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能开下窗户吗?我妈晕机了!”在众多旅客对其嗤之以鼻时,一个乘客挺身而出,声称出钱为老人升舱,但只是接過主人公的手机,为他办理了15万元的网贷……
近日,某网贷公司在短视频平台投放的上述广告内容引发热议。这种令观者感到不适的“辣眼睛”广告,正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大行其道。
这类广告为何会引发众怒?首先,歪曲社会风气,宣扬拜金主义。视频以扭曲的手法夸大了贫富和城乡差距,仿佛整个社会都拜倒在金钱下,真情与同理心荡然无存。
其次,混淆视听,鼓励超前消费。网贷广告以“万元日利率”等概念混淆视听,造成利率低的假象。
再次,吸引点击,套取用户信息。“输入手机号就可以查询额度”……广告结尾轻描淡写的话语,引导着用户输入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关键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对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带来无穷隐患。
更重要的是,这些精准投放的广告可能吸引众多不具备还贷能力的用户,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年来,相关监管机构正不断加大对网贷广告营销的监管力度,期待相关部门和社交平台在审核广告投放时能擦亮眼睛,杜绝网贷营销的这股歪风,不能让这些“辣眼睛”的广告继续毒害社会风气。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