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晶
摘 要: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越来越成熟,面对日益变化的文化发展形势,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各地区的传统文化都具有自身浓厚的特征,每个地区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文章主要对赣南兴国山歌的历史与演唱艺术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赣南兴国山歌;发展历史;演唱艺术
赣南兴国山歌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已经是独具特色的地区性传统文化,笔者主要针对赣南兴国山歌的历史与演唱艺术进行研究,对赣南兴国山歌做出概述,并具体阐述了赣南兴国山歌演唱艺术中的发声方式和气息表现方式以及共鸣方式,希望对进行后续的传统文化研究有所启发。
一、赣南兴国山歌概述
实际上,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的文化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发展特征,中原地区人民的迁移也为不同地区带去了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形态。赣南兴国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其自身丰富和多样化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中原汉族地区的人民迁移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客家地区的山歌不论是本身的歌曲题材还是演唱的语言以及表演形式都带有地区浓烈的特征,并源于地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风俗得以长期的发展[1]。部分歌曲于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革命时期得以发展,人们唱着山歌上山,唱着山歌下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地区化的文化发展历史。
一直到今天,江西赣南地区的山歌也是依靠老一辈的口口相传的方式得以传承到下一代,客家山歌的内容和形式往往通俗易懂,在演唱方面往往更加容易被大众记住,在其中也蕴含着地区化浓厚的调整,可以说是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其中广为流传的有《刘三姐》,这首歌曲往往被社会大众熟知,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
兴国山歌有很多的种类,包括多样化的革命歌曲和情歌,以及生产生活类的歌曲。实际上,兴国山歌更多的是起源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随意哼唱,衍生出来的文化是后续发展的。在实际的社会发展和革命时期,越来越多的兴国县人参与到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建设过程中,所以兴国往往又被冠以将军县和模范兴国的称号。在这一时期创造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红色歌曲,所创造出来的歌曲内容多是以兴国的客家方言为基本表现形式,也能够代表所属地区的方言和文化,具备浓厚的地方特色,整体的表演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有独唱、合唱和对唱等多样化的形式。随着文化发展特征的不断变化,这类歌曲对于整体兴国山歌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兴国地区的山歌歌曲以山歌、采茶戏以及赣剧等多样化的歌曲形式为主,且在当地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其山歌的传承发扬也有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兴国山歌有多样化的种类和表演形式,更多的是山野间的唱和,其中包括男女情感、生产生活和时事等歌曲。有多样化的东河山歌以及南河山歌。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如庙会以及小孩满月等不同的场合,往往要有众多的群众来进行山歌对唱,更多的是以某一主题为基础展开相应的演唱,对于地区化的文化宣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興国山歌的演唱形式
兴国山歌在整体的演唱形式上,包括独唱、对唱、联唱、合唱以及小演唱等方式,当然兴国山歌也逐渐发展出山歌剧这一新型的剧种。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很多歌曲开头往往是“哎呀嘞”的语句,有较为强烈的音乐旋律感,随着歌曲内容的不断变化,整体的山歌部分也有较为多样的形式。其中在山歌的歌腹部分,往往有跌宕起伏的不同效果,形成多样化的演唱风格。很多歌手在歌尾的部分,唱“同志哥”,与开头的“哎呀嘞”相呼应,这种方式与整体的山歌表演达到相互衬托、相互呼应的效果。
兴国山歌在具体的演唱中,往往采取的是二人对唱或者是三人联唱的方式进行演唱,用小锣进行跌板之后进行小锣击打,以此来便于歌手进行喘气歌唱,也为后续的歌手进行酝酿创造机会,另外还可起到过门转调的作用。且山歌所演的内容较为广泛,很多是历史故事或者时政要闻,当然也进行即兴编曲,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另外,在井冈山及赣南根据地的各个地方,往往是以革命历史为题材来进行创作,包括《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多样化的歌曲。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很大部分原因是具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当代人民的喜怒哀乐,歌者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情歌运用比兴、暗喻、双关等手法,情趣盎然。
三、赣南兴国山歌的演唱艺术
(一)演唱中的发声方式
赣南地区的山歌具有其自身浓厚的地区特征,在演唱方面,其发声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本嗓发声、细嗓发声、假嗓发声。其中第一种发声方式又被称作大直嗓和大本嗓,主要是演唱者利用更加原生态和自然的方式来进行演唱,兴国山歌与演唱者本身的嗓音条件有紧密关系,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并没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而且其应用的演唱范围也较小,更多的是应用在山歌对唱和即兴演唱中。第二种是细嗓的演唱,其适用于客家女性对于事物的抒情演唱,多用于室内演唱,整体的演唱效果较为优美高雅,代表歌曲有《苦歌》等[3]。第三种是假嗓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往往是要在演唱过程中,运用真假声交替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呼吸过程中,要将气息支撑住,这种演唱方式往往具备较为浓烈的生活气息,抒情性较强,代表作是《唱支山歌显威风》。
(二)演唱中的气息表现方式
赣南地区的客家山歌歌曲十分悠扬,在演唱方面委婉动听,其对于演唱者的气息要求较高。笔者通过对部分山歌的聆听和研究,发现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往往需要撑开横膈膜来实现气沉丹田,并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做好吐气吸气的练习,慢吸慢吐、慢吸快吐以及快吸快吐都需要做好练习。当然,通过这种多样化的练习,往往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张力,在山歌演唱上也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演唱中的共鸣方式
实际上,兴国山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类型,传承和记载了客家文化,涵盖了客家人的繁衍生息诸多方面。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4]。凝聚客家乡亲,以山歌为纽带,发挥联谊功能,能促进世界各地客家人的团结。江西客家山歌在演唱方面,并没有一种较为规范的演唱技巧,但是在其演唱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共鸣状态主要分为三种,即胸腔共鸣和口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5]。所谓胸腔共鸣是要打开胸腔,然后吸好气将横膈膜撑开让气传到胸腔里达到共振的效果,这种共鸣方式所发出的音声浑厚饱满。口腔共鸣在客家山歌的演唱过程中往往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其中更多应用到叙事性的山歌中,在演唱过程中往往需要演唱者保持口的松弛度,并张开牙关,舌头抵着下牙,抬起硬腭,然后将气送到口中,并沿着硬腭达到口盖以此产生振动,这种演唱方式往往能够实现明亮和具有穿透力的音色。所谓头腔共鸣更多地运用到山歌中的高音部分,这种演唱方式需要的是强大的气息支撑,做好深呼吸后将牙关打开,并提起笑肌,打开鼻腔,将气从鼻腔送到软腭达到上口盖以此产生振动,这种共鸣方式的声音往往高亢有力,富有感染力。
总体来说,江西客家山歌具有其自身浓厚的特征,往往有较为深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山歌演唱上对发声方式和气息表现方式以及演唱中的共鸣方式都有很高要求,这也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参考文献:
[1]黄苗,黄玉英.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及其发展[J].黄河之声,2018(19):129-130.
[2]黄纯懿.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中音乐元素研究[J].福建茶叶,2018(9):109.
[3]陈按.试分析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2016(7):123-124.
[4]陈雅萍.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兴国山歌的传承探究[J].当代音乐,2020(2):85-87.
[5]陈建锋.兴国话对兴国山歌的影响:兼谈兴国山歌的保护与发展[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45-149.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