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劝孙权投降,因为曹军占据了半壁江山,兵精粮足、势不可当。孙权这时要考虑,如果抵抗曹军会不会导致政权内部分裂。如果初期战事不利,张昭等士族集团不再鼎力支持自己,那么他是无法持久抵抗曹操的。
公元208年,曹操剑指江东,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最后没有屈服于曹操的威胁,而是选择与刘备联盟抗曹,最终大破曹军。不过,孙权不是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与曹操决一死战的,在赤壁之战开打前,他是有所犹豫的。那么,他到底在犹豫什么?
对敌我军力的认识
孙权首先犹豫的是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曹操说拥兵80万,是为了恐吓孙权。据《吴书·孙权传》及《周瑜传》记载,周瑜在劝说孙权抵抗时,分析了曹军实际力量,估算至少是22万人,最多不过24万人。
孙权的兵力有多少?当周瑜对孙权说“有精兵五万就足够”时,孙权答道:“五万兵难以在一时间凑齐,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武器都已经准备好了。”也就是说,孙权能够拨给周瑜的兵力最多只有3万人。
那么,刘备能提供多少士兵?诸葛亮曾说:“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样的话,孙刘联军加起来的兵力,大概可以达到5万人。
这是一个相当悬殊的对比,曹军的兵力至少超过孙刘联军4倍。而且,曹军兵锋正盛,有摧枯拉朽之势。当时,益州刘璋见曹操来势汹汹,立即给曹操写信,愿意派兵支持曹操完成“统一大业”。因此,孙权对是否开战犹豫不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要考虑政权稳定
此外,孙权还要考虑政权内部的稳定。东汉末年,门阀士族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任何人要想建立丰功伟业,就必须要得到门阀士族的支持。所谓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家族,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家族。士族的出现得益于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该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举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考试之后再任命官职。因为举贤不避亲,所以贵族和富家子弟逐渐成为单一人选。当这群人做官后,他们又有资格举荐人才。他们相互举荐对方的晚辈,促进双方间的互惠互利。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举荐,代代为官的士族阶层势力越滚越大。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所以能在众多起义军中杀出重围,除了才能,主要是他得到了南阳和颍川两地豪族的强力支持,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士族在地方上拥有强大势力,严重侵蚀了皇权力量。东汉末年的乱局,本质上就是各个地方的门阀士族相互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哪位英雄豪杰能与门阀士族结成同盟,谁就能获得后者源源不断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人才、土地、财富等。
在孙策入江东时,门阀士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江东士族的代表张昭。孙策临终前,把弟弟孙权托付给他,希望他能够辅佐孙权守住江东基业。当时很多人不服孙权,张昭陪孙权到各处视察。孙权每到一处,张昭都亲自扶孙权上马,众人看到老臣张昭对孙权服服帖帖,这才服从孙权的命令。
所以,孙权是否抵抗曹操,还是要看江东士族的脸色。张昭当时劝孙权投降,因为曹军占据了半壁江山,兵精粮足、势不可当,当时的江东大臣也大多支持张昭的“求和”意见。况且,孙策也没有真的准备在江东割据一方,他在临死之前曾特意叮嘱张昭“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张昭等人还有没说出口的原因——他们都是北方南迁的士族,此时中原已经基本平定,他们自然想要重归故土。
孙权这时就要考虑,如果抵抗曹军会不会导致政权内部分裂。如果初期战事不利,张昭等士族集团即使不叛变,也有可能消极怠工,不再鼎力支持自己。没有这些士族的支持,孙权是无法持久抵抗曹操的。
诸葛亮与周瑜的勸说
孙权最终决定联刘抗曹,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诸葛亮来后,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那样舌战群儒,因为他只需要说服孙权就行了。他故意刺激孙权说:“曹操如今平定宇内,威震四海,将军您应该量力而行。若是不能抗衡,为什么不解衣卸甲,向北对曹操称臣呢?如今您对外假借服从的名义,而内心却犹豫不决,事情已经危急却不能决断,大祸将至啊!”
孙权果然被诸葛亮的话激怒,他反问道:“假如真的如你所言,刘备为什么不投降呢?”诸葛亮回答道:“我家主公刘备,堂堂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将士仰慕。如果大事难成,那是天命,岂能去臣服曹操!”孙权听后勃然大怒,终于决定与曹操决一雌雄。
之后,诸葛亮向孙权表示,刘备会始终站在抗曹的阵营里,不会像刘琮那样轻而易举地投降,然后反戈一击。
其次,周瑜接到鲁肃的密信火速返回劝说孙权,指出曹操虽然名为汉朝丞相,实则为汉贼,他讨伐江东并没有法理基础。相反,孙权则有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此外,曹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因为他还有以下四个弱点:一是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成为了曹操的后患;二是天气寒冷,曹操的骑兵没有足够的粮草;三是曹军舍弃鞍马,不习水战;四是中原士兵疲惫不堪,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周瑜主动请缨,要5万精兵进驻夏口,声称定能打败曹军。有了周瑜的坚定支持,孙权顿生豪气。为了彻底断绝江东士族投降的念头,孙权当众拔剑,砍下主帅桌角斩钉截铁地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由于孙权拒不投降,才有了后来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孙权和刘备联军以弱胜强击败了号称近百万大军的曹操,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志·吴书》《历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