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周丽
摘要:加强党的巡视工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效能性举措,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它包含一套全新完整的逻辑理路及实践路径,即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创新机制相统一、集中领导与民主监督相统一的内在理路为逻辑生长点,以定位、布局、目标、要求为线索展开实践路径。全面部署新时代巡视工作向纵深化发展,发挥党内巡视工作“党之利剑,国之利器”的尖刀作用,标注了国家治理的新高度。
关键词:新时代;巡视工作;思想渊源;逻辑理路;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0)06-0013-1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时代党的巡视工作研究”(2018SJZD1033);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思维研究”(20MLB001)
作者简介:袁敏,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周丽,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一、引言
2013年5月17日,中央巡视工作动员会的召开标志着十八届中央首轮巡视正式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巡视工作情况的报告〉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5日。随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央巡视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为巡视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对巡视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理论中创新,在实践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结合新时代巡视工作的新部署,把党内巡视制度作为一项战略性制度安排,全面推进党内巡视工作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独特逻辑理论和实践路径,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提供了有效路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党的巡视工作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进程
巡视制度发展至今,成为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有其深厚的思想积淀。大体上来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党内监督思想为我国巡视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中国较为成熟和完备的传统巡视制度为我们党内巡视提供了巨大的思想财富。
(一)马克思主义的党内监督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围绕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建设、发展无产阶级政党,探索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及内在规律而展开的。因而,党内监督思想出现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理论创建中也是題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权统治时,揭示了资产阶级权力的私利性。在私有制下,政府是少数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而大多数人则处于被统治地位,集中表现为公共权力的异化,背后透露出市民社会与国家、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对立与分裂,腐败现象伴随着一定物质生产方式的利益需求而滋生。那么要预防腐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就需从根本上入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新型政权,即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取而代之。在无产阶级政权下实行党内监督思想,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的监督。这规定了执政的主体,即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具有选举权和罢免权:每个部门领导通过民众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如德不配位,或者无益于组织建设或无产阶级事业发展等,则人民有权对其进行撤换。马克思在《共产党同盟》中对民主选举的阐述实际上也是对党内工作的监督管理,就像恩格斯所说:“组织形成的本质属性是民主属性,民众的选举是扼杀独裁者的关键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8页。
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只对党内监督思想进行了大致的理论阐述,并没有细致描绘,且论述比较零星、分散,也不成系统。但是从现实的无产阶级执政过程来说,它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从中能看到,无产阶级政权即是人民的政权,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始终是第一位的,那么党的队伍中就容不得一丝腐败。而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高度肯定了党内监督制度的重要性,并将其与苏联实际状况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党内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党内监督机制。以列宁为中心的俄共(布)定期召开党代会,始终坚持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机制。要求每位党员做好自己的角色,既是集体决策的核心,也是推进民主监督、保障决策公平性的主要力量,因此他们也创立了专职监察部门,并对党章进行补充,完善各种监督流程,努力做到对中央权力的合理分配。可见,在列宁领导下,无产阶级政党对党内监督及其平稳运行高度重视。但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取消了监察委员会的独立性。当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削减监察机构监督范围等做派更是使党内监督机制名存实亡,党内腐败现象日渐抬头,这也是苏共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加强党内监督,坚决杜绝腐败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对我国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问题的重要思想指导,也是党的巡视制度在我国产生并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源泉。
(二)我国传统巡视制度
中国的巡视制度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政权更替过程中,始终能够看到巡视制度由萌芽、发展到日趋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些都给新中国,尤其是新时代的巡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我国巡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巡狩制”,其形式主要是天子在全国进行全面巡察工作。《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适诸候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其巡视以天子巡视为主,并兼设专门收集民情、了解民间舆论动向的官员。可见,这一时期的出巡活动偶然性较大,尚未系统化,故可视为巡视制度产生的萌芽阶段。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巡视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御史大夫领导下的、由监察地方的监察史和巡察御史构成的全国范围的监督管理体系,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到了西汉时期,增设御史台,将监管制度更加具体化、专业化,对巡视时间、对象、内容、方式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国传统的巡视制度至此正式确立。隋唐宋元时期,巡视制度则日趋成熟与完备。朝廷已经建立了一支阵容完备、分工细化、人员庞大的队伍专门负责定期巡视,如隋朝时期每年二月出巡,十月回朝复命。巡视法规也逐渐增多,直到清朝末年,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巡视法——《钦定台规》出台,标志着传统巡视体系趋于成熟,也实现了加强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封建王权地位与权威的作用。
