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
摘 要:音乐表演专业是独立于音乐教育之外的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需要面向市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地培养人才。文章从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入手,深入探究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而提出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升音乐表演的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音乐表演;人才培养;高校
一、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音乐表演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能力、意志力、表現力以及创造力等综合能力。随着人们对音乐表演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表演课程。而音乐表演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为了音乐表演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表演能力。然而也有不少学校对于音乐表演这门课程并未足够重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音乐表演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强、音乐表演知识牢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音乐表演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音乐的审美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表演天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音乐家、表演家和艺术家,都十分重视音乐表演能力,重视音乐对于人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力图以音乐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音乐能够真正实现用情感来陶冶人,用情感来打动人,用情感来美化人,进而培养音乐表演的高素质人才。
美的想象力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对于音乐表演而言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音乐想象力可以成为音乐表演的知识源泉。音乐中充满着诗情画意,通过音乐表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艺术表演能力和审美能力,不断在生活中寻找美,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尤其是音乐表演方面的修养需要进一步提高。音乐表演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综合,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音乐表演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音乐表演方式,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音乐表演人才的新需求。
二、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其中关于音乐表演的政策发挥引领作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新式音乐表演课程,提供了许多音乐选修课,有的还成立了校园乐团,让交响乐走进校园,走进校园学生的素质教学培养过程中。但是目前不少高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学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开设的课程较少、缺乏统一的音乐表演教学体系和教材、学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
(一)音乐表演培养目标不明确
音乐表演培养目标的制定是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一些高校对于音乐表演的培养目标尚不明确,制定的培养目标大多都是盲目照搬其他学校,没有结合自己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实际问题,导致制定了一些不符合实际,难以实施,甚至过大、过空的培养目标,导致最终实行的培养目标与实际不符。
音乐表演专业要培养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具备音乐表演的相关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且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要适应21世纪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构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音乐表演的理论知识和框架,开展严格的音乐表演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具有较高的演唱能力、表演能力、演奏能力以及指挥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特点,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避免设定假大空的培养目标。为了更好地完善音乐表演培养体系,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音乐表演的发展前沿,学习并借鉴一些学校的先进培养经验,再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表演理论知识、高素质、强能力、具备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音乐表演人才。
(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丰富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多种多样的音乐表演人才。高校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没有结合音乐表演人才的就业需要,不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特点,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了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了让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有较好的就业前景,需要采用先进的培养模式,在专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实施全面的人才培养教育,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储备人才,并在相关的岗位发光发热。充分挖掘音乐表演人才的潜质,使之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专业性较强,因此,学业要精。音乐知识虽然庞杂,但是有许多共性和相通之处,要从中探索出音乐发展的规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具备吹、拉、弹、唱、跳等各方面技能的音乐表演人才。吹主要是指竹笛、箫、唢呐等;拉主要是指京胡、二胡、四胡、板胡等;弹主要是指三弦、月琴、琵琶、古琴、古筝等;唱是指戏曲、诗词歌赋或坊间流行的小调。这就要求音乐表演人才的学、训、演三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综合各方面技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课程本位思想
新课改不断深入,社会不断转型,对于课程的设置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受到传统应试考试的限制,课程结构的设置尚不合理,仍然存在课程本位的思想,即坚持以课程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这种传统的三中心模式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也严重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难以在传统的课程本位思想的课堂上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课程本位思想过多强调音乐表演专业的理论知识,而导致严重脱离现实。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的人才只具备音乐表演相应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具体的实践和表演经验,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音乐表演师资队伍的建设
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因此要加强音乐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来提高音乐表演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
部分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师资队伍建设不好,势必会影响具体的教学。音乐表演专业要进行整体的规划,既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要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的发展需要。在音乐表演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特点对教师进行培养,并提供有利于他们深造的条件。建设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具有高能力、高素养、高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聘请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来开展教学指导和讲座,更好地培养音乐表演人才。
(二)合理安排音乐表演课程计划
音乐表演专业主要分为声乐、器乐、舞蹈等各个方向。虽然这些专业有许多共性,但是也存在不少差别。学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不能和相关的专业割裂,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音乐表演课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也要统筹各个学科内部的邏辑顺序。培养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课程,尽量避免课程的重复。对于即将毕业的高年级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要规划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具体的表演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之将音乐表演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能力相结合。课时的安排也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规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生创作、排演锻炼以及音乐合奏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音乐表演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音乐表演模式也在不断创新针对当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本位思想等问题,要加强音乐表演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安排音乐表演的课程计划,针对音乐表演的现存问题,对症下药,更好地培养音乐表演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于音乐表演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教育的原则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洪颖.关于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成功(教育),2010(3):281.
[3]武蕾.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8):367.
作者单位: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