略的分类。第一种分类称之“市场性的货币论”。以全汉舁为代表,其中古自然经济说强调货币的形态会随着市场商业活动的发展程度而异,产生不同的变化。如汉末到中唐商业衰落,故以实物货币为主;中唐以后商业复兴,故金属货币地位抬升;至北宋更发达,遂有纸币出现。这种将货币性质与市场结合起来的看法,并非全汉舁独有,毋宁说在货币史研究者中十分常见,只是全氏将此一看法与历史分期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具有代表性的意义。第二种分类是“国家性的货币论”,以日本中国史研究会的足立启二、宫泽知之为代表。他们基于专制国家论与小经营生产方式论的共同理论,将货币视为国家整合社会的诸多重要手段之一。宫泽知之在此基础上,提出财政货币与市场货币的概念区分,并指出铜钱的本质应属国家权力性质的财政货币,而非市场货币。简言之,这两种货币论的预设存在根本的差异。

从生成背景来看,两者皆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在全汉舁的时代,中国社会停滞论盛行。陶希圣反对此说,并提出独自的中国历史分期论(分前后二说,日本京都学派的分期与其后说相近)。全汉舁深受陶氏影响,因此他的中古自然经济说,必然要淡化何兹全抛出的南北差异的质疑,如此方能合理推衍出唐宋之间的货币经济复兴,而这正是从社会经济角度证成中国社会发展未停滞的坚实理由。足立启二、宫泽知之成长的时代,则是世界史基本法则盛行的年代。在单线发展论依然浓厚的氛围中,他们为了从历史的角度解释当代中国的由来,因而反对当时普遍以封建制概念诠释中国社会的方式,并在中村哲的理论启发下,建立專制国家论的模型,以区别于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类型。

尽管实质论点对立,但它们都深受论者所处环境的影响,带有清晰的时代烙痕。循此逻辑,时移势异以后,自然还会孕育新的动向。例如柿沼阳平,他重视新出土资料、并尝试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的特质,反映出一种后冷战世代的共同特征。于此,无论是激烈对立的意识型态也好、不可调和的历史分期也罢,皆已淡出研究者的视野,不再构成核心议题。就此角度来看,重绘中古史有时是人们主动刻意为之的结果,有时则是不断被时代重绘的人们自然酝酿的产物。

应补充的是,这两种货币论之间并非排他性地互斥。强调市场性的论者,同样也会关注国家财政的现象,只是他们多半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国家财政变迁的原因。反之,国家性论者也会讨论市场的问题,只是他们认为从市场流通到财政物流之间并非连续的因果关系,前者不必然导出后者。其次更应强调的是,这两种货币论并不存在先后交替取代的关系。当国家性货币论的观点出现后,采取市场性的论者依然坚守其说。当采取经济人类学或多元视角解析货币的观点出现后,市场性、国家性两派论者也依然持续在发展、完善各自的假说。由此导出第三点观察,即各种货币论之间,或许基于偶然或其他的因素,彼此经常欠缺充分的对话,甚至可能缺乏应当进行对话的意识。这在研究者展开个别实证研究的课题时,也许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涉及如何建立比较长时段的、宏观层次的历史架构时,除非我们有意回避忽视某一方的观点,否则彼此理论预设的矛盾,自然就会构成解释历史变迁时的理论难题。

这个理论难题成了我在构思如何重新诠释唐宋货币经济变迁时的原点。我并未直接研究两者的异同,而是将此难题作为问题意识,植入各项实证研究之中。为此,我做了一些唐宋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货币思想与议论的辨析,以及不同地域经济和货币性质的讨论,等等。这些看似分散的主题,最终都围绕并且收束在如何回答上述理论难题的焦点上。我尝试以一种“带有理论意义的实证研究”的方式,来回答自己制造出来的难题。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但我的确从中看到一丝重绘中古史图景的可能性。

总之,货币史研究是一个有意思的主题。最有意思之处,莫过于在史料之中发现一些乍看符合现代常识,但细思不妥、又带有违和感的问题。例如,南北朝到唐宋之间相当盛行的短陌现象,即反映一种货币内在交换价值并非均质存在的特性。因其存续直至晚清,故引起不少学者关注。现阶段可知的是,倘若直接套用当代经济逻辑加以诠释,可能陷入左支右绌的困境。然而正是这种思考的困境,引导我们仔细重读前辈的经典著作,反复探勘理论(暂定的假说)与史实(无论新旧)之间的无穷可能,从而拾起重绘中古经济史的乐趣。

[责任编辑 孙齐]

猜你喜欢
论者货币历史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