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语言知识与阅读技能的获得,还需要加强学生德育。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阅读教材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特征、阅读能力以及学习情况,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合作原则,以完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德育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徐璐婧,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一、英语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的当代社会,英语是与世界沟通、表达自我、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两部分构成。[Chall.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M]. New York: McGraw-Hill,1983.]
其中,必备品格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提出的,它更强调的是道德教育、社会责任等内容。这两个组成部分又可以划分为“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四项要素。在这一背景下,英语阅读对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作用愈加凸显。在2016年底出台的《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分级标准》)中,王蔷提出“中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目标理论框架”[王蔷,陈则航:《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版。]
,该框架指出,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目标包含“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两大要素。其中,“阅读能力”由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构成。
至此,无论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还是英语阅读素养,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文化品格”或“文化意识”这一概念。这也就意味着,英语学科不仅仅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除其工具性之外,它更应当承担起“全球视野、文化理解与比较”等人文性的职责。那么在文化互融、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学生应当以怎样的态度来进行信息提取和文化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关注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阅读教学作为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之一,阅读教学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图式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外,还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目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文本所传达的不只是信息、观点、态度、情感,同时还渗透文化。这些传达与渗透,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形成社会价值导向,建构民族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德育价值不容小觑。那么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和考量其德育价值呢?
1.阅读对象的分析
不同年龄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层次和阅读能力都是不同的。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3岁到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也是他们的社会自我形成发展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阶段儿童发展呈现“去中心化”特征,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与敏感期。
Chall依照年龄特征将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分为六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依照他的划分,7-8岁处于第二阶段的儿童迅速扩充词汇量,能够完成书面文字与发音之间的转化,能够阅读较为复杂的材料,可以根据情境线索帮助自己解码和理解。而9-14岁的儿童则过渡到了第三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阅读获得超出日常生活范畴的信息,能够运用阅读获取新的知识,阅读速度和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个体的阅读理解能力迅速发展,可以开展语篇的推理加工。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德育对儿童的性格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获取与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其英语阅读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这些条件都为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奠定了基础。
2.阅读目标的设定
提到阅读目标,我们最先关注或者最常关注的一定是知识目标和阅读技能目标,但教师在设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应当有意识地将隐性的德育显性地设定于阅读目标中。在设定阅读目标时,教师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年段特征,阅读目标的要求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德育目标的设定同样如此,脱离了学生认知发展和人生经验的德育目标,只会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更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因此,教师不应当从成人视角去过度拔高,而应当“俯下身”,以学生的视角和心理设定适切的目标。还需要关注的是,德育的目标切忌短期内急于求成,因为这并非一节或几节阅读教学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长期而细微的渗透达成。
3.阅读材料的选择
再美好的教育愿景、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都需要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要落实阅读教学,最首要的便是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材料是影响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同上文中提到的,小学阶段不同年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认知发展和阅读能力,那么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当符合授课对象的特征。如果阅读材料的主题脱离儿童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得消极。如果学生对阅读材料意兴阑珊,觉得枯燥乏味,那么便不會有很大兴趣继续深入阅读。
除了兴趣之外,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也是影响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难或过易的阅读材料,都不是适切的阅读材料。因此,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分析,选择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的材料,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解读。教师除了解读语言文字表面传递的知识意义之外,还需要分析材料中包含的逻辑关系、信息元素、观点态度和文化意识,并对这些内含的隐性要素进行甄别与判断,挖掘阅读材料中隐含的德育价值。
4.阅读活动的设计
阅读活动的设计是开展阅读教学、实现阅读目标的依托与过程,也是实现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如果阅读材料的确蕴含适合学生学习的德育价值,且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设立了德育目标,那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考虑如何将德育渗透与语言知识的习得和阅读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在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一般而言,教师是按照这样的认知层次来设计阅读教学活动的。比如,如果学习的是故事类文本,教师会先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然后再根据情节线索逐段阅读分析,加深理解,最后进行主旨提炼或人物分析等活动。这是由一个“read the lines”到“read between the lines”,有时甚至到“read behind the lines”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如果学习的文本是科普类或者应用性文章,那么一般情况下应该先识别事实信息,再识别观点与态度信息,最后再提炼梳理出格式或者框架等结构类信息。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本材料,只有依照循序渐进的层次递进,由浅入深地由字面理解提升至深层理解,才有可能在此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2)学生主体原则
