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懿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中提到“到初中、高中,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明,任何考试前的准备与突击都无济于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学生的视野、知识面、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分析表达能力,特别是思考、判断能力”。每一项能力,并不能靠简单的“死记硬背”和“刷题”来获得。但是能够抽离教学惯性的老师很少。“如果因大量的听写、默写、做卷子而使学生失去了读书、思考、与人交流的时间或机会”,那我们的教学就是本末倒置。
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我主要从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外阅读三个方面来说明。
平时,大多数语文老师对于预习的要求比较单一,而且对于低中高年级没有区分度。一般预习要求为: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标自然段序号,画出好词佳句等。这样的预习,学生容易应付了事,使他们失去学習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将预习变成差异化的学情预测和分析,那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情绪,提高思维能力。
1.低年级让学生当“小老师”。由于“幼小衔接”的普及,很多一年级学生还没进入小学,就已经会读拼音,甚至会朗读故事。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现象特点,在教学拼音《ɑ o e》这一课前,布置这样的课前预习:“请已经会读会认的小朋友,回家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口型,明天请你当一回‘小老师。”相信,大多数学生会高质量地完成,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2.中年级让学生多问“为什么”。提问是引发思考的关键。要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能有意识地对课文提出疑问。如学习部编版三上的《灰雀》时,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了如“为什么列宁要找那只灰雀?”“为什么当列宁问小男生,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为什么知道小男孩没有讲出实情,列宁还是觉得小男孩诚实?”等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把有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让学生明白“学而不思则罔”。
3.高年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如部编版六下《金色的鱼钩》,这篇小说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事。在预习中可以布置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让他们在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阅读教学有效性经常受质疑,原因在于教师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参的解读替代了教师的创造性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要仅仅停留在识字认字和语言积累层面,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深层次阅读,以此发展和提升思维,尤其是创造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首先,阅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不简单。每一篇教材需要在教师的研读之下重新整合、利用,是一件见文学功底的事情。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要局限于自己的教学流程,要与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
第三,我们不能忽视语文的文学属性。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文学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思维。
13年前,山东潍坊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韩兴娥“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做法在教育界成了热点新闻。13年过去了,随着无数人的努力,阅读成了“全民运动”。大家深知课外阅读不仅不是“零食”“点心”,反而是“正餐”,甚至是正餐中的“大餐”。
第一,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就告诉孩子们要“阅读经典”,因为那些经过了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就像是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一样明亮闪烁,像是一盏灯照亮读者的心。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近文学,阅读经典是方向。
第二,阅读指导。正如克拉生所言,“只有自主阅读无法保证孩子取得最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儿童阅读是需要成人正确引导的,这样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才变得有意义。阅读指导必不可少,如何让学生产生深度阅读从而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需要教师做一番努力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