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梅
一、融资困难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障碍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持续存在
根据IFC中小企业融资缺口调查数据库显示,2017年,我国7400万家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达1.89万亿元,占潜在融资需求的43%。
全国中小企业协会在2014年发布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显示,除宏观经济环境之外,融资困难是影响企业发展的第二大障碍,23.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制约其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整体弱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内源性融资占比较高。世界银行2012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中小企业投资资金来源中,内部融资占比89.4%,显著高于亚太国家71.7%和中高收入国家62%的平均水平,更是高于发达国家。我国中小企业拥有银行贷款或授信的企业占比仅25.3%,低于亚太国家37.6%和中高收入国家45.1%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不仅落后于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在获得信贷这一指标上,我国仅排第80名,是十项大类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二低的,仅优于税负这一指标排名。
二、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有共性也有差异
(一)“难、贵、慢、短”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典型表现
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正规金融部门融资。截至2018年底,我国获得授信的小微企业为237万户,仅占全部小微企业法人总数的18%。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在成立4年零4个月后才第一次获得贷款,而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受信息不对称影响。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同时又缺乏合格的抵押品。非财务信息获取难度大、渠道少,信息可变性高,商业银行尽调难度大、成本高,服务中小企业的意愿低,将大部分中小企业视为“长尾客户”。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显著高于大型企业。一是融资利率高。首先,对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成本高。其次,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风险溢价高。二是中间费用较高。据统计,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中,约40%是贷款相关中介机构收取的担保费、评估费等非利息费用。同时,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提交的抵押物较多,所需提交的抵押物价值通常是获得融资的两倍以上。三是中小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民間借贷的利率显著高于正规金融部门。
融资审批速度慢。商业银行办理中小企业贷款的调查、审查、审批、放款流程长、效率低。从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周期很长,很多中小微企业在需要用钱时常常等不起,被迫求助于民间借贷。
贷款期限短。我国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大部分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贷款,跟生产周期和经营周期不相匹配。按照规定,企业必须先还本付息,再重新续贷,无形中增加企业重新办理贷款手续时抵押物评估、过桥贷款等方面的费用,还易导致企业面临断贷、抽贷的问题。
(二)不同类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各有不同
高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缺乏匹配的金融产品供给。高技术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多,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这类企业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代表着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具有很高的成长性。但这类企业尚无稳定的现金流,甚至还处于亏损阶段,产品的异质性强,市场前景不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技术或项目超出了普通银行从业人员的理解范畴。这类企业融资并不适合银行贷款,更适合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广义股权融资。但受制于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发展不充分,权益类融资在我国非金融企业外部融资中的占比不超过10%,特别是专注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天使投资仍旧很稀缺,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匹配的金融产品供给。
劳动密集制造型中小企业资金供需时限不匹配。劳动密集制造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玩具等轻工产品领域,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性强,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由于处于产业链低端,企业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及下游客户间的谈判能力都较弱,企业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周期严重错配,资金被占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资金链普遍脆弱。这类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很大且很急,但是银行审贷周期长,企业有时候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除了少量的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企业拥有较多的是应收账款、商业票据、客户订单等流动资产。这类企业对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票据融资等供应链融资,以及对银行保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的需求较大。同样,因为票据交易市场不发达,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存在,我国供应链融资或票据质押融资等创新型金融产品的发展缓慢。
社区服务生存型中小企业对信用贷款的依赖度高。在保民生、保就业的基础上,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对方便居民生活、满足多样化需求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这类企业的客源固定、现金流稳定,在规模扩张方面较为谨慎,外部融资频率较低。这类企业没有银行贷款要求的规范性账目,缺乏资信记录,缺少抵押品,企业主和企业间的界限模糊,很难被商业银行贷款覆盖到。企业本身难以获得外部融资服务,加之企业主对相关金融知识和政策不了解,导致这类企业在遇到资金缺口时,对申请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望而却步,很多时候是通过向亲戚朋友自筹解决。缺少必要的外部资金支持,导致这类企业在改善经营质量、扩大规模方面的能力有限。由于缺乏抵押品,这类企业外部融资严重依赖小额信用贷款。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金融科技的兴起在改善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目标与商业银行定位存在冲突
我国商业银行牌照是受管制的稀缺资源,商业银行经营具有相当程度的垄断性和专营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承担较多的、向实体经济让利的责任。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更多地强调银行也是企业,必须赚钱。为此,中央出台的很多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往往带有很浓的行政色彩,这些政策与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目标存在冲突,很容易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甚至变味。
(二)部分融资支持政策破坏小微融资生态
近两年,各大银行纷纷按照要求设立普惠金融部,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快速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呈现压迫式整体下移,有的甚至接近基准利率。以行政命令要求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会对地方中小银行正常信贷业务形成挤压,破坏我国小微融资生态。
一是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风险高、交易费用高,一味追求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将导致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出现亏损。大型商业银行可以用其他业务盈余来弥补小微业务亏损,中小银行可以调剂的空间则要小得多。
二是大银行的综合实力强,负债成本低,为响应政策号召有能力向小微企业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中小金融机构实力弱,负债成本高,资产端贷款利率下降空间有限。在大银行低利率政策吸引下,小微企业趋之若鹜,中小银行部分客户被大银行抢走,特别是一些优质客户,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受到挤压。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倾向于与实力强的大银行合作,进一步加大了大银行的成本优势。这些政策有可能使以前耐心做小微企业业务的中小银行陷入亏损,一旦大银行运动式的政策过去,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三)相关政策法规和配套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
一是一些创新型金融产品与现有政策法规不符。如,我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物权没有统一的登记制度,中小企业以知识产权、库存及其设备等为担保进行担保融资,在实践中往往难以落地。