在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尊重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阅读能力等多个方面。设计的活动类型必须符合学生的年段,比如在教授低年段的学生时,可以多采用角色扮演、图文阅读等活动形式。而对于高年段的学生,则可以多采用填充表格、问题链、“Reading Circles”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材料中的人物有代入感或产生同理心,从而加强体验感,之后才能由彼及此,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或感悟。
(3)合作原则
每个人对同一篇阅读材料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也正因为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合作活动提供了基础。在读前教学(pre-reading)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互补信息,拓展思路,引出阅读教学的主题。在读中教学(while-reading)环节,也可以通过合作活动的形式来及时矫正图表填充、问题回答等内容,即时进行同伴评价。而到了读后教学(post-reading)环节,一般已经完成了“read the lines”和“read between the lines”这两个层次,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的是“read behind the lines”这一层次。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心理水平、认知发展、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每位学生对“read behind the lines”这一深层理解的能力和程度也是不同的。这时小组或成对合作的同伴交流,能帮助理解能力相对偏弱的学生加深理解。在引导学生感受材料中蕴含的情感、态度等德育元素时,同伴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互相弥补、互相增进。
三、课例分析
下面以某校二年级2B“Who am I?”这节阅读教学为课例,分析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阅读对象
本节课为二年级的一节阅读教学课,二年级的学生处于8-10岁的年龄阶段。根据认知发展规律,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
从学生的学情基础来说,基于学校的英语课程,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半校本材料“KidsStories”的学习,已经养成了自主模仿语篇的语音语调的习惯。在自主模仿和教师引导下,他们逐步获得一些简单的阅读技能。
2.阅读目标
教师基于学生的语言知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材料的内涵,设定了本节课的阅读目标:To make an introduction about ‘Who am I by using a thinking map。
从该目标中,可以捕捉到其德育内涵关键信息——“Who am I”。“与自己有关的问题”是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中的第一大类。学生在思考和解决“Who am I”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需分析自我,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选择身份,完成自我角色的认定。而角色认同恰恰是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内容,因此,这一话题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形成,深化学生的认知发展。
3.阅读材料
本节课的阅读材料的选择,也是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情选定的。“Who am I?”是一篇由图文构成的富有童趣的绘本语篇。语篇的主人公是一位小男孩。语篇共有6个段落,每段都有一句top sentence和一个核心词汇引领,即材料中6个核心角色“child, friend, helper, dancer, animal lover, painter”,以及“Who am I? I am a …” 每个段落的语言框架是相似的, 都由“ I am a … I like … I can … I feel …”组成。每个段落都配有场景图画和朗读音频,为学生提供了声音、文字、图画三种语境。主人公小男孩的年龄和身份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相仿,因此学生阅读时更容易理解语言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4.阅读活动
基于设定的阅读目标,教师采用整体导入、分段解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通过提炼核心问题、建立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的支撑,学生的语言表述不仅仅是不同句型的叠加,而是能够有意识地从“What do you like doing? What can you do? How do you feel?” 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和陈述。自我评价不再仅停留于共性的生理特点和学校角色,而是能够从自身的家庭角色、兴趣爱好、行为能力等多角度进行。其身份的自我认定有性别角色、学生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社会角色等多重身份。即使拥有同一种角色身份,每位学生选择和支持其身份特征的理由和依据也不尽相同,学生的自我评价趋向个性和立体。
四、研究結论与反思
在该教学案例中,学生在“About Jerry: Who am I? ”的阅读理解到完成自我表述“About me: Who am I?”的转化过程中,自然完成了德育的渗透。
回顾、反思日常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施,可以发现,阅读兴趣的激发对学生的阅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对阅读材料充满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才具备德育渗透的前提。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和设计阅读教学前,首先需要研究、分析阅读教学的对象,分析其认知发展、心理特征、阅读能力及学科学情。
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信息、发展自我的重要手段之一。低年段学生在阅读(尤其是自主阅读)时,更自觉关注的是语言材料内容这一显性元素,及材料背后蕴含的情感态度等隐性元素,而非(或不仅仅)是语法、结构等知识性内容。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在选择教学材料、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进行充分考量。
德育需要教师在每一个微小的教学主题中有意识地长期地渗透。它关乎的不仅是学生当下的发展,更关乎他们的终身发展。使学生从“那些他现有的”成为“那些他将有的”,这也是学科育人的核心价值之一。这就需要教师从每一堂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做起。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Primary Schools
XU Lujing
(Shanghai World Foreign Language Primary School,Shanghai,200233)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the attention paid to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reading skills, teachers, when teaching reading,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moral education. They should analyze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ading ability, and learning situation when they set teaching goals and select reading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they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gradual progress,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ir teach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nfiltrate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primary schools,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key competence of the 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