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然小说创作中的黑土情结解读

2020-01-21 09:38赵柯姜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黑土情结现代性

摘 要: 林超然是一位学院派作家,他的作品和学术研究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学界将其称为“黑土”情结。本文试图从作品的乡土文化叙事入手,力图通过文本分析厘清作者对于宿命和伦理的纠结,尤其是针对《土豆花》的小说文本展现林超然小说蕴藉的“黑土”情结。

关键词:林超然 “黑土”情结 现代性 土豆花

在时下的中国文坛中,身兼学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而林超然正是这样一位身兼大学研究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的特殊人物,无论是他的学术研究之路,或者是他创作完成的文学作品都透露出浓厚的东北气息,对于黑土地的眷恋已经融入林超然的生命中。

一、 对于现代性的逾越

林超然作为东北籍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中来。关于林超然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执着地信守传统的生活信念和精神价值的作者。秉承达观与积极的入世原则,崇尚真、美、善的伦理信念。他不否认艰难困厄是人生存的恒常背景,同时也不甘心轻易认同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毁与生存的彻底绝望。于是,豁达和善良、热爱和诚挚、坚强与勇气等一些最令我们耳熟能详又最令我们怅惘若失的人的最根本的精神品质,被提炼成了文本中对抗苦难和不幸、克服尴尬与悬置的坚韧力量。”a

在上面这段评论文字中,我们感受到评价者对于林超然文学创作的高度肯定,的确是如此,林超然的作品带有一种鲜明的知识分子色彩。

二、 对“黑土”的眷恋

在林超然的小说中,所谓“黑土”情结并不仅停留在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上,而是通过小说中所追述的主人公老北不算太长、却又充满着诸多坎坷的人生来蕴藉作者内心深处对于“黑土”的无限眷恋。而所谓的“黑土”正是寄托着林超然价值表达的最佳载体,在他看来“黑土”就是自己的根基,是灵魂与生命的寄托。当作者讲述发生在“黑土”上的故事时,他就是在讲述家乡的故事;当作者讲述“黑土”上的人们时,他就是在品味人生的真谛。

作为一名自幼生长在“北大荒”的作家,林超然对于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始终怀抱着特殊的情感。一方面,黑土地孕育了无数的东北儿女,这里是他们的故乡。在东北人的身上渗透着传统文化能够给予他们的豪爽、开放,这些都在小说主人公老北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为一名弃儿的老北没有在心灵上形成不可遗忘的创伤,譬如在他面对生活留给自己的诸多苦难记忆时,始终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宽阔的胸襟,林超然在小说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似活在透明的空气里,他自己也是透明的一团。”同时,老北为了报答“东家扯一把、西家扯一把”的照顾,总是主动地去帮助他人,帮助父老乡亲。当我们试图对于老北所有的行为以及他对待人生的方式寻找答案时,似乎只有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解释才最为妥当。而这种对于小说文本的阐释背后,更为深重的情感源泉就来自于林超然对于“黑土”的眷念。

另一方面,曾经养育了无数东北儿女的“黑土”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褪去了昔日的荣光。对于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人而言,曾经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的“黑土”现在就像那些“土豆花”一般正在被这个时代所遗忘、所忽视。老北可以忍受同父异母兄弟的欺凌,也可以忍受父亲原配的酷刑,但他没有忘记给挚爱的祖父烧上一挂纸钱。在他内心深处仍旧保留着一片净土,他在默默地坚守着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即便是他面对着诸如“人们有时并不去同情那些该同情的人或事,比如老北,他的苦难成了他最大的错误”这样的评价,读者仍旧能够从小说描写的众多人物对于老北的评价中感受到一丝唏嘘,在这唏嘘声的背后是作者内心深处复杂、纠结的情感。面对着如此朴实、善良、勤劳的老北,所有的人都希望他的人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幸福时光,能够成为生命的主宰者,然而,现实就是现实,即便是在虚构的小说中作者也不能刻意违背现实社会的运行原则。

当所有的人都对老北的行为感到困惑,甚至是有些微的不能理解时,作者早就在作品中暗暗地给出了所有行为背后的答案。在老北的内心深处并非是一片虚无的存在,他更不是一个对于自己的行为毫无信念的“傻瓜”。在老北的内心深处始终回响着祖父告诉他的一句话:“眼是懒蛋,手是好汉。这是最好的财富,它肯定不单指人的劳作。”朴实的话语浓缩着祖父一生的记忆,在这份极为沉重的记忆中包含着辛勤的付出、收获的喜悦。作者是将自己对“黑土”的生命体验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来,他的笔为读者讲述着发生在东北大地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他的小说为世人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激烈的冲突。

