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发现一双慧眼

2020-01-25 16:21刘登明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道德与法治

刘登明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进而通过深入剖析,发现困扰学生发现问题之原因,最后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教会学科方法,培养学科思维,提供发现环境三大应对策略,期望可以借此指导实践。

【关键词】发现问题;道德与法治;路径

一、问题发现之背景

现代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指在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由“给定”“目标”“障碍”这三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鉴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问题可以被理解为实现目标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近年来,课改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词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校开发出了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法。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包括以下三大环节:自主预学,发现问题;小组助学,探究问题;师生展学,解决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是课堂上必须抓住的一条主线。

为了进一步把握学生问题发现的情况,笔者设计了—份问卷,选择了初一、初三共计四个班级,进行随机调查。调查中一共发出问卷219份,回收问卷219份,有效问卷215份。在问卷中,第一问,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你是否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选择每周两次及以上的共计62人,占比28.8%,选择每月一次左右的共计132人,占比61.4%。由此可见,在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的情况不容乐观,主动发现问题仍然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加以重视。

二、问题发现之必要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者实验室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发现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问题,也就意味着有待研究解决的矛盾,不是矛盾本身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没有发现,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从这—点上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是因为发现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问题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先导。

发现问题,推动着课程深入。布鲁纳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教师要让学生思考问题,参与问题获得的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传统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结果,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方法与技能,树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学习能力的获得,必须要通过创设性的情境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整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标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发现问题,激发着学生兴趣。传统教育将学生视为盛放知识的容器,现代教育将学生视为需要点燃的火炬。在应试教育中,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比探索问题效率要高得多。但是其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对于探索的乐趣却被无情的剥夺。因此,有必要把发现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开始自己的大冒险。

三、困扰发现之原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越来越觉得发现问题非常重要。但是,通过之前的调查数据,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发现问题方面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如上问题呢?笔者在问卷的第三道题目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选择没有兴趣的人数共计89人,占比41.4%;选择没有时间的人数共计28人,占比13.0%;选择没有方法的人数共计85人,占比39.5%;选择其他的人数共计13人,占比6%。由此可见,学生认为影响其发现问题之主要因素为如下三个方面。

1.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有了这种心理倾向,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在面对困难时产生坚强的意志力,在成绩面前产生深入的挖掘力。因为是兴趣之所在,所以学习不再是强摁牛头不喝水,而是心中饥饿扑面包;因为是兴趣之所在,所以学习不再是遇到困难就动摇,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因为是兴趣之所在,所以学习不再是一日看遍长安花的炫耀,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深入。

2.时间。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以及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时间显得尤为宝贵。所以,出现了部分教师满堂讲,满堂练,结果是满堂懵。课堂不但追求有效,而且追求高效,但高效却以另一种病态的形式出现,那就是快。在病态高效观的压榨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就这样,学生逐步沦为知识的奴隶。而作为被奴役的对象,他又怎么可能去爱奴役他的知识呢?

3.方法。王俊校长在《结构尝试教学法》中指出,学科基本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就是解决问题的操作性步骤,它指向的是方法与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强调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基础知识),而且要授之以渔(方法技能)。

四、问题发现之路径

培養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教师角度探究一下。

第一,教会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方法结构。对于问题的划分,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叫作“五何”分类法,即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将“五何”运用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得比较多的是“三何”:是何、为何、如何。是何主要表现为含义、特征、事实、表现、概念、定论等;为何主要表现为原因、意义、作用、影响等;如何主要表现为方针、措施、做法、要求等。

因此,学生在“自主预学,发现问题”时,就可以找出本框题的关键词,采用“三何”法来发现问题。例如,学生在预习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感受生命的意义”一框时,首先找出关键词“生命的意义”,然后运用“三何”法提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生命要有意义?如何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最后,结合课本进行思考,看自己能否找到答案,不能给出答案的,就形成了问题。

上述是运用“三何”法,以关键词为主要内容进行提问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能够紧扣一个框题的重点、难点内容,但是不够细致,不能囊括该框题所有的内容。我们还可以使用“段落大意法”来发现问题。“段落大意法”就是通过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总结每一自然段讲解的问题。如果无法概括或者感觉概括内容与逻辑相悖,则形成问题。

日常生活中,常常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这样,既能紧扣主题,又能相对翔实。

第二,培養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维逻辑。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三维目标的实现与学生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的掌握结合起来。具体到初中阶段,笔者认为主要是指能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全面看待问题,能运用联系的思维方法区别看待问题,能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深入看待问题。

例如,苏人版2017版八年级上册“处处有合作”一框,教材重点强调的是合作的意义,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合作是否存在一些弊端呢?由此,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另外,对于一些相近的专有名词,比如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运用联系的思维方法,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四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如果学生自身无法解决,就形成了问题。对于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可以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种什么行为呢?这就形成了问题。

第三,提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发现环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基本需要概括为五大类,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更容易激发实现高层次需求的欲望。

我们可以将学习活动当作是一种自我实现需要,那么要促使这一需要的实现,就要尽可能从教师角度满足学生身心安全的需要,要尊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提供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鼓励与指导等。

综上,目前研究问题发现的理论尚不充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尚不强,而问题发现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分析困扰发现之原因,发现影响发现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兴趣、时间、方法等,最后从教师角度提出发现问题的路径包括:教会学科方法,培养学科思维,提供发现环境等。当然,这些路径还需要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继续完善。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摭谈英语教学中问题生成与疑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浅谈“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