从中国传统巡视制度的阶段性特征可以看出,其发展脉络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成长步伐是一致的,即证明巡视制度出现和发展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符合国家统治需要的。这为我国新时代建立和发展党内巡视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历史进程
诚如中国传统巡视制度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工作在不同历史阶段逐渐崭露头角,进而趋于完备。从萌芽、建设、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进程中,党内巡视工作始终遵从历史经验和时代要求,不断突破和创新,将自身锤炼成一套完整的政治机制,以发挥完善党内监督、净化政治生态、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这一过程既构成了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历史起点,也成为今后发展创新的重要思想遵循。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斗争过程中,中央曾派遣特派员及时了解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召开临时会议,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革命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尚未有统一调度或制度架构,但其形式可视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雏形。
随着巡视工作的不断推进,1928年10月8日中央发布《巡视条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颁布的第一个正式的巡视文件,它指明巡视工作的必要性,强调要建立专门的巡视机构,制定巡视工作细节,包括巡视的时间、方法、职能等,使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第一次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央总结过往巡视工作经验,通过了《中央巡视条例》——这成为党的第一个具有完备意义的巡视工作指导方针。据统计,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曾58次离开中南海,在全国各地巡视、开会、调查研究,探索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道路。不过,此时的巡视还不是对党自身建设的自查自纠,更多的是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指导,巡视制度尚不成系统。
1978年,历史条件发生转移,改革开放的浪潮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受到了很多外来的冲击和挑战,党的建设问题也日益严峻。邓小平指出,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物质利益诱惑,容易催生党内腐败现象,因此,改革开放不能减少对党员贪污腐败的监督,党员干部更要正确行使自身权利,时刻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9页。此后,巡视制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陆续派遣必要的巡视工作组,建立巡视制度,规定巡视组的任务、职权和工作纪律等,开展第一轮巡视,揪出了部分腐败问题的大案要案。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严格履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对各级党委机关的监督与巡视”,《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2页。并要求不断完善党章中关于党内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容,落实相关政策。胡锦涛对中央巡视工作亲自过问,高度重视巡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工作有序进行。2007年,巡视制度首次被写进党章,要求将巡视制度纳入党的组织制度里。2009年7月,新时期巡视工作的指导纲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出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正规化,同年11 月,中央正式成立专门巡视领导机构,即中央巡视组和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全国各地区随即成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潮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成绩是显著的,但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也是严峻的,诚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即在这个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在世界形势多变和社会问题涌现的攻坚期,我们党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这既是对组织内每一位成员的精神考验:是否能够抵制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的危险;也是对党员专业能力的考验:是否始终坚持以群众的利益为首位,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更加神圣的使命,党的十八大对巡视工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要从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践上提升并完善巡视制度,以更独特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展现出党内监督的力量和决心,以强大的震慑力发挥出党和国家的利器作用。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巡视工作的逻辑理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新时代“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一切战略部署将以国家治理为核心而全面展开。治国先治党,治党必从严。所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员队伍的风清气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反之,这也构成新时代加强党的巡视工作的逻辑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目标导向、以宏观的顶层设计和灵活的创新机制、以严肃的集中领导和广泛的民主监督为内在逻辑,展开科学、有效的巡视工作,使新时代的巡视工作始终贯穿于党的精神主脉。
