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华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通过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手段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高职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创新创业意识较淡薄。大多数高职学生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仍以被动的学习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缺乏学习主动性,缺少社会历炼。由于缺乏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抗压能力等基本素质,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较难养成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仍需提高
创新创业能力与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精湛的技术、持之以恒的耐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等都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加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以讲座和宣传的形式为主,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的内容设计,与专业的相关性不大,不能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优质师资
最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当属教师,高校师资力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而目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却存在着严重欠缺优质师资力量的问题,尤其是创业型优质导师的数量严重不足。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现阶段高职院校不能提供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多数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学生的许多想法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磨练,使得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社會发展需要大国工匠
我国工业在很多领域大而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是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等高端人才供给短缺,为此,十九大报告专门指出:“要在全社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说明大力培养工匠精神,是解决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得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学习过程中,受教师身上的素质、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蒙,继而在日后工作中秉承这些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具备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思想,尊师重教,有利于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从社会的发展背景以及发展需求入手,强化专业技能,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少走弯路
当前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各用人单位用人仍偏向“唯学历论”,学生家长对技术类工种的专业和工作不满意,部分高校办学理念有所偏离、办学定位不清晰,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养成也很难贯彻实施。只有把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有效结合才能保证培养双创人才少走弯路。
推动生成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目前高校的“双创”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需求。因此,我们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重新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一次革命。逐渐形成“双创”教育新模式,显著提高“双创教育”水平,最终推动中国高职院校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需求进行转型升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只有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步并进,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才有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融入创新元素,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平台,使得创新培养有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在各类创新创业、“互联网+”等比赛中,给予学生施展空间,能够用创新思维找寻问题、分析原因、思考现状,鼓励学生打破定势思维,敢于挑战、求真务实,并刻苦钻研新方法、新技术勇于实践和探索。通过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进而提升其职业认同。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思政”的教学中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必须深入到职业信仰、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品质、职业理想人格等层面。
首先,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有机结合,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崇尚职业技术、热爱技术岗位、敬畏职业技术技能,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荣誉感。
其次,把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品质。所谓匠心,是指工匠具有的优良心理品质,包括虚心、恒心、细心、进取心等。通过培育学生的“匠心”,使他们虚心学习、拜师学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积极进取、创新创业。
最后,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各门专业课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为职业道德品质,塑造德技双馨的职业人格。
构建完整“双创”课程体系传承工匠精神
“校外学习+校内实训+校内研究”的产学研模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专业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企业操作、项目发展和岗位职责。
将工匠精神融入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结合不同的专业、行业特点总结出应具备的工匠精神的各类要素,将职业规范和技术素质要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中。通过全方位的系列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聘请一批责任心强、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人员,组建双创教育的师资团队,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如:将各领域的工匠聘请为兼职教研员,让工匠和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起参加备课、听课、评课、交流等教研活动,用工匠的视角助推专业教师成长;请工匠专家进校园开专业公开课,让专业教师用心去感悟工匠精神。
构建实践平台
针对不同对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环节是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经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大学生能积累经验有效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社团、仿真实验室、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都是常见的实践模式。
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匠文化,比如鲁班的吃苦耐劳、探索创新的历史故事等,为当代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让这些优良精神在教育体系以及教学结构中得到深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当中去。
其次,深入挖掘各行各业所涌现出来的工匠及工匠故事,根据工匠的相关典型案例,并通过讲座的形式宣传工匠精神,同时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思想品质教育等。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相关概念,能够从根本上接受工匠精神,并且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将创新创业、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精神真正地发挥出来。
再次,开展工匠精神的校园主题文化,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校友回校参加经验交流会,请他们讲述在企业或是社会当中的发展案例、优秀事迹来与学生进行分享。同时,也可以开展一定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来提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思想的认识,在比赛当中将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最終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和符合职场特色的实习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熏陶。积极开展各行业技能大师、双创典型事迹和成就的宣传宣讲,开展多种体现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与竞赛,积极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工匠精神贯穿高校双创教育的全过程。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期,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我们需要积极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创人才,以满足打造制造强国、创造大国对卓越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则是是职业院校担负的责任。
[本文系课题:中国职教学会DGW1820GZ002新时代职业院校弘扬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研究与课题:陕西职教学会2020SZJSZ-040“坚定文化自信,传递文明礼仪”——《社交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索研究成果]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