二是配套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充分。首先,我国票据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不发达、流动性低。这类抵押品的估值困难,银行在企业出现违约时处置抵押品困难,导致应收账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股权质押融资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低,手续繁琐、复杂。其次,征信系统不完善。信息采集渠道比较分散,金融机构缺少全面系统的信息来源。现有的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没有对所有工商注册企业实现全覆盖,而没能纳入数据库的多数是中小微企业。而且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与企业征信系统尚未打通,银行在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时慎之又慎。最后,专业评估机构缺乏。我国缺乏针对知识产权评估的专业评估机构,目前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且主要采取传统的评估方法,可信度较低。
(四)差异化监管和考核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是针对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监管落实不到位。当前,监管当局从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如,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对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不良率容忍度等,以促进商业银行加强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但是,制度性、长期性、区域性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相对较少。我国并没有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也没有针对该类金融机构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导致一些中小型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本心不足,存在盲目扩张的动机。
二是商业银行内部对不同业务的差异化考核落实不到位。同一银行内部一般信贷业务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基本一致。但中小企业贷款的尽调、审贷难度大,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高于大型企业,不良贷款产生后的保全、清收工作十分繁琐,降低了经办人员办理中小微业务的积极性。
(五)政府支持政策有限
一是财政资金使用较分散。我国政府支持小微融资的普遍做法是地方各级部门拿出有限的资金分头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或直接进行贷款贴息,资金使用分散、规模小,可持续性低。一些地方虽然成立了政策性担保机构,但資金规模普遍偏小,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与银行间的合作关系也有待完善,担保放大倍数有限。
二是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政策引导不够。资金大量向后端尤其是拟上市公司聚集,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创业企业投资不足。
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民营银行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正规金融服务发展不充分。有必要推动中小银行及融资担保、融资租赁、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增加针对中小企业的有效金融产品供给。大型银行庞大的组织架构和复杂的管理程序,在做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方面并无优势。地方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小、经营范围窄,在抢占大企业、大项目方面难以与大银行竞争,更倾向于服务中小企业,在处理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上也更加灵活。依靠大银行运动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行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
建议逐渐放松成立地区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限制措施,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扩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数量;放开中小企业抵押物限制,鼓励地区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设计符合本地区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限制地区性中小银行盲目跨区经营,与大银行同质竞争,丧失自身业务特色;把国家赋予大型商业银行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专项政策转给地方金融机构;给予小贷公司和银行业同等税收政策,以及补充资本的渠道;支持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平台规范发展金融业务,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又好又快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资金支持。
(二)加大金融科技的推广运用
传统以财务数据为主进行资信评估,通过抵押担保弥补资信不足的信贷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上存在局限。近年来,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金融科技不断发展,为重塑中小微企业资信评估模式、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提供了可能性。依托新兴技术,科技金融能够建立信息监测与处理系统,高效地收集客户的征信数据,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科技金融能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
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资金投入,可以考虑将金融机构智能化、数字化办公软件系统升级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为地方性中小型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投入提供补贴。
(三)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市场
我国广义股权融资发展不充分,权益类融资在我国非金融企业外部融资中的占比不超过10%,远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也低于日本和韩国。股权融资市场不发达对高技术创新型、轻资产型中小企业融资形成显著制约。
建议加快构建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市场。首先,純市场化的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关注创业中后期的企业,对初创型、种子期中小企业关注不够。政府引导资金应当加大对天使阶段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投入,政府资金多支持、多让利,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天使投资。其次,通过税收激励,引导长期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降低国内股权投资基金资金募集对短期理财资金的依赖。如,对风险投资中长期资本利得和红利免税。第三,完善企业IPO发行制度,完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股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退出渠道,形成一、二级市场有益联动。最后,鼓励商业银行和股权投资基金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投贷联动等新型融资模式,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四)成立全国性的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机构
在实践中,很多国家都成立了全国性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机构。这些机构都已经发展成各自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支柱。这些机构不仅给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还提供有关企业成立、成长和运营的技术支持,帮助小微企业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良好的信用意识,还搭建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客户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建议支持国家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和其他服务;对各级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和方式进行整合,至少能做到地市一级的统筹;拓展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方式,从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到股权投资,从直接股权投资到投资于股权投资基金,从直接资金投入到信用背书,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融资等。
(五)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金融基础设施
一是积极与相关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调研,尽快修订完善阻碍创新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落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如,完善动产登记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票据交易市场、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提高其流动性。为中小企业融资抵押物提供作价依据,提高抵押物处置便利度。三是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增强中小企业相关信息搜集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由政府部门牵头,实现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并授权金融机构查询企业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评级,通过评级机构的专业化模型,将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统一转化为标准化的评级信息,将评级信息和融资成本联系起来,并在两者间形成良性互动。五是发展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