(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是由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存在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运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给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基本要求和理论指导。巡视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坚持问题导向,从时代症结顺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突出表现,各个击破;也从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大目标反向思维,倒推每个时间节点的任务和目标,破解党內难题。按照“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防范问题”的思路,将“问题倒逼机制”运用到党内巡视工作中,抓问题,抓改革,抓实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着问题意识深入剖析问题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对症下药,全力提高党的建设。其一,解决党内法规建设滞后性问题。党内巡视要以党内法规为依据,但相较于我国法治体系的完善,党内的法律规范相对滞后。我国处在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着党员规模扩大、党内队伍发展等新的时代问题和挑战。因此,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主抓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不回避、不手软,全力出击。其二,解决缺乏立法、执行性差的问题。党在巡视中发现很多领域立法体系尚未建立,表现为立法部门职能权责不清,法规不全,部分制度不是缺失就是彼此冲突,抑或过于抽象化不便落实,致使某些立法形同虚设。例如,屡禁不止的公款吃喝现象,其原因固然有某些党员思想觉悟不高、规矩意识缺失,但也有法规间缺乏关联、彼此孤立,各个制度机构间缺乏配合、没有衔接,以致惩处力度不足,无法达到威慑之势的深层次制度症结。所以,打好“组合拳”是有效遏制公款吃喝的有力措施,需要做到标准、财务、审计、监督、惩处等多方联动的制度配合。随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从制度和监管上层层建起反腐败的“高墙铁网”。除此之外,在巡视中还有很多问题被发现或尚待发掘,但我们党始终坚持发现一处、解决一处,绝不放松、绝不手软的原则。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是保障巡视工作取得成果的关键。目标导向是我们党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为前进方向展开行动部署的内在逻辑。党中央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为中心,在巡视工作中敢于亮剑、重拳出击,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截至十八届中央巡视组十二轮巡视全部结束,发现问题线索5.8万余件,立案侦查的厅级干部千余名,省部级及县级干部万余名。在新一轮巡视中,又有一些国家干部落马。可以说,在巡视中,我们党严格执行党章党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遵从“四个着力”“六大纪律”,着重检查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对腐败分子起到了教化和威慑的目的,有力地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进程。
(二)坚持顶层设计和创新机制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调巡视工作的重要性,把巡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从强调“四个着重”,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巡视工作情况的报告〉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5日。到提出“利剑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4年6月26日。再到突出巡视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平台,是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的重要方式,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监督的重要抓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6月26日。关于巡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巡视是关系党内监督和规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措施,它涉及党的建设的诸多方面,其工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对于建立健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协调规范党的工作机制等工作至关重要。因而,这不单纯是关于党的制度性建设,而是站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局视野上,对党内监督作出的战略性部署,其顶层设计与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保持内在高度一致性。这构成新时代党中央巡视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根本遵循。
顶层设计提供统筹谋划,具体深入地实现巡视工作的纵深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巡视工作指示下,遵循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指南,在巡视内容、组织制度、方式方法等方面深入推进工作创新,创造性地对巡视工作的定位、布局、要求、方式、方法等内容有所转变和革新,丰富巡视内容、优化组织结构、增强制度活力,引领巡视向更专、更活、更准的方向发展。从一开始以作风、纪律、腐败、选人用人四个方面为抓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到后来紧扣“六项纪律”查找问题,再到定位于政治巡视,推进巡视精准化,有效缓解了党内廉政建设的严峻形势,解决了党内监督存在的若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两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实现了巡视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不固定”“一次一授权”“常专结合”“板块轮动”等策略,采用点穴式、回访式、机动式等多种巡视方式深入推进了巡视工作创新。为实现巡视布局的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的形势下创新组织制度,要在保证组织原则的情况下增强灵活性和机动性,有效落实巡视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巡视工作,正是通过不断创新才让“国之利器”持续闪耀光芒,确保了巡视的震慑力和有效性。
巡视工作是治标之举,亦是治本之策。新时代的巡视思路根据工作实践不断调整和创新,它要求党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这个中心,持续加强党内监督、规范权力运行、遏制腐败滋生、净化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总结中国面临的时代危机,查找政治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炼符合中国道路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新时代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党中央也在地方巡视的基础上,经两次修订才正式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巡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吸收巡视工作的实践经验,将其转化为理论成果,以保证工作条例的规范化、常态化,使其兼具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坚持集中领导与民主监督相结合
巡视工作通过巡视组对下级党组织的巡视和监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党中央的集中领导下加强党内建设、严肃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发挥同级之间及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这实现了党员干部及群众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集中统一的领导下,以党中央和省区市党委为巡视组主体,以“四个意识”为标杆展开全国范围的政治巡视。之所以定位于政治巡视,而不是业务巡视的原因在于,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始终保持与党中央一致的政治立场、原则和方向,自觉地沿着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前进不动摇。被巡视的党组织必须支持和配合巡视组的工作,要以“四个意识”自觉要求自己,配合实现党内巡视的根本目标,达到管党治党的标本兼治。