三、 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

单纯从一部小说中是不能完全了解人们对人生、对文化的全部理解和认知,只有当人们从生命的体验中抽离出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之后才能真正了解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于孕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所拥有的情感。在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精神世界永不停止的追求,也能体会到他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只有当我们的生活真正进入生命的本来面目之后,才能够理解其最根本的价值诉求所在。生活从来不曾停止他前进的步伐,只有当我们停步欣赏风景时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

在小说《土豆花》的描述中,老北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独自面对生活对他发出的诸多挑战。他从来不曾对生命表现出任何的狐疑和犹豫,取而代之的只有對磨难的坚持、对美好明天的追求,只有当他真正承担起命运的重压,属于他的人生才真正开启。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个鲜活、生动、自然的人,他留下过泪水,也曾对自己的未来表现出消沉的一面,甚至也和读者一样有过失望。或许正是这种并非“高大全”的描写方式使得林超然笔下的人物更为真实,这也就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当读者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逐渐认识到老北身上这种“做什么都尽心竭力,从不服输”的宝贵品质。

“孤独无助时,他没有呼天抢地,没有心灰意冷,老北相信自己是一枚很不错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阳光雨露,他完全可以发芽破土舒枝展叶。他的无畏与坚定使他遇到了近乎完满的爱情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生存昭示着土豆花的存在意义:它们渺小而平凡,幽香微渺而清淡,但无论遭遇怎样的轻视和侮慢,它们执意要开得茂密而繁盛,不计孤寂和清冷。”b在林超然的笔下,几乎等同于土豆花代名词的老北获得了很多人一生中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却是一个极为普通,甚至是贫穷的人,最终能够使他获得所有一切的根源并非是单纯的命运眷顾,更为深层的机理来自于作者设定的小说主题。

老北的身上有了“黑土”给予的坚韧,渗透到灵魂深处的坚韧使得老北可以面对东北艰苦的生存条件,使得他能够从“弃儿”的命运惨剧中生存下来。众所周知,“活着指向的是庸常的过日子的哲学,它的背后可能蕴涵着苟且;但生存所要追索的却是价值的确认、存在的承担以及对幸福的向往。‘生存是自觉的、产生意义地活着”c。老北不同于小说描述的社会底层劳动者正是在于他不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好好地活下去,更为重要的是他要对周围人的活着产生积极的、有影响力的作用。当作者将老北身上浸润的生命激情全部展现给读者之后,作为普通人的老北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所有人都要经历的生命循环。于是,“老北”的死亡就成了这部小说对于主人公人生命运必然的安排之一。

一季玉米、一季土豆,他也是活了一季。我实在替他惋惜不起来,因为人们生活的内容,他都经历过了,他活着还会做什么呢?重复自己还是重复别人,都是特别无聊的。 (《土豆花》)

对于林超然而言,“黑土”养育了他,也给予了他灵魂和肉体的营养,这就使得出现在他笔下的人物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这片土地的情感色彩,只有当我们领悟到了这一点才算是真正懂得了一部作品的情感诉求。 作者在描述老北的离去时用了上述文字,这不仅是对老北灵魂的慰藉,也是对于自己灵魂的慰藉。当作者在近乎喃喃自语的讲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试图通过小说《土豆花》 向读者传递的更为深远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或许不会经历老北一般苦难的人生,但我们都如同土豆花一样的普通。当属于我们的命运轨迹出现惊涛巨浪之际,当我们的人生道路面对诸多的挑战之际,我们是否能够将生命中的痛处或挫折转换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几乎是很多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或许会像尘世间的一片鸿毛飘散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或许也会像泰山一样静静地伫立在历史的角落中。

a 黄大军、伊彩霞:《见证北疆生存原态的人性歌者——林超然中篇小说论》,《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第47—48页。

b 任雪梅:《暗香浮动土豆花——评林超然长篇小说〈土豆花〉》,《北大荒文学》2006年第2期,第79页。

c 谢有顺:《先鋒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现代学徒制” 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H-17132)

作 者: 赵柯姜,山西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黑土情结现代性
如何打击盗土
绥化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毛绒情结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黑土地保卫战
探索潜意识深处的情结
黑土公公
重构现代性
是情结控制了你,还是你控制了情结