同时,巡视工作坚持和贯彻了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原则。一方面,巡视发挥了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巡视组往往通过提前公布巡视对象,广泛接受各組织单位,如纪检监察、信访、审计等部门的情况反馈,及时有效地掌握被巡视对象的大量信息,这样以问题为导向的巡视工作更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巡视效率和成绩。另一方面,巡视发挥了自下而上的监督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在做、天在看。‘天是什么?‘天就是党和人民。”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6月26日。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的永恒政治立场,巡视工作更是要站在人民立场,人民群众反对的对象就是不符合政治生态的对象,就是需要严肃处理的对象。故而,新修订的巡视条例明确规定,群众发现巡视工作人员存在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可以向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或相关部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巡视中接到了大量群众来信,据统计约有159万件次,绿萧:《警钟长鸣 利剑高悬》,《光明日报》,2017年9月9日。巡视组还深入群众中,与群众展开五万余次的交流与谈话。这些举动都表明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群众的政府,我们的官员是人民群众的官员,我们的权利是人民群众的权利,因而政务公开、透明是群众应享受的权利,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检验也是每个党员干部的责任与义务。那么,凡是践踏人民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必定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可以说,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则有助于党员更新政治生活,实现党组织内部的自我净化、完善政治生态。
如在2018年7 月 22 日,中央纪委公布了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情况。“虚假飘浮”“新官不理旧账”“花架子”“提篮子”“借手取财”“期权回报”“保护伞”等一些新词汇出现在报告中。各巡视组敢管敢严、真管真严、不留情面、一针见血地指出巡视中的问题,一方面聚焦于不少地方从严治党的力度还不够、履行“两个责任”不到位、反腐斗争的措施不够系统、肃清腐败的影响不够彻底等问题,折射出反腐斗争依然形势严峻,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则直指党内上下级及党与群众的沟通脱节问题。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地方落地时大打折扣,全面从严治党压力传导不到位,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视而不见,或缺乏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截留挪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层出不穷,以致基层腐败突出,群众身边“微腐败”严重。
发现问题是生命线,解决问题才是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巡视工作更要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剑指问题、倒逼改革、形成震慑、完善制度、促进发展。对违法乱纪之官员要坚决打击,绝不留情;对贪污腐败之问题要彻底根治,绝不姑息;对巡视实践中的突出成果,包括共享巡视信息、减少行政手续、高效完成对接、多方监督联动、打好组合拳等,要及时转化为规范化的巡视制度,努力发挥堵塞制度“漏洞”,扎紧制度“篱笆”,当好政治“探照灯”的作用。在之后的巡视工作中,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整顿力度,落实主体责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抓好整改督查,完善台账管理,加强内部管理,保持政务公开,努力构建被巡视单位全面整改,未被巡视单位即知即改的全方位整改工作格局,打造团结、进取、先进、纯洁的党员队伍。
(四)以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从严治党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巡视巡察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看主体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主体责任问题反复被强调,其中既包括各被巡视组织的整改主体责任,也包含各纪检部门巡视监督的责任。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彻底落实党内建设责任制,明确分工、科学定责、具体明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以确保工作同党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逐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势必做到对腐败问题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查到底,着力解决侵蚀党性纯洁、侵占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等情况。
这一工作始终需要将“严”字贯穿其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6月26日。巡视的路上必须高标准、强力度、真精神,唯有利剑高悬,方能震慑四方。其严格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说明:一是严格的巡视制度。严格遵从2017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巡视主体如违反监督职责,出现渎职、失职行为,尤其是触犯了“六条红线”,将依据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这不仅奠定了责任主体问责制的法规基础,更推动了管党治党严肃性的落地生根。二是严密的巡视程序。中央和地方的巡视工作严格遵循巡视程序进行。如前所述,巡视在准备、进驻、总结、反馈、整改、移交、宣传、回访等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要按照巡视条例中规定的程序规范地推进。三是严格的政治素养要求。巡视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所以党组织内部和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四个意识”为政治标杆,以“五个必须”为要求,坚决反对“七个有之”,有力打击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人和事,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能否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关键在党。党中央巡视工作以政治巡视为导向,以“四个意识”为政治标杆,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新发展理念为基本政治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精神,作为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战略举措,标注了现代化治理的新高度和新境界。但如今我们处在多重矛盾叠加期,国内外形势变化、改革发展稳定性等问题使党治国理政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巡视工作也一样,虽然取得了诸多历史性成就,但是还是存在党内巡视的人数较少,巡视制度的精细化程度不够高,配套机制、奖惩机制、保护机制、巡视运转过程尚待提升等诸多问题,需要继续改进。
因此,加紧推进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发挥其“党之利剑、国之利器”的尖刀作用,绝不手软地拔出党内“毒瘤”,肃清党内政治生态,努力深化巡视工作的政治定位,明确党组织和党员领导的政治立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做好巡视工作,完成对全体党员的全面体检,加快思想洗礼和锤炼;做好巡视工作的战略目标安排,使问题导向和解决方案更加融合,最大程度上利用好巡视成果,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使得巡视工作的主体更加明确,推动管党治党严肃性的落地生根。这成为新时代党内巡视工作承担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作为新征程的起点,开启了新一轮的巡视工作,这代表着巡視工作永不停歇,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李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